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民工培训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民工培训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现有农民工超过1.5亿,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开展大规模农民工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唯一途径。国外虽然没有“农民工”这一概念,但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却很经典。比较典型的有:刘一拉一费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国外职业技能培训等众多学科及很多专家学者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对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从此,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培训研究进入巅峰。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国外虽然没有农民工这一概念,但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却很经典。比较典型的有:刘一拉一费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理论。

1.刘一拉一费模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该文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不断扩张的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由此建立起来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具有经典的意义[1]刘易斯认为:在人口众多的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少,土地自然资源有限,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资源充足,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或负。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流动的自然倾向。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完全吸收之后,二元经济就转化成为一元经济,传统农业部门也就完成了其发展使命。

拉尼斯和费景汉[2]也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要由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来吸纳。拉尼斯和费景汉不仅分析了农业劳动力部门的生产过程,而且考察了农业劳动力流出不影响农业总产出,只有边际生产力不等于零的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才影响农业部门产出量。

刘一拉一费模型存在较明显缺陷:模型中暗含的一些基本假定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因而降低了该模型的实用价值。

2.乔根森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于1961年创立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其模型基本结构: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粮食供给,若粮食供给是充足的,人口增长率将达到生理最大值。当人均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时,农业剩余就产生了。农业剩余一旦出现,农业劳动力就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

该理论的一大缺陷是关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的假定与事实不符。此外,该理论应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3.托达罗理论

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城市失业率和就业率的大小。只要预期的城市实际收入大于农村实际收入,劳动力就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反之,劳动力就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二)国外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等人,以后又经过了欧文﹒费歇尔和斯特鲁米林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以及明瑟等人的发展下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3]中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这些才能是个人自然财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财产的一部分。

对于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欧文﹒费歇尔。他在1996年发表的《资本与收入的本性》一文中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概念的逻辑基础,将所有能产生收入的来源统统看作各种形式的资本,包括自然资源、可再生产的生产物资和消费物资等物质形式的资源,也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遗传及后天获得的能力等人力资本形式。1935年,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1959年,舒尔茨发表《人力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真正标志。他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产、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4]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定义,并指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等形式的人力资本。20世纪80年代,卢卜斯和罗默将人力资源的理论引入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如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由于知识产品和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因而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可以持续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学术界称之为新增长理论。

(三)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概况

日本政府在农村建立了一整套职业训练制度,与此相适应,国家也鼓励各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和适应能力。

法国政府为确保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要求所有企业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及各种学习。

美国大多数企业为职工制定了培训计划,并选派一定比例的职工接受正规大学教育,政府和企业每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甚至超过用于高等教育的费用。

英国从1981年到1995年先后发表和颁布了5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白皮书和法规,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爱尔兰也有完备的法律支持国家对农民教育,1973年了61号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三级(大区、县、小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规定每位成年农民每年必须接受125小时培训。

德国普及成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是非常成功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国家的之一。一是德国童工法明文规定,6-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然后才能进工厂就业。其次是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教育[5]。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本仁(1994[6]),他通过分析民工潮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指出,农民工平均文化水平比较低,其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知识十分缺乏,同时,农民工由于普遍缺乏法律知识!道德修养不够等,与城市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从此,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培训研究进入巅峰。

王书军(2007[7])从分析农民工培训中的利益主体入手,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剖析导致农民工培训市场失灵的原因。在对策分析中,作者认为,在一些地区试行的“劳务券”的做法值得借鉴。

胡娇(2007[8])根据农民工培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破解困境需要遵循以职业学校为培训主体原则、输入地培训为主原则,对农民工进行补偿教育原则、人格平等原则以及劳动力遵循就业机会原则、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进而提出了破解农民工培训问题困境在转换培训观念以及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主体联合的四方面发展路向。

何筠(2007[9])认为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承担不起培训费用、政府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政府对劳动力培训的力度,以促进农民工的有序流动。

刘忠明(2007[10])阐述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巨大、素质不高的现状以及在农民工培训上存在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培训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等对策。

王茜(2008[11])发表农民工培训的四大问题。问题一,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在2003年出台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但是由于缺乏细分规划,培训规划很难落实。问题二,培训标准和规范不明确。一些劳务企业对劳务工人没有岗位资质的要求,劳务企业对农民工的管理采用什么标准,并不明确。问题三,培训资金难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建筑企业每年用于培训的资金不得低于工资总额的1.5%,但由于监管薄弱,有些建筑企业对正式员工的培训尚不重视,更不用说培训农民工了。问题四,激励政策缺乏。企业本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农民工流动性大、不稳定的特性长期以来制约着用工企业对这个群体培训的资本投入。没有好的激励机制,企业肯定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为自己做事的人身上。

陈洪连(2012[12])认为为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服务效能,增强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为达此目标,应当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陈艾华(2012[13])对浙江省农民工培训调查分析基础上,解析出影响农民工培训效果的关键要素,并阐述了其对提升农民工培训效果的启示,以期为完善中国农民工培训提供参鉴。

三、国内外农民工培训研究动态评述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经验。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具有经典意义。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多样化是国外实施农民职业教育的总体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民教育,重视农民教育投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他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有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我国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政府责任、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培训方法等多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但在现有的农民工培训著作中,对农民培训体系建设的专门论述却不多见。科学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应包括培训的组织、对象、内容、效果评估、后续服务和培训跟踪体系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易斯(W-Arthur Lewis)[美].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费景汉,拉尼斯(John C-H-Fei,Gustav Ranis)[美].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7.

[3]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谢祖钧等译.国富论(专著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加里.S-贝克尔[美].除红,丁骋骋译.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徐本仁.民工潮向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1994(12).

[7]王书军.农民工培训中的市场失灵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7(5).

[8]胡娇.农民工培训的原则及路径探索——基于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7(5).

[9]何筠等.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7(6):65-70.

[10]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11]王茜.农民工培训四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华建筑报,2008-9-6(2).

[12]陈洪连.论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逻辑路向[J].职教论坛,2012(3):42-46.

[13]陈艾华.农民工培训效果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基于对浙江省农民工培训调查的内容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4).

作者简介:

李青阳(1973-),女,湖南邵东人,经济学硕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统计,国际贸易。

曹康(1975-),女,湖南长沙人,经济学硕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