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电和中戏谁更强?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电和中戏谁更强?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哪个更好?很多朋友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每次面对这样的提问我哑口无言,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是喜欢电影呢还是话剧?很多家长和孩子也根本不了解这两所学校的特点,而是冲着那些出名的明星去报考的,还有的是为了双保险干脆都报上名试试看。

当年,我就是为了学习电影而一门心思地报考北电,我的身边也不乏喜欢中戏的朋友,三番五次的报考,他们都清楚自己的目的和追求。我有一个中戏的朋友读了一年的书感觉话剧不好玩,就退学来考北电文学系,结果连续考了三年才考中,远在新疆的父母都说他是不是神经病。其实,他喜欢电影编剧的梦是从小就有的,如今毕业后从事着电影编剧的职业。也有电影学院的一个朋友在表演系学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中戏表演系本科学习,他对话剧舞台有着由衷的爱好,经常在舞台上情不自禁地发狂,内心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泄。

社会上有很多人说北电这几年不出人才,是由于电影学院的那个操场周长250米,还有那个大门口的“歪门邪道”。现在的北电操场已经新建了塑胶跑道,不再是250米,不知道人才是否会很快地涌现出来?话又说回来,中戏连个操场也没有还不是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坐落在东棉花胡同里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竟然是艺术家辈出的门户。

若只看电影艺术,那些在国际上取得金狮、金棕榈大奖的导演,谢飞、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哪一个不是北电培养的人才?但是在演员奖项上,北电就不如中戏那么乐观了。中戏的巩俐、夏雨、刘烨、秦海璐频频在国内外影坛亮相,取得骄人的佳绩不能不令人眼红。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电视剧发展迅速,宫廷戏说剧热络一时,北电的赵薇――一个小燕子从天而降,赢得了老百姓的心;虽然中戏的章子怡开始在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但只有圈内人士羡慕。红火了几年,三十而立的赵薇走了下坡路,不得不再次回到母校读导演研究生;而章子怡却在戛纳、奥斯卡风光无限,一个新的“章子怡时代”悄然而至。年近40岁的巩俐也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人比黄花瘦”。

话又说回来,演员的成功离不开导演。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10年之后巩俐又回到了张艺谋的身边。巩俐是个好演员,但必须回归到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去才被认可。中戏的好演员虽然大有人在,但凡成功的那些著名演员几乎都是和张艺谋、陈凯歌、谢飞导演有关联的。在中戏学习导演的张静初改行主演《孔雀》,被北电学习摄影的顾长卫捧红;如今的姜文也是国际著名的好导演,而他以前走过的漫漫长路,《红高梁》《本命年》都是和北电大师级导演密不可分的。

演员的等待!

王今心

这几天在良乡拍戏,天天从早到晚,下来了就没有力气想什么和写什么。其实,所谓拍戏,每天都要在现场耗一天,更准确的说是等着拍戏!我忽然觉得演员的一生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拿自己来说,没戏拍的时候等着戏来,有戏了等着拍完,拍完了等着播出,播出了等着接受大众点评然后又等着接戏。在拍戏现场也是,早晨起来排队等着化装,化好装等着出发,出发了在车上等着到现场,到了现场等着摄影老师架机器、灯光老师布光,有时候还要等厂工老师们铺轨道,然后等导演下令开始,然后演。演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然后又是周而复始的等待。有的时候还会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很多小问题,比如灯光忽然不亮了,等!机器忽然不转了,等!监视器线接触不良,等!这些都是物质的因素,人为方面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演员情绪不到位,等!有的演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到现场,等!总之就是一个字――等!要不就是我等别人,要不就是别人等我,或者就是大家互等!

一开始觉得等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后来发现原来等也分怎么等。一直在旁边傻呆呆看着一切从发生到结束的等待叫“傻等”,累的不行了倒在一边地上睡死过去的等待叫“死等”,等着的时候抱着酒壶偷偷喝点酒的等待叫“酒等”,由此引申出的有:高个子演员一个人在角落里等的叫“高人一等”,同样情况发生在矮个演员身上的叫“低人一等”,盲人演员叫“瞎等”,长胡子的演员叫“胡等”,皮肤白的叫“白等”,小朋友们叫“孩等”,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反正除了等就是等!我呢?一开始“傻等”,后来“死等”,不喝酒所以不会“酒等”,不高不矮所以“中等”,不“瞎等”不“孩等”,因为胡子长得比较快,所以一般等上一天就可以从“白等”变成“胡等”!

读书,是拍摄现场不错的娱乐项目,既不会打扰别人,也充实了自己,所以在漫长的等待中我选择多读书,这种方法可以名之为“读自等待”。反正不管怎么等都要积极的等,不能消极的等!

沉睡的中国电影第七代

段志敏

记得大学时代,老师曾痛斥导演分代说,刻意而笼统的划个圈子的确有些冒失,但在这个传媒时代,又有什么没有被定义呢?

我所认识的“代”大概只从第四代导演开始,他们对我来说是德高望重的长辈,白发苍苍仍不懈地在努力,是特殊年代造就的纯粹一代。对于功成名就的第五代,我有敬佩也有叹息,敬佩的是他们曾面对的时代和对电影的执著,那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和痛苦;但时代不会因为他们的辉煌而停止脚步,至今他们依然奋力活跃在中国最闪亮的舞台上,没有人愿意主动退出这个舞台,只是前无阻挡后无追兵的他们未免有些太过潇洒。我至今仍对几位大师曾经的作品深爱推崇,却也叹息他们被迫踏上了他们并不适合的新舞台,苦苦支撑。第六代皆为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的师兄师姐,以惊人的魄力和狂热的愤慨辉映着自己的人生!然而渐渐和国际接轨、市场化了的中国电影,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愤怒和叹思?

我们的新生代,所谓七十年代末期之后出生的一代人(30岁以下),乘坐中国经济腾飞的快车,虽然有些浑浑噩噩却逍遥自在。这一代不再追逐什么而是在选择什么,所谓的醋溜族、月光族、哈啦族,他们的人生是建立在全球化的资讯沟通和商业运作之上的奢华;不敢想象没有电脑、网络的生活;不敢想象听不到R&B、hip-pop的世界……之所以将他们称为“沉睡的中国电影第七代”,只是因为他们真实的存在着,有些已经初露端倪,有些却仍在为破土而出努力!

所谓中国电影第七代导演,应该是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无论沉浮漂移、阳光还是变态,都以独特的见解、大众的语言驰骋银幕;他们应该是技术精湛的制作人,总是熟悉最新的电影技术和电脑技术,并乐此不疲地创作崭新的剪辑效果和视觉震撼;他们应该是了解市场的商人;不仅能拍出好电影,更能创造好票房,懂得怎么和电影公司相互配合、相互钳制、相互更好的发展;他们应该是娱乐人生的玩家,善于把几乎高频率的工作和生活娱乐在一起,并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工作,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如何能更好地制造公众人物和成为公众人物!

这是在新的时代必然要出现的一代人。沉睡中的第七代的觉醒只是个时间问题,事实上他们一直在伺机而动,时刻准备奔赴激战正酣的全球电影市场。电影学院毕业时一位老首长丢给我一支老式的枪,说:“我是玩不动了,保留好你的热情,擦亮你的枪!这辈子有的是大战场!”

大片、小片

孙 略

《金刚》《世界大战》《达・芬奇密码》等大片,全球票房是投资的4倍,真是牛;当然也有走麦城的,《碟中谍Ⅲ》到目前才3000多万的收益。去影院看电影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那么爱看电影,在中影公司影院观片里面几乎全部是一对对的白领,所谓白领怎么也得每月5000元以上的收入吧。这帮人白天上班,晚上四处找地方娱乐,电影院就是一处,否则回家干什么?大眼瞪小眼?而且都是没孩子的。就是《金刚》这样的片子,带小孩看的都少。我估摸着要是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零胎,中国电影票房至少翻两番!

好像几个月前我还觉得只有大片才能挣钱,现在慢慢改变了这种看法。那是美国,大片才能挣钱,小片收回成本就不错了。张艺谋不拍《英雄》就死了么?我觉得不一定,不请周杰伦就没人看了?我觉得未必。小片还是有人看的,但是一定要有人告诉我这片好看,冯小刚的500万制作的片子,我觉得也应该看,别管是盗版还是什么。看看这两年的精彩的小片,《可可西里》《天狗》《疯狂的石头》等等几百万的投资,口碑很好么。张艺谋现在只能拍大片说明他心里没底,不拿钱垫着就没底,他的《千里走单骑》不是挺好么,当然挣的不多是肯定的。大片拍多了一定得死,好莱坞也得死,等什么时候只有1亿美金以上的投资的影片才能赚钱了,世界上就没有电影这一行了。就那么几个人值这个价钱,他们再牛再有才华能比得上人民大众的智慧?能比得上100部小投资的影片?有人说小制作票房不行呀,没人看呀,收不回来呀,是的,目前是不行,是没人看,但是等大片死了的时候就有人看了。等着吧,等好莱坞的特效视觉刺激死了的时候就有人找小片了。

中国电影现在已经到了等待新人的时候了,这批新人出来就是要彻底推垮“大片导演们”。说实话张艺谋自我突破的已经够多的了,但是东西还是觉得老呀。现在要的不是好东西,而是新东西。第五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我没他,刘德华还弄个扶植基金之类的东西,第五代这批人压死压老了一批人,夫妻店、情人店比比皆是,好得了么?

未来10年最起码靠特技的大片慢慢会走下坡路,即使有大制作也大在讲故事上。多拍摄一些小片,能收回成本就行,让老百姓心里多知道几个导演的名字比什么都重要。拍小片不寒碜,不丢人,关键是量搞上去了,牛人自然就出来了。张陈的一部片子能给20个年轻导演的机会。投资人别只认大师,无名小辈也能给你挣钱,而且利润比例更大!不过张伟平这样的你就别指望了,只能指望小字辈的投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