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介融合给记者带来的利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介融合给记者带来的利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信息采集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媒介环境。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为记者新闻采编及传播带来了有利的方面,也埋藏着不利的种子,比如信息驳杂、真假难辨,新闻容易流于表面化、相互效仿抄袭等。本文通过系统地对媒介融合环境给记者带来的利弊分析,探讨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及记者如何去应对这些新要求。

【关键词】媒介融合 记者 职业素养

十年前,当新媒介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新闻学者约翰・V・帕夫利克在其著作《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就写道:“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种新的新闻事业正在出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从很多方面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新闻事业,因为它可以重新吸引那些越来越怀疑和疏远媒介的受众。同时,它又是对新闻业最珍视的价值和原则的挑战。在任何一个拥有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成为面向全球的出版人的媒介环境中,内容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否核准够消息来源都值得怀疑。”①十年间,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帕夫利克的预言和担心一再得到印证,新媒介给新闻业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深深埋藏着不利的种子。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媒介环境以及这种新媒介环境对记者带来的利弊进行分析,试探讨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及记者如何去应对这些新要求。

一、媒介融合新环境给记者带来的有利之处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②从这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我们可以申发出媒介融合的几个层面,即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按照这个概念,报网互动、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范围之内。

1、新的融合环境促进了新闻采写的发展

新的媒介环境下,记者通过百度、维基百科、谷歌地球等专门工具类网站可以查到海量的信息。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库使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能够方便地得到各种背景资料。比如说,通过谷歌,搜索者不但可以找到各地的地理信息,而且可以找到该地与人类相关的一切信息――人口分布、生存状况、社会问题,与该地相关的录像资料、图片资料、数字资料、flash技术支持的所有图标解释,等等。今天新闻工作有了强大的信息整合工具的支持。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新闻源更加丰富。记者可以通过名人博客、播客、论坛以及官方网站搜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爆料人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与记者联系,如电话、邮件、短息等。

传统上,新闻要经过记者采访,整理录音、笔记,然后成为新闻稿,慢工出细活;在媒体融合时代,记者成为了“背包记者”,带上笔记本电脑、上网手机,可以实现事件现场的实时直播;文字稿同样可以与事件几乎同时发到编辑部,或者直接发到网站、受众的手机中,真正实现同步接受。融合技术的支持下,记者所做的更多是通过新闻敏感找到有价值的信源、找个好角度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加工、给新闻起个好标题、写个好导语、让报道更具吸引力。“易读”、“独特”、“迅速”的写作理念得到强化,从标题到导语、正文写作都在向多媒体受众阅读需求靠拢。

2、新的融合环境促进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

新的融合环境下,各种技术的融合带来的是信息速度的增快,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获胜,势必要求信息审核程序的减少,把关环节、把关时间减少。

媒介融合还带来了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一场新闻会的新闻,以往只能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或者报纸进行传播。现在,不但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报纸报道,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手机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展现方式。伴随信息空间增大而来的是对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化的挖掘。不只是记者可以对事情发表看法,网民的观点也可以得到表达,而且这种表达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他们可以实时地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博客、网站评论留言等方式与现场进行互动。

帕夫利克写道,“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包括更快、更容易地从多方面来确认信息。或许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能使记者找到传播每个报道的最佳方法。”③在对新近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使用视频可以提高时效性;文字可能比视频更适合对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由于渠道和接受渠道的多元化,记者就可以根据信息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或者通过文字、或者通过视频、或者通过声音、或者综合以上因素。

二、媒介融合新环境给记者带来的挑战

新媒介环境给记者带来采写方面的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帕夫利克在他那振聋发聩的预言里写到的:“在任何一个拥有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成为面向全球的出版人的媒介环境中,内容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否核准消息来源都值得怀疑。”④通过对现实新闻传播业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媒介融合方兴未艾,其给新闻业务和新闻伦理带来的挑战已不断显现。

1、网络信息真假驳杂

作为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的网络媒体,给记者带来丰富采访、写作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驳杂、虚假的信息;许多人更是怀着自己的目的来利用网络媒体,雇用网络推手来炒作。而且,“网络中表达的民意并不一定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民意。在网络特殊的情境中,网民的表达可能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一些偏激的情况。”

媒体记者要善于透过现象来洞察网民意见形成的动因,以及这些民意中所蕴含的真正社会意义,从中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新闻选题,哪些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利用媒体,而不能一出现所谓的“热点话题”,马上就进行网络采访,随便做出看似符合常理的结论。

2、新闻流于表面化,深度挖掘不够

媒介融合本应带来信息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掘,满足受众多方位的需求,但实际上,随着媒介融合而来的更多的是信息的同质化趋向,表现为信息报道角度单一、报道流于表面。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生产为特质的,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竞争的铁律之一,只是对内容的广度、形式与质量要求更高了。正如学者胡正荣所言:“媒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没有内容一切都是白搭。船买的越多,道路铺的越宽,内容越少,这个行业越可怕。”媒介融合只是为新闻传播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渠道,记者只有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内容,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才能有竞争力。

3、记者素养有待提高

翻阅新闻传播书籍、期刊,对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应对策略的研究已经零星出现,虽然算不上系统深入,但无疑还是点到要害,对记者实务操作具有启发性。如郜书锴在《全媒体报道的三・ 八法则》⑤中提出传统纸媒记者面临媒介融合应该掌握三大规律:声画结合规律、双重逻辑规律、用户参与规律。他指出报业在媒介融合时代实现了报网互动,在保持传统文字和图片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新闻叙事的声画形态。但记者的新闻编辑思路没有跟上技术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视频上传后添加新闻稿中的文字、或者相关图表,而不是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文字的精加工,视频与文字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而相对孤立,远远没有实现全媒体的整合。另外,在网络新闻报道形式、如何广泛实现与用户的互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记者打破旧的思路,在实践中积极感知与探寻新的思路与方法。

三、媒介融合给记者提出的要求

现如今,我们对世界、特别是对离我们较远的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报道的影响。记者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哪个角度报道、报道是深入还是浅层次的,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新媒体时代,记者要适应新闻写作、报道手段的新变化,掌握并运用新的技术,同时又要秉持记者作为社会守望者应有的职业素养。

1、掌握新技术

网络时代的记者,必须掌握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技能,才有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报道。融合媒介时代需要三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三是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型人才。对于记者来说,主要是成为第二类新型人才,即能够技术全面,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种全能型的新闻人才可以通过记者自学、培训等来实现。

2、作为记者所必须具有的素养

媒介融合带来的技术层面的要求相对更有操作性,因而更加容易掌握。而对记者的素养的要求则是更基本的,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从《新闻记者》评出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炮制者多是刻意而为之;有些虽然凭常识就可以判断出真实性不高,但还是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因为在新媒体时代,速度就是金钱。其实,转载者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完成核实工作的,但现实情况是记者没有这么做,这是值得反思与检讨的地方,也是至关重要的地方,因为“如果记者们不能给网络这一新的新闻传媒带来自律的、专业化的新闻的话,那么,也许有一天,人们想起马特・吉拉德来,也会觉得他不那么可信了。”⑥■

参考文献

①约翰・V・帕夫利克 著,张军芳 译:《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3页

②熊澄宇、雷建军:《作为传媒的电影和作为产业的电影》,《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③④约翰・V・帕夫利克 著、张军芳 译:《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129页

⑤郜书锴,《全媒体报道的三・八法则》,《中国传媒》,2009年第11期,第14―16页

⑥[美]罗兰・德・沃尔克 著,彭兰等 译:《网络新闻导论》,2003年7月第一版

(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