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物理审题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审题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之一.目前对此课程目标考查的主要手段是卷面测试.要能在卷面测试中顺利解决提出的问题,审题有效性是基本前提保障.审题能力也是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审题如何做到快而准.?如何确保审题的有效性?掌握审题技巧是关键.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笔者对审题技巧做了如下归纳.

一、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

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任何学科都不例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读题马虎是错误解题的直接原因.

对于选择题,尤其要抓住题干部分的“是”或“不是”、“正确”或“不正确”等关键词,如扬州市2013年中考试题选择题第11题“小明观察如下漫画,总结了四个观点,错误的是”,根据考后不完全统计,做错的同学中近一半解题时却以为选择正确的,而该题选项A恰恰被命题者设计成正确的,导致这部分同学中甚至有人只阅读了A选项而错选.

解答题的关键词语比较广泛,如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匀速直线”、“静止”,描述物体浮沉状态的“漂浮”、“悬浮”,描述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光滑”、“粗糙”等等.填空题,如作图题、短文阅读题.例如2013年黑龙江中考题: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题目前一半要抓住关键词一“沿水平方向”,得出高度不变这个条件,关键词二“匀速飞行”,得出速度不变这个条件.题目后一半抓住关键词“加速下落”,得出速度增大而高度在减小的条件.再根据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该题迎刃而解.再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作图题第一小题:画出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时的受力示意图.审题中要能抓住关键词“光滑”二字,说明没有摩擦力,否则该题容易错解.

因此,审题时必须认真仔细地通读题目,在阅读中找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实际操作时可以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如画下划线、波浪线或加点等.

二、挖掘条件,跳出题目陷阱

作为理科性质的物理试题,在抓住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审题时还需要关注题目的条件,避免被题目表象迷惑.通过历年考题对比发现,有些中考题难度不大,但由于设置了陷阱,部分同学审题不清的,就容易“上套”错解.

如2013年北京中考题: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质量为2 kg的水,温度由25 ℃降低到20 ℃放出的热量是.仔细研读题目后,注意“降低到”三个字,尤其是最后一个“到”字.“降低”后面的温度表示变化的温度Δt,而“降低到”后面的温度则表示末温,计算变化的温度Δt时,必须用初温减去末温,即该题计算时Δt=25 ℃-20 ℃=5 ℃,再根据Q=cmΔt可计算出放出热量为4.2×104 J.倘若错用Δt=20 ℃计算,则得出1.68×105 J,而该题设计中恰恰有这样一个选项,落入陷阱.再如2013年山东菏泽中考题:随着时代的进步,轿车的车速和性能有了较大提升,某轿车,它的质量是1.6 t,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02 m2.求(1)求它空载时,静止在地面上的压强 (取g=10 N/kg).题目给出的是常见四轮轿车,但实际计算时,不少同学仍然落入“独轮汽车”的陷阱中,只算一个轮子与地面接触面积为受力面积.只要审题时关注四轮这一基本常识都能避免这项浅显的陷阱.

因此,在审题中尤其要善于“抠字眼”,去伪存真,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在“陷阱”上标出记号,防微杜渐,提防落入陷阱.

三、熟题生做,避免经验主义

由于平时练习的缘故,学生都有一定的题目储备,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熟能生巧本是好事,但正是平时做题较多且没有真正弄清弄懂题目,不少同学做题时往往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即由于题目跟已经做过的某些题目相似,尤其物理上的图形、图像等相似,于是凭经验,套用平时的模式解题,更有甚者直接引用答案,导致解题错误.

如2011年江西中考题:我们知道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一特点,请在图1中的坐标系中大致画出能描述晶体凝固的图像.很多同学看到该题暗自高兴,因为在平时的常规练习中画出晶体的凝固图像再简单不过,于是凭借记忆,绝大部分同学很快画出图2的图像.该题已经把我们平时练习时的“温度—时间”图像改为“时间—温度”图像,即考题将横坐标和纵坐标颠倒后考查,很多同学审题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而是根据经验直接给出错误的答案.其实,只要审题时再仔细一点,不要站在原来做过题目的影子下,这道题的正解并不难,如图3所示.

因此,在实际审题时,即使是“面熟”的题目,也应该作为生题,重头再审阅题目,尤其关注题目中条件的变化,认识到可能是熟题的变形题或衍生题.可以借鉴已有做题经验,但借鉴的应该是方法,而不是记忆性的结果.

四、通盘考虑,构建物理模型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读完后,好似“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不知所云,似乎条件不够或多个条件联系起来.这是孤立了题目条件,局限于题目局部,对题目缺乏整体考量,甚至未能从题目的文字或图形等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更提不上建立图像等形象的物理模型了.

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题最后一题其中一问部分:叶片形状像飞机的机翼,若叶片位置和风向如图4所示,由于叶片两面空气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而受到向(上/下)的力使风叶旋转.该题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其实答案在题目所提供的图片中,叶片上表面流线型,使得上方空气通过时流速大、压强小,故产生向上的合力,也就是课本上所讲的飞机机翼的模型.

如福建南安试题:在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一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开关S闭合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b之间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3 V,电阻R1的电功率变化范围是1.2 W~0.3 W,则当P在a与b两端时R1的电流之比和电源电压是.该题属于典型的动态电路计算型选择题,粗读题目,的确难以下手.当滑片分别在端点a时,可将电路简化为只有R1连入电路,滑片在b端点时看作R1与R2串联,设电源电压U,分别写出两种情况下R1电功率的表达式(只包含电源电压U和R1两个未知量),即可分别解出电源电压值和R1阻值,题干问题自然解决.即用整体思路,设立两种简单模型,联立方程组解出问题.

因此,在综合性较强的难题审题时,要有大局眼光.在熟悉题目的基础上,不妨综合整道题目的文字、图像或表格信息,通盘考虑,在审题同时在草稿上适当画出相关图或表格,建立简单明了的物理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充分借助于数学工具加以攻克.

熟练的审题技巧,良好审题习惯,是物理解题的必要前提,也是一种物理应用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物理科学素养.掌握好审题技巧,夯实物理知识基础,解决物理问题定然手到擒来,甚至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