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与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疏通,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老师因材施教,促进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实践操作性强,能满足企业所要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中,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紧迫的。因此,本文阐述和分析了几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为今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避免、解决各种矛盾引发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和障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其中,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2003年12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日程,这个通知显示出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肯定。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外,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变快,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与社会差距扩大,以及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增大等负面影响逐渐显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尖锐起来,尤其是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不强,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观念薄弱,功利心强等现象。而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增强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最早提出,有教学质量、适当性、诱因和时间等四个特征。它要求学生先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完备的预习、准备,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维持学习动力,并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有意义接受。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教学,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高职院校中采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疏通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有效教学的策略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1.组织者教学策略

“组织者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组成。“有意义学习”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教师所传授的新学习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相互影响,建立实质性联系。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在认知结构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认为,所谓的“组织者”包括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稳定的知识的陈述性组织者,以及加强相似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比较性的组织者。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帮助个体对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整合的一种工具,可以采用组织者策略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些学生原本对学习没有兴趣,高中学习成绩差,进入高职院校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和混一张文凭,因此对于学习及考试成绩抱无所谓的态度。另一些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他们具有较强的通过高考“跳出农门”和改变命运的愿望,希望获得学业上的成就。还有一些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被迫进入高职院校,他们不愿意谈论学校生活,有时甚至会刻意回避自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份。

其次,教师应对已经掌握的学生基本的心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总结的信息进行逻辑上的安排,使这种信息的安排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而进一步组织成可行性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帮助学生找出自身问题,激发并维持学生想要改变的动机。

例如,对于失落感重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要教会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剖析,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产生与维持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使用鼓励、赞扬和奖励等方法帮助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爬山、打球、跑步、郊游等,或者通过座谈会、讨论会或QQ群等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样可以相互增进感情,还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激励、相互帮助。

最后,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消极、懈怠的状态,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习惯。只有让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学生才能把这种学习的激情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并实现目标。

2.掌握学习策略

“掌握学习”策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假若教学是系统的而且符合实际,如果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学习内容,如果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能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可以达到很高水平。也就是说,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适当地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同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协助每个学生进行心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过程中,运用“掌握学习”策略,基本上就能使每个学生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

将“掌握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运用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基本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达到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更有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层次制定一个程序性模式:

(1)按学生的心理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适应校园生活、宿舍文化建设、学习情绪、人际关系、恋爱观、择业观等。

(2)为检测每个教学单元的有效性,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单元,开展一些心理测试游戏和心理测试试卷等诊断性测验,对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3)将评价的结果作为标准对原先制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时为那些心理状态上还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矫正策略(学生小组或导师辅导)。

(4)矫正后,再组织这些学生进行另一个平行性测验,直到学生掌握所教内容,再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

运用“掌握学习”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体行为都会逐渐产生积极变化,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被激起,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并独立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典型的情景教学模式,“锚”就是真实的问题或事件,“抛锚”就是在教学情境中将这些事件或者问题加以明确与确定。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学过程应在真实的问题和具有感染力的情景中进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识别目标—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具有代表型的事例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逐渐学会掌握进行自我治疗心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将“抛锚式”的有效教学策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是非常可行的。

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将收集的信息按心理健康的级别进行分级。然后,教师针对不同级别的心理问题,设定不同的“锚”。最后,教师通过在“锚”的环境中,帮助、引导不同的学生解决各自的问题。比如,心理自卑的同学,往往会表现出虚荣、好胜等行为。教师可以利用网上心理咨询的方式,让大家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愿意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门话题,诱导大家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抛锚”方式,使有问题的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及时给予鼓励与奖励,使学生积极面对问题,顺利解决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努力协调和统一有效教学中的四个因素,使这四个因素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发挥最大效用。同时,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风格,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当然,为了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运用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断地探索、总结、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主编.有效教学论[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3]何林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快速发展[J].教育管理,2010(01).

[4]樊富氓.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心理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