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过时间读《背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过时间读《背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25年,朱自清先生发表了《背影》,这篇“白话美术文的典范”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最为温软的地方,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它犹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回忆性的文章在时间上大致可划分为过去和现在,但在《背影》中,作者设置的时间却是多层面的,不同的时间点又有一定的交汇。作者记述的故事不长,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却远远超过了一般读者的理解,正因为这样,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感意蕴也就显得不一般了。要读好《背影》,就要读好背影中的几个时间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记述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奔丧、送别和读信。作者明确交代的几个时间点分别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那年冬天”,“近几年来”,“我北来后”,奔丧与送别发生在“那年冬天”,读信是在我“北来后”。

一、“那年冬天”里的凄凉

在语言表达上,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比较特殊的,在具体的语境里,它可以表示相对短暂的某个时间点,也可以表示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本文中出现的“那年冬天”是在1917年,送别是在“那个冬天”的某天下午,奔丧发生在“那年冬天”,那个冬天对朱自清一家来说漫长而又凄凉,父亲的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朱自清深感家道中落、物是人非的凄凉。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奔丧的那一天,却把时间拉长,交代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信息?在这里,作者写奔丧,顺势点出了那时朱自清一家的生活处境,为下文叙事奠定感情基调。

这个冬天的中国,正经历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的影响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青年朱自清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受新思潮的影响,具有了挣脱封建伦理束缚,争取人格独立的新思想。父亲则是站在对立面的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与正处于不羁年龄,受着新思想熏染的朱自清渐渐有了隔阂。

这种隔阂,这在作者叙述中没有明确描述,但我们能隐约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坚持要送儿子,和脚夫讲价钱,托人照顾儿子。作为儿子,表现出的是格格不入的冷淡,甚至还心存嘲讽。父亲的言语不多,却句句动人,“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进去吧,里边没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父爱就显得格外珍贵。

儿子虽然也被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感动,但不能完全掩盖他们之间业已存在的罅隙。

二、“那时”的巧妙

说是“那时”,表达的却是现在,这是作者表达上的巧妙。

文中表现年轻的朱自清当时的心理自然而真切: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仔细的读者会发现,这两句话里出现了同一个词语――“那时”,但作者却是从现在的视角写已经过去的“那时”,这些内心独白式的描写实际上是给这个故事做了旁白式的注脚,“聪明过分”是反语,带着自嘲的意味,“太聪明了”则更进一层,作者带着些许自嘲的悔悟之情在笔尖慢慢流淌开来,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却一层层地把这情感慢慢堆叠起来,真实而感人。

三、“北来之后”的情感纠葛

文章末段,写作者读到父亲的来信,这是在1925年,但要注意的是,从“我”北来后到读父亲的信之间发生了什么很是耐人寻味。

“最近两年的不见”,这里的“两年”也是耐人寻味的时间点。父子二人矛盾的激化爆发是在朱自清回扬州教书之后,父亲认为朱自清理在工作后理应负担家庭的经济,他把儿子的薪水支走,父亲的行为激怒了朱自清。从此,父子反目。他们之间的矛盾像一把铁锁牢牢地把他们困住,而他们,却不知道钥匙在哪儿。这也是他们“最近两年的不见”的原因。

父亲少时即为生计奔波,风光过,落魄过,短短数行,却写尽了父亲的一生。儿子对待父亲,埋怨过,鄙视过,感激过。如今“父亲”自觉“大去之期不远矣”,作者此时重新检视自己,检视自己与父亲过去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与自省的过程中,各种怨恨与不满的情感终于褪去,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不知何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懊悔与无奈!儿时的甜蜜,家境渐渐没落时的辛酸,工作之初的愤怒与怨恨,到如今的感激与懊悔,那晶莹的泪光中作者的心里五味杂陈。短短的一篇散文,我们也许还能看到在特殊的年代里,父子因思想隔阂而产生的裂痕;也许还能看到父子之间多年艰难的沟通与对话。一篇看似平淡的故事,渐渐在读者心中变得厚重起来,它已然升格为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背影》的故事到这里真正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时间在慢慢流逝,也许,成熟的朱自清更愿意怀念童年里的那个“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的父亲和无忧无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