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球总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球总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李亚南部分照片由中体《乒乓世界》提供

黄飚这名字,初闻之下似有风涌雷鸣、魄力傲人,结合其中国乒乓球队领队的身份,料想应该是个雷厉风行、胆识过人的角色,真正见到他本人,倒生出许多亲切与敬意。他身形清瘦,脸上表情坚定而严肃,声音因为忙碌而略带沙哑,笑意不多却十分平和,有种不动声色的威严,恰是大总管般有条不紊又细致入微的风格。诚然,他是一支拥有传奇战绩之师的领队,人称“国球总管”。

结缘十四载

2008年8月23日,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随着男单冠军的决出而全部结束,中国队包揽了男团、女团、男单、女单四枚金牌,以骄人的成绩圆满完成了此次奥运征战。这是继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中国乒乓球队第三次包揽奥运会上乒乓球比赛的所有金牌。在那一刻,中国乒乓球队领队黄飚的心里面,那根紧绷了许久的弦终于放松了。

经历了三次奥运会,却都没有亲自率队出征,如今就在自己身边亲眼见证胜利的喜悦,黄飚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国家乒乓球队副领队和领队的位置上,一晃14年,苦乐参半,他说,有感情,有感恩,这个过程不容易,但这个选择不后悔。一路走来,个中故事,恰如徐徐开启一瓶陈酿已久的美酒,百种滋味,千般感触,不消深品,就有几分醉意。

黄飚9岁时,开始进入少年体校学习打乒乓球,因技术比较拔尖,后来选入省体工队,并参加了1981年世界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由于儿时树立了要成为职业乒乓球运动员的志向,经过不懈努力,他进入了国家队。

国家队高手如林,黄飚的技术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作为陪练的他,始终未能作出令自己满意的成绩。退役后他便赴日执教,在日本一个省级的乒乓球协会教授乒乓球,在他执教的三年间,国内的乒乓球事业正在一个低谷中徘徊,彼时蔡振华“临危受命”接手国乒,人们在热切地期待一次振兴。

之后,黄飚获得了担任领队的机会。“当时挺迷茫,也有过徘徊。”黄飚坦言,“当时的条件和现在没法比,现实是,很多人退役后去国外,确实因为待遇高得多。”他印象深刻,蔡振华和他说:“一个人,多少钱算个够,其实差不多有点儿,够过日子就可以了。但男人是要有事业的。”

这份事业,寄托在他热爱的运动上,寄托在中国的国球上,他想通了。“回来的选择是正确的。”黄飚笑道,“打球这么多年,对乒乓球是有情结的,视打球如生命,有了这种热爱,就没什么阻碍。”

有为在担当

1995年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第43届世乒赛在天津拉开帷幕。中国队以3:2战胜了瑞典队,再次捧得斯韦思林杯,并包揽了这次比赛的所有金牌。在家门口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回想起那段岁月,黄飚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当时大家那股劲儿都卯足了,上下一心,一致对外。也没想什么名啊利的,就是甩开膀子上阵……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

而他的工作也在此时步入轨道,领队的职责范围很广,“在一个队伍中他既是决策者,又是服务者,还是协调者,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国乒队伍人数众多,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上下一百多人,是个复合型的团队。要做好这支队伍的“大总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此后的许多年里他都冠着“副领队”的头衔,可里里外外所有领队的工作都是他一手操办。

“最大的困难在于事情发生时候你的一个判断。当你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候,压力就来了。乒乓球队没有小事,一个细节没有想到,一件事情没有做到,就有可能影响比赛。事好做,决定不好做,这是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才明白的。”那时他人尚年轻,又没有太多行政工作经验,只能一点点摸索,一步步积累。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中国乒乓球队精英荟萃,冠军辈出,协调工作想必难上加难。黄飚却说:“我们乒乓球队的团结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诧异:“真就那么好吗?”他说真的。每次大赛前,选人都是必经的一关。国乒人才济济,哪个教练不希望自己的队员能参赛?但终究有人不能上。开会讨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队员争取,一旦决定已下,所有人都要转换角色,向着共同的目标。悉尼奥运会前,最后确定让马琳下来,他一宿没睡觉。但是到第二天早上集合的时候,他还是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为队友陪练。黄飚说,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团结,早就是国乒的优良传统;凝聚,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然而工作中总归免不了分歧,也难免会有争执,“你面对这么多大腕,有难度吗?有。你了解了他们,摸透了他们,就不难了。他们都有个性,没有个性也拿不了这么多冠军,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平时工作中要多为他们想,将心比心。”黄飚有时常自省,“回头想想,对于有些事的处理,如果再艺术一些,可能会处理得更好。”他形容自己就是一个平衡点的角色。

这个工作不易做,他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也许是得益于他低调谦逊的性格。团队出成绩时不邀功,团队有问题时勇于承担。随着中国乒乓球的日益辉煌,黄飚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他感觉,是时候给自己一个归纳总结了。

韬光养晦 厚积薄发

2003年即将进入北京奥运会准备阶段,而他的职业生涯也已经走过了10年,在这个职业的转折时期,他决定进修深造。蔡振华首先支持了他的想法,“他说我们的队伍要向前走,需要更强大的管理素质,所以我就报考了北大的行政管理在职研究生。”一时间,黄飚变成了“空中飞人”,经常前一天还在外地组织比赛工作,周末就搭飞机飞回北京上课。这段时间很辛苦,黄飚却乐此不疲。有时实在赶不及错过了一堂课,他还着实有些遗憾。他说,这项“充电”计划将是长期的工程,不会因为学完某个阶段就结束了。学业结束后,他发现了一些可喜的收获。

“读书之后,工作上有了很大的改观。过去经历很多,但是不知道经历中的哪些是经验,哪些是认识。过去忙忙碌碌,但常常很棘手,读书之后突然觉得对很多事情,眼界开阔了,观察角度变了,很多事情也看淡了,对于矛盾的处理更加游刃有余。”黄飚说,“可能又是一个新的阶段吧,心态也成熟了很多。”

而他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对于如何进行细的管理,他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一个运动员的了解不仅仅局限在他在球场上的表现,可能平时吃饭聊天,他随口的一句话就能反映他现在的状态,你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去体察他们的思想状态。比赛场上一些东西,其实在生活中是有反映,有折射的。”

奥运会前,人人心里绷着一根弦,黄飚忙碌在训练之外的日常琐事中,从比赛日程、训练安排、对外的新闻到每个队员的日常起居,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忙碌奔波。如今,奥运会圆满结束,问他心情如何。他长长舒一口气,笑言:“说实话,不容易。”乒乓球队里个个聪明过人,智商超群,大家玩笑作“人精”;从球队自身来说,一来是国奥队中的旗帜队伍,第二有诸多优秀传统,第三领队又处于一个焦点位置,在这个团队中要掌握平衡,把工作做好,难度可想而知。“很辛苦,但是又很光荣,两者都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我就像运动员一样,在奋斗的过程中很辛苦,但最后团队赢得胜利的时候,那种成就感也很强烈。”

谈到团队,黄飚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可谈到自己,却总是淡淡的一笔带过。于是问他“言必称团队,是否这份工作已经融入生活,密不可分。”他凝神思索片刻说:“可能别人觉得我是行政搞多了,所以官话很多,还真不是。我觉得团队的力量很大,特别是乒乓球,一个手指的力量绝对没有拳头大。当你投入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队时,那种感情有强大的感染力。”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支点,而黄飚的支点就是他的团队,尽管其间有辛苦、有矛盾,恰恰在经历这些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在乒乓球队的运动员们看来,黄飚是个温文尔雅又不失威严的领队;在女儿看来,他是一个开明的老爸;在熟人看来,他是一个事务不断的大忙人,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运动员的拼搏与闯劲儿,又对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热情的人。“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该得到的都能得到。我想我足够幸运了。”说这话的时候,黄飚脸上的疲惫似乎减弱了几分,表情中有淡定的满足。生活对于他,如同一瓶成熟的红酒,既不张扬,也不平淡,拥有的是那份平和之下的气淡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