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喻体选择的文化取向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喻体选择的文化取向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比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因素不同而在喻体选择上存在差异,同时,喻体所承载的文化蕴涵也各有不同。因此,正确认识喻体选择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语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加深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比喻 喻体 文化差异

一、引言

人们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常把事物的外部表象或内部品质特性与另一种事物或表象体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产生某种联想,即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喻。比喻句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喻词。不论是哪一类比喻句,喻体都必须出现。比喻句中的喻体大多是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或是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内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结果。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比喻用法,其喻体有相似甚至相同的一面,这是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类似的特性。但中英两国由于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语言中用作比喻的喻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烙上了各自深深的社会文化印记,因此,它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之处,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喻体的选择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也体现了英汉不同文化人群的文化取向性

二、喻体选择的文化因素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英文化是两种平行发展、各有所重、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统,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比喻中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即使是同一喻体,也不能完全唤起人们相似的情感,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造成英汉喻体选择性差异的原因很多,如果从文化层面加以考察,则可从物质、民俗、历史传统及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研究。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生产模式、生活习惯等。物质文化基础决定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文明程度,都无疑会导致在喻体选择上产生差异。

生产劳作方式直接地影响到英汉比喻句中对喻体的选择。英国是个岛国,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到的自然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有关海洋的事物,采用的喻体自然有不少来自海洋。例如:to drink like a fish(牛饮),tide over(顺利渡过),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不难看出,这些词句都与海洋有关。

相比之下,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大国,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依附于土地,汉语中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农耕相关的比喻,如以农作物设喻有“斩草除根”、“瓜熟蒂落”等,以牛设喻有“力大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而英国农业的特色是耕作业从属于畜牧业,其畜牧业和饲养业非常发达,因而英语中使用喻体时则有a willing horse(工作认真的人),hold one’s horse(沉住气)等。

2.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生活中的本质文化。民俗既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人在社会中所经历的婚、丧、嫁、娶等仪礼习俗,又包括人类群体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约定俗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和岁时节令习俗,民间流行的崇拜心理观念及禁忌等。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大量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英汉两种语言喻体的选择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则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令人恐怖的怪物。因此,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名词。

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也影响到了喻体的选择。“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汉语中将它用作喻体时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则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喻体大都没有贬义,如an old dog意为“老手或有经验的人”,而汉语中的“老狗”则是一句骂人的话。

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将历史典故作为喻体的修辞用法比比皆是,其表达形式简练,意义简单明了。但是这些喻体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掌握其词语的出处和表达的搭配意义。

英语中运用典故作为喻体的用法也比较广泛。例如,源于古希腊故事的“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the heel of Achilles”都用来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失败,“Meet one’s waterloo”用来喻指惨遭失败。汉语中也经常使用历史人物或历史典故设喻。例如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在形容一个人很精明时称其为“小诸葛”,同时,也还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此外像“东施效颦”、“卧薪尝胆”等故事也都被人们广泛使用。

英汉喻体还有借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来喻义的,其表达效果显得较为独特。如在汉语中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林黛玉为喻体,则喻指多愁善感的人。英语中以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哈姆莱特为喻体,如Hamlet’s characteristics(哈姆莱特的特点),则喻指优柔寡断的性格。

4.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宗教能反映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能反映在喻体的选择上。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极深,很多人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佛教对中国思维的影响在汉语喻体的选择上得以反映,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

英美人多信基督教,他们把上帝视为万能的神,基督教的影响已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圣经》对英美社会思想和文化影响极大,英语中喻体取自《圣经》的情况比较常见,如“Noah’s Ark”(诺亚方舟),“Juda’s kiss”(口蜜腹剑)等。

三、结语

一种语言喻体的选择反映出其文化取向性。英汉喻体选择上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其中各自民族的物质、民俗、历史传统和宗教等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喻体选择的文化取向性,有助于更好地加深对汉英文化差异性的了解,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