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莎剧《暴风雨》中魔法的解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莎剧《暴风雨》中魔法的解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传奇剧的经典之作。剧中普洛斯彼罗的魔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有机论的角度来看,魔法的威力与神秘是科学力量的隐喻,《暴风雨》所反映的是16~17世纪英国传统的有机理论思想正受到机械论的侵蚀。解码普洛斯彼罗的魔法,为我们重新认识这部被称作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的经典之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暴风雨》;魔法;解码;有机论;机械论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近乎神话的壮丽图景。剧中普洛斯彼罗运用魔法掀起风暴,消解了12年前的恩仇。在这部半真实、半幻想的戏剧中,魔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普洛斯彼罗用魔法惩戒了敌人,魔法促成了米兰达的姻缘,魔法让普洛斯彼罗成为荒岛之王,驱使着凯列班和小精灵们。

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巫术是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的。《暴风雨》创作于1611年,当时英国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沿,科学的力量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田园诗般的传统生活受到不断的冲击。

《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利用魔法呼风唤雨、随心所欲,但他离不开书,没有书他便无计可施了。书作为文明的产物,宣扬着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成果。无疑,魔法的威力与神秘充当着科学力量的隐喻,《暴风雨》所反映的是16~17世纪英国传统的有机理论思想正受到机械论的侵蚀。解码普洛斯彼罗的魔法,为我们重新认识这部被称作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的经典之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有机世界的沦丧

(一)充满有机隐喻的荒岛

文艺复兴初期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依然建立在人体与世界、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的有机类比之上。在16世纪以前有机理论在欧洲已经存在数世纪了。这一理论基本上将地球当做是自然的代名词,将它等同于一位仁慈、善良、养育众生的母亲。自然宁静、平和、慷慨奉献,令人向往着母亲温暖的怀抱。在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认识的哲学体系中,自然一直被标以女性的符号。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自然是女性化的,而思想是男性化的。日心说的代表性人物哥白尼在其著作中宣扬人们普遍接受的女性地球与男性天体结合受孕的看法:“当其时,太阳令地球受孕,并孕育着一年一次的后代。”(Copernicus,1976:50)然而,将自然女性化就意味着自然除了养育者这一美好的形象外,还具有女性的其他特征如:非理性。自然不可控制的野性常以风暴、混乱为表现形式,这是女性特征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反映。

《暴风雨》的开场呈现的就是无序、混乱、野性的自然:“海水腾涌到天的脸上,把火焰浇熄灭了。”自然的暴乱、不可掌控是有机理论流行时期人们的普遍认识。

在普洛斯彼罗到来之前,荒岛处于原始的有机平衡之中,从小精灵爱丽儿的吟唱中看得出自然的平和、安详:“蜂儿吮啜的地方,我也在那儿吮啜;在一朵莲香花的冠中我躺着休息。”(朱生豪,2000:155)而原住民凯列班在追忆往昔的幸福时也说:“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和悦耳的乐曲,使人听了愉快。”自然成为美好、安宁的化身。而在假面舞会上伊里斯向刻瑞斯的致词更是将自然具体化,自然的丰饶被大肆歌颂。

然而,将自然等同于女性,就意味着自然是从属的、被动的、是可操纵的。这一社会角色的认定,成为对自然进行剥夺的行为许可。16~17世纪欧洲商业、科学革命的发展超出了有机理论的整合能力,机械论作为适应时代趋势的理想在西欧的社会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力量。

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机械论代替了存在数世纪的有机理论。被尊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培根将社会中业已存在的倾向总结成为控制自然的学说。自然被看成是由粒子组成,全由外力而非内力推动的系统。就此,自然屈从于科学的力量,“机械论的框架本身也使对自然的操纵合法化。”(麦茜特,1999:212)《暴风雨》的创作正处于这一历史转变时期,剧中不少情节折射出机械论对有机论的摧毁。

(二)普洛斯彼罗的魔法

《暴风雨》的剧情发展离不开普洛斯彼罗的魔法,这位米兰的前公爵用自己所掌握的魔法呼风唤雨、掀起风暴,令岛上的精灵们俯首称臣。

魔法、巫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屡见不鲜。巫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铁匠们化矿炼铁,在部落仪式中常常被置于魔法师的位置,受人尊崇。17世纪,“炼丹术、炼金术、星卜术及其他前科学的思想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Wells,2000:24)以此,不难理解为何莎士比亚将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描述为一位热衷于魔法的贵族。普洛斯彼罗的魔法威力昭示着科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莎士比亚创作晚期,机械论在社会中占了主导地位,科学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为社会所接受。《暴风雨》中有不少“文明”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的痕迹。

普洛斯彼罗的魔法威力强大,但是离不开书。凯列班想借斯丹法诺之手谋害自己的主人,就曾告诫说:“记好,先要把他的书拿到手,因为他一失去了他的书,就是一个跟我差不多的大傻瓜。”而普洛斯彼罗本人也将书看得“比一个公国更宝贵”。书是典型的文明意象,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凯列班作为岛上的原住民是自然之子,他对书的畏惧折射出科学对自然的控制力量。

借着魔法的力量,普洛斯彼罗使唤着凯列班和岛上的精灵们。凯列班为普洛斯彼罗伐木砍柴,被迫说出“岛上的一切富源”。普洛斯彼罗的行为正是人们对地球进行开采活动的体现,而开采活动在当时被视为改善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荒岛上,普洛斯彼罗依赖凯列班为他伐木:“我们缺不了他;他给我们生火,给我们拣柴。”普洛斯彼罗的荒岛生活折射着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随着早期工业的发展,对于燃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对伦敦的煤烟味极为烦恼,曾要求伦敦的酿造商不要使用煤,而用柴作燃料。当然这一要求没有受到响应,因为当时英国的木柴由于大量砍伐已经出现了短缺。

魔法的力量再现在普洛斯彼罗对岛上精灵们的控制上。小精灵爱丽儿听从普洛斯彼罗的指挥在“半夜里去采集永远为波涛冲打的百慕大群岛上的露珠。”(朱生豪,2000:29)莎士比亚用诗性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机械论指导下对自然的开发。

而在普洛斯彼罗魔法的安排下,小精灵们上演的假面舞会更是彰显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之处:“田多落穗,积谷盈仓,葡萄成簇,摘果满筐。”(朱生豪,2000:35)普洛斯彼罗的胜利是莎士比亚对“人类智力和高度文明的一次肯定”。(Marx,1979:57)普洛斯彼罗的行为活动(包括举办假面舞会)暗示着以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为理念的有机论已被以科学发展为先导的机械论所代替,自然沦为被征服、被改造的对象。

二、两种不同的乌托邦设想

普洛斯彼罗用手中的魔法将荒岛变成了富庶的王国。假面舞会将荒岛描述成了充裕的理想之地:“刻瑞斯,最丰饶的女神……你那繁荣着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野豆、豌豆的膏田……你那羊群所游息的茂草的山坡……你那牵藤的葡萄园。”(朱生豪,2000:131)莎士比亚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曼妙的乌托邦幻景,但是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人为干涉下的产物,是文明改造的结果。

如果阅读过培根的《新大西岛》就不难发现,普洛斯彼罗的荒岛王国与培根所设想的乌托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新大西岛》设想了一个机械主义的乌托邦。在一个社会等级森严的小岛上,父亲享有绝对的权威,妇女无所作为。如果有访客,父亲率子女接待,而母亲则坐在雕花玻璃窗子后,让人无法看到。宴会中,父亲独自进餐,男孩子在旁伺候,而且是跪着进行,女人们则靠墙站着。在《新大西岛》中,培根给予了科学家最高的待遇,他将科学家描述为衣着考究、使者如林的“有身份的人”。

在普洛斯彼罗的荒岛王国里,普洛斯彼罗俨然就是一位不容违逆的家长。他高高在上,而自然的代表――凯列班、小精灵们俯首称臣,称他为“主人”。米兰达――普洛斯彼罗惟一的女儿对父亲百依百顺,不敢有任何反叛,就连婚事也由父亲包办安排。尽管如此,只要米兰达稍稍表露出不同意见,普洛斯彼罗就会大发雷霆。

和培根的机械主义乌托邦中母亲的地位相同,《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母亲是隐匿的。读者对她的了解仅来自普洛斯彼罗的一句评价:“是一位贤德的妇人。”米兰达之母在整部戏中的不在场与无作为再现了机械论将女性看做男性附属品的认识。

与普洛斯彼罗的王国不同,柴贡罗的理想王国是:“大自然中一切的产物都须不用血汗劳力而获得……大自然会产生出一切丰饶的东西,养育我那些淳朴的人民。”(朱生豪,2000:69)将自然与人类摆在同等的地位,人类以被养育者而非征服者的面目出现使柴贡罗的乌托邦设想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特征,流露出对传统的有机论生活方式的留恋。在柴贡罗的假想王国中:“富有、贫穷和雇佣都要废止;契约、承袭、疆界、区域、耕种、葡萄园都没有用处;废除职业,所有的人都不做事。”(朱生豪,2000:67)柴贡罗乌托邦的人民生活在一个有机整体的宇宙当中,为满足人类的各种欲望而对土地过度开垦,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矿产发掘,为利润而进行剥削,这些由机械论所带来的畸形恶果,在柴贡罗的王国中都被摈弃。在这一理想乌托邦中自然与社会的各部分处于一个有机整体当中,相互关联、彼此平等,体现着传统有机论的理念。

三、结 语

《暴风雨》以半神话的方式展示了英国的社会现实。“科学革命”在让人们享受到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自然与人类由往日和谐共生的关系变为对立。莎士比亚对待以科学革命为先导的机械论的态度是矛盾和痛苦的。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将普洛斯彼罗描绘成了一位凭借科学――魔法来改造自然的成功者。但在收场诗中,面对浩瀚的大海,普洛斯彼罗一改往日以统治者自居的面貌,流露出了在自然面前的畏惧:“再烦为我吹嘘出一口和风,好让我们的船只一齐鼓满帆篷,否则我的计划便落空……我的结局将要变成不幸的绝望。”(朱生豪,2000:173)而对传统有机论的怀念,让莎士比亚借柴贡罗之口创造了一个建立在有机整体论思想之上的王国。

据此,《暴风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正在增长的现代技术的矛盾心理。《暴风雨》再现了机械论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Nicolaus Copernicus.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M].trans.A M Duncan.New York:Barnes&Noble,1976.

[2]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传奇剧集(上)[M].朱生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3] [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 Wells S.Shakespeare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5] Marx L.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Technology and Pastoral Idea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作者简介] 高璐(1972― ),女,陕西西安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西安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