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镇青年与城市英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镇青年与城市英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镇”的变迁与隐喻:

一个国家的神经末梢

城市青年创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大都市里的青年“蚁族”……在讨论青年的发展时,有一类人的面孔越来越模糊。他们出生、成长在城市边缘,在生活方式的潮流上总比城市同龄人慢半拍;他们也许走几步就能看到乡村,不过既缺乏可供耕作的田地,也从没有下田务农。这种“不城不乡”的状态或许让他们自己也感到无所适从,外界给他们贴上了一个共同的标签:小镇青年。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沉沦的乡村”,注意到农村“空心化”面临的种种挑战,不过,少有人注意到表面“实心”的小镇,已经变得虚弱了。

小镇青年,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包括县级市,从东部延展到中西部地区的广大青年群体。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发现自己变成了“夹心层”:农村青年争先恐后往城里跑,接触的新事物比他们还多;乡镇虽也旧貌换新颜,但总不如城里那样日新月异;随着城里好学校、“超级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就连“县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了;很多小镇上的图书馆、电影院也近乎荒废……在经济上,小镇青年衣食无忧,很多人也没有外出闯荡的心气儿,一部分人也在这种安逸又相对静止的状态中感到迷茫。

小镇青年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由于区域、城乡、阶层发展不均衡发展对人们心态的影响。

我国的县域是千百年来历史形成的,一个县域之内,经济发展特点相对一致,传统社会的血缘和道德纽带作为法律之外的补充,维持着县域的有效运转。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年代,小镇是地区最基本的中心,而如今随着交通、信息、物流的发展,城乡物资、人员的流动完全可以越过小镇这一节点。凭小镇之力,先进的科技产业很难生根发芽,本地企业给农村务工者的报酬又比不上城里,过去的小区域中心优势明显下降。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如今,诸多以创客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已然成为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聚合高端要素的全新载体。与此同时,走向生态文明,就要包容小型的、分散的、分布式的、充满弹性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作为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县城和小城镇存在各种基层微观事件。抓住这个关键点,近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远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大方向。

小镇青年的文化想象与现实土壤

1923年,21岁的小镇青年沈从文从湘西小城保靖出发,19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出现在北京前门车站,成为一名民国“北漂”。黯淡而孤独的日子里,沈从文扎下了历史、文学、艺术的中国传统根子,在他的《萧萧》《三三》等代表作中,都透露出一种对城市的幻想,一种隐隐的“出走”或“离乡”意识。

1927年出生的木心,“到西方去”为他毕生的梦想,在飞了一大圈以后,这位文学大师仍叶落归根又飞回老地方――一下就停住了,这个地方就叫乌镇。他的生活来历和精神来历仍然是家乡、小镇,林风眠、杭州艺专、上海美专等关键词。

用一个小镇的日常来折射剧烈变迁的中国社会,留记一份亲密的、集体式的青春童年记忆,这是一种并不令人陌生的书写谱系。一甲子的岁月流逝,关于小镇青年的精神发育史,在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叙事中,从《山河故人》到早期的《小武》《站台》,小镇青年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悖论特征在那时就开始初步充分显现,人际关系的直接与简白,生活的单调与暧昧,文化相对的粗鄙与功利,对于走出小镇的回望者而言,是一种大都市难以寻觅的温情记忆。这种温情,往往孕育了小镇青年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对庸常人生的批判。

小镇青年仍是最具活力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迅猛发展,至今都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小镇青年无疑是推动其发展的中坚力量;镇上的“县中”既维持了朴素的学风,又为小镇青年考上大学、成为真正的城里人提供常规渠道。

小镇青年本是具有闯劲和爆发力的――走出去的小镇青年,很容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比如曾经带着76个熟鸡蛋到北京念书的苏北小镇青年刘强东;比如引领80后文流的郭敬明与韩寒,分别来自四川自贡和上海郊区;又比如曾经火热的果壳网CEO姬十三,他同样是出身浙江舟山群岛的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情怀使得他们与大都市之间充满了隔离感,在一无所有的创业初期,这种剥离感更是被无限放大。但作为社会阶层流动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开眼界”的内心需求和基本充裕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占得先机。这些散发出泥土气息的非大都市青年,以其生猛的对人生的进取之力,日益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流英雄

古人常说“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少小离家老大归,“读三千年书,无非功名利禄;行九万里路,终归诗酒田园”。可今天小镇青年将归向何处?乡村,还是城市?

将日趋“沉睡”的小镇从非农村非城市的尴尬处境中拉出来,更重要的是改变这一片土壤――生机勃勃而毫不喧嚣,小镇应当有符合自己特质的现代生活方式,这离不开小镇青年这支独特的力量。小镇青年只要醒来,只要获得更理想的本土发展机遇,就将成为改变小镇“沉睡”局面的生力军。

(本专题1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