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该不该鼓吹“忘年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该不该鼓吹“忘年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杨翁恋”,媒体没必要大加赞美。毕竟,这样的婚姻对大众来说并不适用。

“杨翁”的忘年恋惊世骇俗,虽为个人隐私,但仍被嗅觉灵敏的媒体乐此不疲地报道,也被好奇的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

报道众多,纵观报道,“翁杨恋”发生后,媒体大多是赞誉之声――

“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忘年之恋在21世纪历史上再添一段佳话”、“不要打扰童话般的忘年恋”、“大师身上散发着人性化光辉和超越世俗的勇气”、“这份爱是人格魅力的引力,洋溢着知性美”、“杨翁忘年之恋唤醒了我们对精神之恋美感的记忆”,“支持翁帆的选择,这是美德也是光荣”等等。

笔者不解。近年来,媒体对忘年恋披露不少,但可曾听到过如此多的赞誉之声?

如今社会上常见某男大款与某年轻靓女“父女恋”“祖孙恋”,有哪一个得到舆论的赞誉的?相反,一定有人挺身而出主持“公道”,说这样的恋情不是丧失理性,是别有用心,钱权为媒。这些年随着忘年恋的增多,还衍生出了“傍大款”的名词。

那这次例外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杨振宁作为第一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国人的眼里具有无比的威望。在大众的眼里,科学家是理性的化身,他不会像凡夫俗子的情感那样缺少理智的决定。所以国内的媒体就要把他们的结合捧得高高在上?

2004年12月20日,《南京晨报》即有“受杨振宁与翁帆恋情影响 65岁教授想找学生型伴侣 ”的报道,讲述南京市某65岁李姓老教授,“怀着一颗年轻的心”走进婚介所,要效仿杨翁,寻觅一位27岁的青春小伴侣。由此可见,舆论作用之大。

一个单独的、个体的人,在评论任何事、传播任何言论时,是自由而随意的。媒体当然也有言论自由,但是,媒体与个体的人不同,它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而以上“新闻事件”的出现正好说明舆论的误导。

新浪网站曾做了一个“您对杨振宁翁帆订婚的评价”的调查,截至于2005年1月8日,共 85752 人参加调查,认为这则消息是“负面的”有39011人,占总人数的45.96%;认为是“正面的”有25355人,占总人数的29.87%;还有24.17%的人选择“很难说”。可见,网民对杨翁恋也并不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12月16日杨振宁即将再婚的消息后,世界三大通讯社法新社、美联社和路透社相继跟进。但是,我们看到,12月18日,路透社将之放在“奇闻异事”的栏目中作为娱乐新闻向全球播发。此举暗含的意思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恋情是罕见的,是奇闻、异事。这样的婚姻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适用。

实际上,老少恋――尤其是这种年龄过分悬殊的老少恋,是不符合社会风俗习惯和公共道德要求的。这种认识并非是封建落后的观念,而是有其内在的道理。年龄相差过大,男女的心智、身体健康、生活规律包括性的需求等等,都处在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之下,确实很难达到琴瑟和鸣的境界。而民间舆论对忘年恋的不以为然,其实也是出自维护自然规律的一种本能,防止这样的婚姻大量出现可能带来的混乱。就个人情感角度来将,纵然真心相爱,老夫能给少妻幸福吗?结婚除了权利,也有义务,除了性,还有照顾和情感的寄托。老夫遗留的财产和名誉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妻子失去丈夫的遗憾,物质和精神永远都存在着不等价性和不可替代性。

对于杨翁恋,我们应该给以尊重并致以美好的祝福,因为任何人都有自我选择婚姻的自由。但请记住,媒体没必要再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阐述忘年恋如何源远流长感天动地可歌可泣,以产生负面影响,毕竟,忘年恋并不代表爱情和婚姻的正常发展方向。我们不能因为主角的特殊性,而盲目地给这一婚恋加上迷人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