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R―PDCA模式的《国际物流》课程改进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R―PDCA模式的《国际物流》课程改进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应用型本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现有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R-PDCA模型系统化地分析教学过程,对目前的课程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国际物流;R-PDCA;课程改进

一、课程定位及改进思路

(一)课程定位

根据专业设置中课程需要,寻找《国际物流》课程定位,根据不同院校办学特点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课程设置。高职高专类院校需强调实训实践,应用型本科类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更高层次的本科更需以理论为抓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着笔点进行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其一定的办学侧重点,需针对学情及人才培养定位有目的性地改革课程。如何响应应用型本科的建设改革《国际物流》课程,使学生真正能快速掌握并切实运用到实际中去成了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文章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将《国际物流》定位于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学习课程及电子商务专业辅助学习课程。

(二)课程改进思路

PDCA循环理念是由Plan-Do-Check-Action四个部分组成的闭环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挖掘得出,因此又称为戴明环。该闭环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以工作计划(Plan)开始,将计划予以实施(Do),在工作实施后进行检验(Check),根据检验反馈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Action),整个过程反映了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人们持续改进的规律。此理论的广泛运用为本次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根据PDCA理念,结合现有教学基础进行闭环改造,在原有四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加入R即Research调研部分,形成调研、计划、实施、检验、处理这五部门的闭环。

与PDCA类似,R-PDCA不是仅有一次即可完成,从第一次循环阶段发现问题并解决此问题后,新一轮的闭环中会出现新的问题亟需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复的调研及工作。通过对此循环的特点及步骤分析,我们可以做到更加精准,有的放矢。课程改革的过程问题诸多且解决道路永无止境,以R-PDCA模式为基础,对《国际物流》课程进行循环往复的改进工作,最终提高《国际物流》课程质量水平,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国际物流》课程改革中的R-PDCA循环

(一)Research调研

调研过程是R-PDCA循环的第一步,对后续PDCA的展开起着相当重要的指引作用,调研对象应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为主。

1.以企业需求为依据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行业的需求有着相当大的权重。从浙江省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趋向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来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借助其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大力发展国际物流;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则偏向于海洋运输类的物流方向,其依靠海洋技术设立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性更强。由于时限要求,对课程授课需进行一定的割舍,据观察生源分布偏向院校所在地,因此可根据其所在地企业的特征确定《国际物流》课程的授课重点及实践内容。

2.以学校资源为基础

学校资源是决定教学手段实施及实践教学内容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可帮助课程有更大的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学校可利用起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去国际物流相关企业进行参观,邀请该类企业管理人员进校讲座及辅导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整合产学研资源促进课程的开展。学校师资力量也是需考虑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任课教师通过相应企业的实践后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有了新高,可结合自身所见所闻,将实践经历与课程结合,开发实训实践内容,更好地教授。

3.以学生意见为导向

如何将课程知识传授给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学习得进去,这个论题学生自己最有发言权。笔者在经过一个学期《国际物流》授课后,展开了一定的摸底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课后跟踪。根据发放问卷的情况对本学期课程总结发现学生在选择印象深刻的课程中,偏向于有过实训及跟老师有互动的课程;喜欢的上课方式中,84%的学生选择希望老师讲授内容时增加课外举例的选项;在对课程的建议中,学生更是各抒己见,对实训、课堂、考核都给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后续课程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二)Plan计划

R-pdca循环中,P需要与前期的R紧密结合,此时的P必然是根据R中所找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后制定的新计划。根据课后调查,课程中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及运输管理课程的内容重合度较高,因此此时的计划需要进行调整,备课计划中缩短与运输管理相类似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课时,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合度较高的章节如货物进出境报关业务也进行适当修改。由于课时限制,无法完成整本书目录所列章节,在缩短章节的同时增加原先未列入教学计划的进出境检验检疫及保税物流运作业务。分析学生心理,在课件中加入部分案例,案例要求生动有趣且与知识点结合紧密。

(三)Do实施

1.互动式教学

互动教学提倡学生参与课堂从而更明晰地获得所需学习的知识,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往往对与教师有过互动的课程内容记忆深刻。通过前期搜集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全面看待问题的同时可增加学生对此案例相关知识的了解;其次视频导入,视频教学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吸收所学的知识,如检验检疫内容的学习,可引入相关视频,留下悬念,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讲解环节;最后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网络课堂的建设如今已是进入各大高校,学生在网络课堂中能减轻平日里直接面对老师产生的畏惧感,更加大胆直接地提问,在平台上教师解答学生问题从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

2.实训实践改进

实训课堂有一定的重要性,在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实训内容增加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实训实践改进包括:增加英语融入,国际间交流对学生英语程度的要求日益增加,各种单证中多数为纯英文,将英文邮件拽写及英文单证填写加入实训内容;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训,组员分配各自职位,如发货人、承运人、船公司等,根据各自职位不同完成相应的工作,工作总结时进行小组汇报并进行评比;运用物流软件,从计算机上完成流程操作,软件应与企业相差较小,实训中观察学生对软件的使用情况以分析其对理论的掌握程度。

(四)Check检验

通过检验可以发现是否完成原定目标,检验包括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学的检验以及教学完成时对学生的考核。通过教研室老师听课来观察在课堂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及教学计划的完成程度;还可由企业相关人员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评价,是否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学生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互动、实训及最终考核。根据前期互动教学的内容,考察学生参与度、活跃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由教师给分,占比为30%。实训由实训作业内容、团队合作契合、实训汇报组成,其中实训汇报采取教师及学生共同打分机制,实训分占比为30%。最后为最终考核,可采用开卷或者非命题论文的形式,由于该门课程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要求较宽松,不太适合闭卷考试形式,将基本理论融入考核即可,最终考核占比40%。

(五)Action处理

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短期修正,任课教师对教学实施的内容进行检查,分析教师计划执行情况及学生考核情况,对已成功完成的任务进行肯定,并记录在册。发放调查问卷,以学生评价的方式总结此次教学任务成功与否,从自评和他评两个角度分析此次的不足,对失败之处予以重视,投入下一个R-PDCA闭环中,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在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师对教学反思总结往往不够到位,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也未能充分将之前的不足进行改进,通过R-PDCA的模式规范化自身教学改进的步骤,从而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改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敏.民办高校《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物流技术》,2015年6月

[2]潘峰,董绿英.R-PDCA循环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6月

[3]左雪莲.高校多维互动式教学探讨与实践.《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年9月

[4]杨雪.《国际物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12月

【作者简介】

吴君钧,女,(1988-),浙江湖州人,硕士,汉族,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物流。

课题: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5JK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