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杭州模式是如何炼成的?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专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它一定会成为“流动的中华文明,休闲的天堂画卷”,让外国人领略“很中国”,中国人感受“很杭州”,年轻人体验“很时尚”……
一直想采访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因为这十年来,我目睹着运河在眼底发生的一点点变化,却不知道这样一个规模宏伟的工程,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一步步从设想变为现实的?在我心中。京杭大运河完全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之于中国和中国历史的意义竟更甚于长城,一是疏,一是堵,虽然在当时都是凉世创举,但从整个人类和历史长河的角度而言。前者似乎比后者更惠于民济于世。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到今天它还是流动着的文化遗产。而让这个文化遗产活起来,生动起来,为今人服务,为后人传承,这是有责任感的政府和人民不能推卸的义务。郑翰献和他的整个运河集团,所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他们要保护和利用好这条千古运河,让它恢复往日的繁荣富足,呈现当初的万种风情,铺陈曾经的绚丽文化,延续悠长的历史文脉,与西湖、西溪和钱塘江一起,构筑杭州江河湖海溪的城市格局,重显五水贯通的水城神韵,让杭州人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感到幸福,让中外游客能在杭州品湖、赏溪、游河、渡江、观潮,让千年古运河变得更加摇曳多姿、内涵丰富,与这座精致大气的品质之城相映成趣。
和郑总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他儒雅的气质,沉稳的语调,富有亲和力的微笑,有条不紊的思路,以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便用小楷毛笔在草稿上随意写下的漂亮书法,都让我不能不觉得,他整个人已经与运河契合在一起,他的气度,他的神韵,甚至于他的思想,似乎都感染上了运河的内在文化特征,是那么和谐、亲切。当他轻轻地背诵他正在阅读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时:“运河的神圣、伟大,超越所有的时代、政治,以自己独特的品格书写不属于任何朝代”,我深深地感到,他对运河的感情是如此深厚,那肯定是一种超越了工作职责的感情,也许如他自己所说,他是被这条河感动了、同化了,于是,融入了、无分你我了。
明白了,这是一条生命之河。它真切地活着,感动着在它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而与它的名字一样动人心扉的,是另一个独特的名词一杭州模式,杭州之于运河综合保护的种种创新与努力,几乎都已经囊括于此了。
Q:郑总,请您先介绍一下这几年运河整治的大致脉络。
A:郑麓献:杭州对运河综合治理的提出,应该从1982年就开始了,当时提出了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首先是江河沟通工程,从艮山门向东开凿了6公里,船可以从运河直接开到钱塘江了:从1992年到2000年,花了整整8年时间对城北进行截污工程。我1985年来到杭州,看到城北的水,鸭子都不愿意下去,非常黑、臭。水质问题解决之后,运河整治开始转为综合治理。2001年,在杭州“十一五”发展专题报告会上,人大形成决议,提出了运河综合治理的十六字方针,对整个主城区运河进行疏浚、修缮,对环城北路以南,通过道路整治进行截污纳管。进行了综合的治理,这个花了3年时间。2003年,从运河综合治理再提升到运河的综合保护,列入了杭州十大工程之一。并成立专门的运作机构,先花了两年时间重点搞规划,真正对运河主城区启动综保工程是在2005年。
2005年把桥文化展示作为一个主题,怎样打造主城区的桥粱?我们的思路是,注重交通功能的同时,重视景观和文化的开发。于是有了一桥一景的设想,再现了以“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系列景观,现在运河主城区25座桥粱都有它自己的文化。
第二步是2006年第一次推出新运河,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运河两岸30米、50米的绿化带全部释放出来,游步道的全线贯通和桥下空间的利用,给老百姓增加了23公里的休闲空间。当年的国庆节,我们搞了个“10万人手拉手”的活动,引起了轰动。
第二次推出新运河是在2007年,重点是启动了小间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我们按照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人与自然的融合性的原则,对历史街区、对沿线的工业遗产如富义仓等进行保护。把长征化工厂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8年第三次推出新运河,重点是打造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实现运河与钱塘江、上塘河、西溪湿地的贯通,赋予运河以旅游的功能,这在各地的运河综合保护实践中尚无先例。在运河上推出具有杭州特色的漕舫船,让游客在这杭州的“贡多拉”上,体验当年乘坐画航欣赏运河美景的感受。以及宴施运河亮灯提升方案,表现运河夜晚的美丽和个性,从河岸、桥梁、建筑物、运河支流等照明角度展示中国水墨丹青式的运河夜景图。
到2009年,我们第四次推出新运河,重点是对桥西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恢复元代的香积寺,利用工业遗存空间打造三大国家级博物馆,并第一次在塘栖推出新运河,塘栖新城一期工程亮相。
今年国庆我们将第五次推出新运河,届时香积寺实现夜间有限开放。塘栖水北街、大兜路、桥西历史街区也同时开街。人们将有更多机会与运河亲密接触,并领略到几个历史街区的不同业态和风格特色。
Q:运河综保工程的目标是什么?现在是否已经实现了?
A:郑翰献:运河综保工程一开始确定的三大目标:还河于民、申报世界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我认为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大目标。申报世界遗产不仅仅是杭州运河的事,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并且争取走在各运河段的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说古代帝王修建运河是为了一己之私、稳固江山,那么今天我们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就是为了还河于民,为民解难,为民造福。恢复运河的生态功能,改善运河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喜欢住在运河边,让市民和游客能亲近运河、游览运河、品味运河。享受运河综合保护的成果。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还河于民,我们基本做到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京杭大运河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都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大运河是杭州的骄傲,是杭州的象征,是杭州当之无愧的、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品牌。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借助这一品牌,为杭州再添一项世界级旅游产品,使大运河之于杭州,就如同塞纳河于巴黎、泰晤士河于伦敦、黄消江于上海、秦淮河于南京一样。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运河、品味运河。感悟运河。如今,运河在各个方面已经初步具备向世界推广的条件,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恢复旅游景观,完善服务设施。使运河真正成为杭州的“塞纳河”。
Q:近年到杭州取经的城市络绎不绝,因为独具特色的运河综保“杭州模式”――杭州的运河综保工作不仅走在了全国前列,更是寻求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法。创造性地实践了科学发展观。到底什么是杭州模式,它在哪些方面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昵?
A:郑翰献:“杭州模式”的确已经成为一个特定名词,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配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在以杭州为案例来研究对大运河的保护条例,因为杭州的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有许多 唯一性,是杭州首先提出,并且被实践证明了其可行一眭和建设性的。首先是“三大目标”的确立。这是从杭州的实际出发,叉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战略,为杭州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指明了正确方向,找到了成功破解运河综合保护难题的道路。这三大目标一直贯穿着我们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全过程。
然后,围绕这三大目标,杭州又创造性地提出井始终坚持五大理念,即“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以人为本、综合整治”。如此,杭州在运河综合保护上目标明确又与众不同,率先将目光从单纯的运河区内整治投向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二者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保护思路和理论基础,寻求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法。
当然,任何事情,有了好的想法,还要有好的执行,杭州创新运作体制和资金筹措方式,为三大目标、五大理念的贯彻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这个体制,我认为还是很领先的。按照“统一领导、市区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标准、自求平衡”的原则,组建了副厅级的杭州市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同时成立杭州市运河集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河综合保护概算总投资几百亿元,仅靠政府投资肯定难以为继。我们的办法是以“借地生财为主、财政投入为辅”,通过企业退二进三、城中村的改造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三大问题,尤其是“钱从哪里来”。这是许多城市有想法没办法的难中之难。现在我们在运河综合保护上已投入的111个亿,基本上是通过推进市场化手段来自行筹措的,实现了资金的自求平衡,而且能做到最终不直接花财政一分钱,我认为这很难能可贵,有了钱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还有就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老房子拆还是修,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难题,要知道,保护比拆掉重造的代价大多了。杭州对老房子的保护经验为这一难题给出了目前来看的最佳答案。将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运用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对历史遗存的保留是非常有必要的。
原居民的回迁也是一大特色。我们遵循迁留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民生问题,提升运河两岸的生活品质,最后回迁的和迁出的都非常满意。而最大的价值是保留了人气,保留了原生态,从而保留了老居民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生活方式。
Q:您刚才一再提及文化保护在整个综合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你们是如何传承运河文化和保护运河遗产的?
A:郑翰献:大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它的文化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非物质文化的,非常丰富和多层次。像拱墅区在杭州运河中是一个核心区块,融入了古桥、古街巷、古街区、老船坞,还有古景的文化、粮仓的文化,如果加上民俗等非物质的文化。那就更多了。在传承和保护上,我认为首先要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把运河的文化简单化、商品化。其次是注重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非常重要。再者,大运河的保护要像长城的保护一样,要出台相关的条例或者办法,才能够把这些文化传承好,把这些遗产保护好。最后,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继承和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
Q:在运河综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您觉得是否还存在遗憾?今后还会有新的措施进一步推进运河综合保护吗?
A:郑翰献:在运河综保工程的过程中不是没有遗憾的,比如时间太紧,每一次推出新运河都是当年规划、当年设计、当年实施,品质还有待提升,尤其是作为申遗工程而言,还应该做到精益求精;其次是长效管理问题,由于穿越的管理主体太多,执行和考核标准都不到位,这个我们已经在搞调研,要统一标准。避免出现真空失管现象。
下一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城区要解决十二五规划及项目储备问题。对项目的实施要形成眼睛看一块、嘴里含一块、手上做一块的格局,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打磨品质,在展现文化、提升服务、丰富运河旅游资源业态上再做文章,与世界级旅游产品相匹配;二是运河新城、塘栖新城的建设。我们将注入150亿资金,在石祥路以北7.28平方公里花5―8年时间打造运河新城,对塘栖花5―8年进行综合保护。我相信,运河的保护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它一定会成为“流动的中华文明。休闲的天堂画卷”,让外国人领略“很中国”,中国人感受“很杭州”,年轻人体验“很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