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寻阅读理解新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阅读理解新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读写能力,还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产生一种深远的道德境界。我们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势利导,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连读扩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能“入乎其内”,更能“出乎其外”,达到阅读理解新境界

[关键词]阅读理解 境界 兴趣 方法 习惯 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22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同志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见,阅读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那在这全民阅读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悬念调动法

悬念调动法就是巧妙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鲁滨逊漂流记》推荐课上,我先从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曾长期独处过吗?你能独自一人去航海吗?你能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几十年吗?你能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美好的生活吗?”旋即话锋一转,“但是,有一个人却做到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此时,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正迫不及待地盯着我手中的《鲁滨逊漂流记》。我仿佛看到了课后他们三五成群,争相借阅的身影。

(二)经验唤醒法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需要生活经验的参与。因此,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三步学习法:第一步,联系实际,说说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第二步,阅读课文,找出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第三步,对比联系,寻找变化原因。其中第一步就是生活经验的唤醒。学生联系实际,畅谈小草和大树的区别。这样,为后续深入阅读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探究法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应抓住质疑的契机,小到对课题、词语、句段,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揭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课题时,我让学生针对课题充分质疑:为什么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到底要不要读呢?学生们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四)融情化意法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充沛、情景交融、情智相生是许多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在教学时,用文中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可以达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如,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永远的白衣战士》《大江保卫战》等文章之前,一句声情并茂的介绍、一个感人肺腑的画面、一段荡气回肠的音乐都会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二、因势利导,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紧扣文眼,整体把握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眼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它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脉络,彰显文章形象,体会文章情感。如,《水》这篇文章就是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的。找准它便可辐射全文,以简驭繁,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二)巧妙设疑,发展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质疑让学生从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思考的探索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时,有学生这样质疑:“既然司马迁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何还要苟且偷生呢?”我引导他们对司马迁的生死抉择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他们深刻地感悟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蕴含的生命真谛。

(三)推敲字词,深化感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词语,引导学生读文品词,在情境中揣摩品味,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把握思想情感的深度。《水》一文中母亲说“你们真的饿坏了”,把“渴”说成“饿”,可见水是多么珍贵。这样,使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语言的深层,对人物心灵和情感进行探究。

(四)突破难点,开启心智

难点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绊脚石。我们要善于开掘难点,因势而导,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释放。《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难点不是告诉我们道理,而是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这一幕。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讨论、感受、发现,最终突破了难点。

三、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明确目的

明确阅读目的是阅读的第一要务。目的,既增强了阅读的动力,又给计划的制订、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采用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出发点。

(二)精选读物

鲁迅提倡的蜜蜂式读书法启示我们:读书内容要杂,范围要广,数量要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所以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有选择地阅读。

(三)方法灵活

阿普斯曾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灵活运用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等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方法读更恰当”这个问题。

(四)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学习要做到读写结合,重视运用迁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姥姥的剪纸》中侧面描写的好处等。我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感悟,及时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

四、连读扩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我们应引导学生不仅要读课内的书,更要读课外的书,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可以从以下角度选择课外读物。

(一)作者角度

教材选文不乏名家经典之作,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和祖父的园子》等。在精读这类名家名篇时,推荐学生阅读该作家其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积淀语感、陶冶情操。

(二)题材角度

相同的题材,由于作家各自不同的感受反映出不同的主题。教学中,可拓展阅读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比较其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的异同。如,学完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补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梅花》等。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选文角度

有一类课文是根据名著中的有关篇目改写的,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课后读整部名著。这样以点带面,通过阅读整本的书,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充分汲取了名著的营养。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