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在上世纪末,此病的研究与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柞蚕生产发展。但由于至今对患病柞蚕尚无法治愈,主要以防为主。由于在某个环节疏忽,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又在一些地区重新蔓延。使有些国有蚕种场因无法生产出合格种茧,生产的种卵不能保证正常的丝茧生产而倒闭。笔者2005~2007年3年农村多点调查,春柞蚕微粒子病普遍在5~10%,秋柞蚕在40~80%,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1.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

1.1 病卵的识别

在蛹蛾血液中的裂殖体可侵入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影响卵粒的形成;有些有病的卵母细胞即使发育成卵粒,因受损严重,不能受精,成为不受精卵;而无病的卵母细胞如果吸收有病的滋养细胞营养,在卵产下后直至形成胚子的整个时期内感染微粒子病原,胚子都不能继续发育而成为死胚。另外,由于病卵内的微粒子病原是在蚕期侵染,由于病原的繁殖消耗蚕、蛹、蛾体内营养,影响蚕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一般的患微粒子病母蛾产卵量偏少,受感染严重的,产卵稀少,排列不整,叠卵多,粘着力差,容易脱落且孵化率低。具有上述病症的卵多为微粒子病卵。但在蚕种中,仍然有大部分病卵在外观上与健卵相仿,识别较困难,只有取样卵,提前加温出蚕压片镜检鉴别。

1.2 微粒子病蚕识别

受微粒子病原胚种传染的蚕,同蛾蚁蚕群体感染率一般在70~90%,但有轻微的在15~20%,极个别的只有2~3%。经胚种传染的,蚕体病原数量多,发病重,蚕体瘦小,发育缓慢,群体不齐,体壁有较多灰黑色渣点,特别是3龄后发育缓慢,多在4龄钱死亡。而蚕期经食下传染的微粒子病蚕,除1~2龄感染严重的结茧前死亡,大部分都可正常结茧。但由于消化管有些细胞被寄生遭损坏,影响了蚕体的消化吸收,病蚕也表现发育迟缓,蚕体瘦弱;由于肌肉组织呗寄生,细胞质液化,肌纤维溶解,结缔组织受破坏,肌肉失去原有收缩性,病蚕表现行动呆滞,把握力弱;由于蚕体内大部分器官均可被微粒子虫寄生,寄生后细胞肿大隆起,呈乳白色不透明,质脆易破,破裂坏死的细胞和病原一起进入血液中,使病蚕血液混浊;蚕体壁组织被寄生后,裂殖体在真皮细胞内繁殖,细胞肿大,坏死,在表皮下连成灰黑色病斑,蚕体侧和气门部位血液流动缓慢,易于原虫寄生,这些部位灰黑色病斑较多。

1.3 微粒子病蛹识别

由于病蚕丝腺被寄生,丝腺细胞膨白脓包状,使绢丝物质分泌机能减弱,多结薄皮茧。

但大部分微粒子病茧从外观不易识别,只能通过剖验蛹鉴别。受微粒子病原寄生的病蛹,胪顶板不清亮,混浊,暗黄褐色;蛹腹部肌肉收缩性能差,腹部松软,严重的缩膛;蛹皮粗糙无光泽,不光滑,背部蛹皮有褶皱或小突起。

从背部胸腹部环节间撕开,可看到由于蛹体组织被寄生破坏散于血液中,使血液混浊,粘绸度差,颜色暗红褐色。蛹脂肪体受侵染,由乳白变暗黄色,无光泽,不细腻,韧性差,脆弱。特别是在胸部及腹部1-2环节背脉管两侧有红褐色渣点。发病轻的,只在胸部血管两侧局部脂肪上有轻微变化,渣点很小,肉眼不易分清,血液稍有混浊。柞蚕软化病在蛹期背脉管两侧有的也出现红褐色渣点,但渣点偏红,且脂肪和血液无明显变化,这是微粒子病蛹的主要区别。

1.4 微粒子病蛾识别

微粒子病蛾,由于细胞受侵染坏死和微粒子孢子一起散于血液中,使血液混浊,而母蛾背血管侧的围心细胞能够吸收血液中的颗粒杂质积聚在背脉管的两侧,使病蛾在背血管两侧出现隐约的黄褐色双线。病蛾的脂肪体被寄生,也由乳白变为黄褐色,发病严重的母蛾,鳞毛稀少短小易脱落。所以,拆对后目选母蛾,发现脂肪体黄褐色,或背脉管两侧有黄褐色双隐线或血液混浊并有黄褐色渣点,多为微粒子病蛾。

2.微粒子病的防治

柞蚕微粒子病是通过胚种和食下两个途径传染蔓延。所以,防治微粒子病必须切断或阻隔传染途径,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A严格选卵、选蚕、选茧、选蛾。选择单蛾产卵量高于平均数孵化率95%以上;蚕体强健,体壁无灰黑渣点;茧型正,茧层厚匀;母蛾活泼有筋力,血液清亮不混浊,脂肪体无黄褐色,环节内无红褐色渣点的卵蚕茧蛾作为繁种用种。

B单蛾袋制种,每头母蛾产卵后,分别由两人穿刺制片,再分别也两人镜检,防止制片误差和镜检漏网。

c两次镜检未检出微粒子病的种卵,每蛾再取5粒卵,30摄氏度加温,提前出蚕压片镜检,淘汰漏网病卵。

D母种、原种都实行小蚕单蛾育,即一蛾一墩树,一眠前每蛾取5头迟眠蚕压片镜检,淘汰微粒子病蛾区。

E双蛾母种壮蚕3~4龄区育,严格分区。蚕结茧90%,每区取5头有微粒子病体症或小蚕,从胸腹环节撕开,取背血管两侧脂肪体镜检,淘汰微粒子病区。

F秋蚕结茧后,每区每蛾镜检5粒薄茧,淘汰病区。

(2)防止食下传染

微粒子孢子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状态下存活1年以上。病原通过昆虫携带或昆虫与柞蚕交叉感染或微粒子病蚕排出孢子被健蚕食下传染。为此。

A消灭传染源,种卵,蚕室蚕具要严格消毒。

B淘汰弱小蚕。微粒子病蚕特点是弱、小、迟。所以对各龄较明显的弱小迟蚕应淘汰烧掉。

c建立专用春秋种蚕场,并应相距较远,春秋种蚕场专用可延长微粒子孢子在自然状态下衰减和失活时间,减少和防止微粒子病的接续传染。

D春秋种蚕场与原料茧蚕场应相距较远,对种蚕场附近的农村蚕场投放无微粒子病种卵,防止丝茧微粒子传染种蚕。

E杀灭种蚕场内的柞树害虫

①春种蚕摘茧后,对春种蚕场全面喷洒来福灵杀灭柞蚕害虫和遗留的春茧。

②秋蚁场出蚕前20d喷洒1605混合粉,出完蚕对二把场和窝茧场喷1605混合粉药栎粉舟蛾、刺蛾等害虫。蚁场和二把场剪移后,喷来福灵药杀残留害虫。

③5月上旬,人工捕杀春秋种蚕场内天幕毛虫,对残留的害虫要经常随时捕杀,防止交叉感染。

作者简介:郑富彦.工作单位,西丰县松树柞蚕母钟场辽宁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