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教师理论对教师素质养成的现实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教师理论对教师素质养成的现实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孔子教师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中关于教师高尚道德的养成、广博知识的积累、灵活方法的应用以及无微不至爱生精神的倡导,对新时期教师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师生关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师理论;教师素质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文献的活动,专注于教育事业,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其中关于教师高尚道德的养成、广博知识的积累、灵活方法的应用以及无微不至的爱生精神的倡导。

1 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以个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个人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教师自身认真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甘作“人梯”、“铺路石”的精神也蕴涵了巨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政治命令和刑罚手段,而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处于核心地位。所谓道德教育,即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礼记》中对教师的作用这样描述“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作为师长的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不停地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毅力,常常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断激励自己,共培养了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众多学生都是因为仰慕孔子的善良正直、谦虚谨慎、刚毅果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远道而来,并把老师仰之如日月。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育好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学生们树立榜样。从孔子的德育思想不难看出,教师要想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就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安贫乐道的治学精神、躬身实践的治学态度、埋头苦干的育人精神。

借鉴孔子的教师德育理论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在教师道德素质的养成中,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作好他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2 用广博的知识浇灌学生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一生孜孜不倦,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他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时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凭借持之以恒、至老不衰、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孔子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学生称之为“圣人”。古语常说的“孔席不暇暖”就是其努力发奋、忙碌治学的写照。“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孔子精神的激励、感召下孔门好学之风盛行。孔子精通六艺、六经,具备了象天象、气象、鸟兽、草木、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当时一位学识非常丰富的人。到了晚年孔子仍然勤学不辍,“假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毕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使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面对学生的提问对答如流,令学生满意。借鉴孔子的教师理论,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终身不辍的求学精神。只有在平时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真正作到一专多能,象孔子一样能够既当专家有当杂家,真正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向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断渗透,新的科研领域层出不穷。教师只有站在科学的最前沿,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方向,获取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传递给学生,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运转。在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递前沿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方面,一方面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积极走向企业参与社会调研。

3 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教育情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模仿。教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否则,纵然有满腹经纶也一无是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孔子的教育实录――《论语》中就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和启发法。在所有的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处于“愤”、“悱”状态时才对学生及时“启”、“发”以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此时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说明他们没有进入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教学活动就要终止。《论语・阳货》就记载了孔子对学生子贡的启发。子贡问孔子:“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智者。”接着他反问子贡:“赐也亦有恶乎?”子贡随即说道:“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教学活动中孔子往往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穿插使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借鉴孔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对学习的领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闻一知十”,发挥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4 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师生之间只有获得共鸣,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陶冶学生身心,启迪学生思维。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产生润物无声的效应。伟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弟子冉伯牛得了重病,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不怕传染前去探望,并握着弟子的手悲痛地说:“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高徒颜渊早逝,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内心的悲痛之情难以抑制。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障。教师只有全身心地爱学生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从实际出发教育学生。孔子倡导“当仁不让于师”, 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学生对教师唯唯诺诺,主张师生间平等交流。有了这种氛围,自由与开放的学习风气才能够出现,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另外在对待学生上孔子往往作到宽严相济,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对于弟子子路的粗率,孔子就批评道:“野哉由也!”;看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殊!”当发现学生的错误得到改正时,及时给于表扬。如看到子路有进步时,曰:“由也升堂矣”。 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常高度赞扬。例如对于学生颜回的勤学不懈就不只一次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学生只有被老师欣赏、爱护、平等对待,他们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展示,才更愿意与老师交流,这样学生不仅智力上得到了发展,情感上获得了愉悦,而且师生间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创建了科学、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2500年前所提出的教师理论,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拥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借鉴孔子的教师理论,增强教师素质的养成,使教师真正作到“学深为师,品正为范”,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史编务组.孔子教育思想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

[5].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