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棉田里的候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棉田里的候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的一个棉花年度开始,总能让人倍感振奋。作为中国最大产棉区新疆总是从数以百万的拾花工的涌入而拉开一场棉花大战的序幕,预计总产量在265万吨的新疆今年所需拾花工总数仍将超过百万。

“拾花工”,顾名思义就是采拾棉花的农工,每年入秋,当新疆的棉田由一片油绿变成雪白一片,正值内地农民的农闲时分,趁着这个时候,他们从家乡启程乘坐专列来到新疆拾棉花,从9月到11月,当这一季的拾花工作结束,拿到钱,他们又会返回家乡继续原来的生活,因为每年拾花的日期相对固定,他们也被叫做“季节性拾花工”。

这些来自甘肃、河南、四川、重庆、陕西、山东、青海、云南等省份、数量近达百万的农村大军勤劳、朴实,目标单纯,“拾棉花挣钱,增加收入”是他们来到新疆的唯一动力,因为不到2个月的时间从新疆带回去的工钱可能是他们一年中挣得最多、对他们帮助最大的一笔收入。

一直以来,棉农、棉商、棉纺厂会因为棉花的产量、价格、质量等因素更多的处于我们关注的焦点,而拾花工在每年霜冻之前拾完棉花后,就迅速的消隐回各自的村落,留下的是一系列涉及到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拾花总量和拾花经济等数字指标,当我们真正走进新疆拾花工的生活,一个属于他们自己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世界随之呈现在记者的镜头之中。

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秋天到来,入冬之时便返回家乡,乐此不疲,年复一年,他们从普通的劳动雇佣者变成中国棉花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链条,造就了每年中国境内最为有序、往返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大迁移。因为在新疆,没有任何一种农产品能像棉花那样使新疆农民广泛受益,而在内地,没有什么增收途径能像拾棉花那样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上百万的农民大规模地从全国各地向新疆集体涌入。

正像候鸟迁徙出于生存的本能,内地农民工进疆,也是受到生存本能和利益驱动。

新疆的棉花占全国产量的40%,可是在地里成熟的棉花,如果没有人拾,就将一文不值,更谈不上什么收益了。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主管农业的副师长谭建新非常坦率地说到,“我们的团场基本就是棉花团场,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5%,团场的经济和职工收入都来源于棉花。”“如果没有人采,我们就只能看着棉花烂在地里,”仅靠疆内劳动力是没有办法在霜冻之前采摘完的,棉农对拾花工的需求是非常实际和迫切。如今,拾花工自身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的稀缺资源――劳动力资源,来新疆拾棉的待遇也一年好过一年,工钱从不拖欠,老板善待民工,甚至有王会保障利益。最重要的是2个月的时间里可以挣到2500~3000元钱,是家里一年收入的几倍,这让来到新疆拾棉花的农民工很知足。

内地农民入疆拾花从1994年开始至今,持续了13年之久,人数已经由最初的几万人达到百万人的规模,他们已从零散的帮工成为拾花主力军,目前新疆80%的棉花要靠他们采摘。

近年来,河南、四川、重庆、甘肃等地的当地政府也开始出面组织民工到新疆拾棉花,开乘拾花工专列,与新疆各产棉区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引导民工有序流动。2006年重庆旱灾,重庆市政府曾组织10万农民工进疆拾棉,帮助农民灾后增收。据统计,2006年,百万拾花工从新疆挣走了20亿元。

拾花的生活单纯而枯燥,全天起码有十三四个小时都弯腰弓背的忙碌在棉田里,他们承认拾花的工作很辛苦,但拾的多就意味着多挣钱。他们的土地不多,收入不多,要求其实也不多,生活的艰辛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而赚钱的乐趣对他们的吸引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过,这也让他们开始成为这个社会游走的群体。不管走到哪里,他们依旧保持了农民身上纯朴、善良、勤劳而有时又会斤斤计较的特性,当然辛苦的劳动依然是农民工生存和挣钱的基本技能,这一点,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来挣钱了,为啥不高兴?”

今年新疆建设兵团棉花种植面积约750万余亩,需要的拾花王人数大概在58万左右,而我们在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四分场三连的种棉职工汪珠民家,见到了来自河南兰考的140名拾花工。

照片中走在最前面的王军霞早在拾花期开始的两个月前就到了新疆,一起同行的还有其他7个河南兰考的同乡,都是30多岁的妇女,个个是庄稼里手,听到记者的问题,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笑声。“为什么那么早就来了?”记者很好奇,“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情,到这里还能赚点钱,”她嘿嘿嘿地笑着。王军霞这里指的赚钱的活并不是拾棉花,因为即使到了9月2日,地里的棉花还处于裂嘴阶段,不能采拾,连队里就安排了其他如拔草、摘西红柿等这样的活。“现在干连队里安排的事情,一天挣40元钱,”说到这里,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说家里只有一、两亩地,全年收入也就1000多元,这一次,把家里三个上学的孩子留给婆婆照顾,自己又来新疆拾花赚钱了。“知不知道你和咱们国家的长跑冠军同名?”“这哪知道?”王军霞有些不好意思,同行的人却哈哈大笑着。“你们天天都这么高兴?”“过几天就开始拾花,我们来挣钱了,为啥不高兴呢!”

“用拾花赚的钱盖了新房”

王冬梅全家基本都来新疆拾花了,她指了指自己的母亲、哥哥还有弟弟,原本一起来的父亲因为家里有事先回去了。虽然是汪老板家的亲戚,可在这里他们并没有被特殊照顾,“这里很公平,就是靠拾棉花说话,”王冬梅说到。她来新疆拾棉花已经有四五年了,拾棉花赚的钱,让她家里的生活改善了许多,盖起了新房。今年全家在2个月最多能赚2万多元,这是她在家里想都不敢想的数字。王冬梅的弟弟刚从北京打工回来,对拾棉花是否能改善生活,他的回答特别干脆:“是”。尽管辛苦工作了一天,他们脸上却笑容满面,也许是刚刚来,还没有到最疲劳的时候,可他们想的却是,“越往后干越熟练,拾得就越多。”

“我们都能吃苦”

62岁的程二民在汪家所有的拾花工里显得比较特殊,一是男性拾花工本来就很少,而像他这个年纪的更不多;再有他不并像别的拾花工那样即使不善言辞也整天乐呵呵的,他的沉默寡言和一双看不透的眼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已经连续3年多来这拾花了,这次是带着老伴和儿媳妇。据他老伴说,在老家一年收入只有几百块,家里的两亩地就种些包谷和麦子,在这每人能挣个二三千元。趁着身体还不错,他们想多干几年,“那累不累?”“累,但还可以,我们都能吃苦。”每天他的拾花量都在七八十公斤。“现在就是血压有点高,干不动了就回家抱孙子。”程二民说道。

“我要拾得最多”

顿萍今年20岁,小学文化程度,可来新疆拾花已有5今年头了。去年生病没来的顿萍这次头回和母亲以及未来的婆婆一起来,而男朋友在外地打王。顿萍的母亲说,今年赚了钱,回去就准备筹办婚礼的事情了。在她们家乡,盖间房大概要六七万元。“当然还想到这干,

比老家好得多,家里只有4亩地,种的都是自己吃的,而且在这干活也挺好玩的。”年轻的顿萍把拾花的所有收入都会交给母亲。汪老板对这个小姑娘的印象也很深,“非常上进、要强,头两年和她姨一起来,她姨如果拾得比她多,她是不吃饭也要赶上去,每天都是100多公斤。这次也不差,最高的一天拾了120公斤。”这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孩看到我们的摄影师给她拍照,笑着说了一句话:“照完得把照片给我,不然恨死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总场四分场三连的种棉职工汪珠民家有四块棉田,共200多亩地,能产70多吨棉花。今年花了6万多元新盖了9间共占地347平米的砖房,用作拾花工宿舍。像连队里大多数人一样,棉花是他们所有的收入来源。

当记者到达时,他的妻子王永琦也刚刚从河南返回,专程从老家兰考带回了140名拾花工,虽然比原定的180人少了40人,但是她依然定了一个火车车厢返回。没有依靠连队而是自家承担了所有的接待、安置、安全等工作,这也符合团场实行“谁用人,谁接人,谁管理”的政策。因为通过政府指令组织来的拾花王要扣除一定的中介费用,工酬不高,留不住人。

自9月7日起,汪珠民家的140名拾花工正式开始了拾花生活。

受5月及8月的低温和降水的影响,造成今年棉花生育期的推迟,9月10日,本是往年开始大规模采摘的日子,而棉田里,一眼望去还是一片绿色,目前所结的棉桃也大都在叶子下方,加大了采摘的难度。

关于拾花工的思考

中国农民的利益因其庞大的群体和特殊的生存地位而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疆,前来拾花的内地农民工既有政府的关怀、生活的保障、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也能够及时得到利益的合理分配,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改变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大趋势,同时,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原本在棉花价格的链条上维持的平衡局面即将被打破。

石河子石总场的棉花种植面积16.8万亩,棉花产量在7.l~7.5万吨左右,所需要的拾花总人数在2.3万人。在一份截止到9月4日的拾花工到达记录表上,清晰地记录着需要外来拾花工人数为18842人,而已到人数7709人,未到人数7498,短缺人数为3635人。农八师石河子市总场劳资科王科长很遗憾的说道,本来从重庆订好的3000名拾花工,因为价格的原因被人挖走不少,最后只接到1400多人。石河子市总场的拾花价格从去年的0.8元/公斤涨到了今年的0.9元,有些地方早已涨到1元/公斤~1.2元/公斤,拾花工是谁给的钱多就去谁那,在火车站、客运站等地方“迎接”拾花工还意味看“争抢”,毫不留神会有拾花工被人抢走。

拾花工当然希望工资给的越高越好,可这人力成本让新疆的植棉户有些吃不消了。从1976年开始种棉花到1999年开始自己接待拾花工,老汪眼见着劳动力成本一路上涨。去年,他们家接待了210个拾花工,而今年费了挺大气力才勉强找到140人。回家找人既要送礼还要给中介每人30元的报酬。老汪还给我们算了 笔账,拾花期间,光是为拾花工免费提供的铺盖、水电费、伙食费、各种工具置办费等花费的成本,大概在100元左右,2个月下来,消耗的面粉就达7吨之多。而能收350公斤~400公斤棉花的一亩地,纯人工成本就在400元左右,加上地膜、肥料、灌溉、种子等农资成本增长,棉花的收购价在5.2~5.3元/公斤才能保本。“如果还维持去年的价格,老百姓肯定不赚钱。”实际上,因为成本以及其他因素,9月初新疆先行开秤的部分地区如吐鲁番,阿克苏的收购价格已经到了6元/公斤。

旦人力成本的上涨在棉价的链条传递却无法得到消化时,将会迫使人们将现有的僵局打破,重新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包括在利益分配上,权衡拾花工、棉衣、棉商、棉纺企业之间该如何来继续一个公平的游戏。

成本在0.4元/公斤的机采棉相比0.9元/公斤的人工采摘棉可节省60%以上的费用。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缓解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过高的最佳方法。近年来,兵团是新疆机棉重点推广的植棉垦区,去年已达到260万亩,而兵团计划“十万”期间实现机采棉面积达80%。当机采棉的面积不断扩大后,我们是否还会看到如此之多的拾花工的身影。

当今年的拾花工在盘算着能够赚到多少辛苦钱时?机采棉与人工棉的博弈也在继续着,不知分出胜负来后,声势浩大的拾花工大潮是继续下去还是会成为一个历史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