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媒介背景下民族音乐创作美学思想及发展创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媒介背景下民族音乐创作美学思想及发展创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族音乐有其本身的特色,并且音频文件格式的选择关系到整个新媒介工作的成效,一经选定不宜变动,因此,它是一项关键性决策,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先行试验。目前,有关方面对适用的音频文件格式尚未作出推荐或建议。对于民族音乐来讲,对其进行有效的永久保存、资源共享和传播是音频新媒介编码的根本目的。本文将针对新媒介背景下民族音乐创作美学思想及其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介 民族音乐 创作 美学思想

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创作、表演和理论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在音乐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在表情达意的方式上,在音乐的体裁、形式及其他各种表现手段(音阶、调式、曲调、节奏、多声部写作、配器等)上,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因此,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其特殊规律,利用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成果,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遗产,其主要目的在于革新和创造,从而提高创作水平。目前市面上所贩售的取样音源软体或是专业的音效资?库中,缺少?民族地区音乐这块领域,所以一般的多媒体制作,需要民族地区音乐元素时,除自行采集外,别无他法。可是由于民族地区采集交通不便,加上人事、经费、语言的困难,我国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因此在市面上极为罕见,往往以其他音效取代之[1]。所谓的取样新媒介,以国外的民族取样音效库而言,大致先以国家、族群划分,再以性质分类,比如说,(1)乐器类:笛、琴、铃等乐器(体鸣、弦鸣、膜鸣、气鸣);(2)音乐主题类:劳动、生活、祭典、叙事剧情等;(3)语言类:则依族群、?龄、表情、场合而不同;(4)音效类:脚步声、狩猎声、自然环境声等等。

一、新媒介背景下民族音乐创作美学思想

在新媒介音乐领域的音源技术中,采样就是采集样本的意思,即把真实乐器的声音录制下来,形成多个样本,按照一定的规律(通常是音阶排列的规律)组合成一个音色,在新媒介音乐创造中运用采样音源调用回放样本而发出声音。由于被采样的是真实乐器的声音,所以采样方式的音源对传统乐器的模仿再现非常逼真。声音的真实程度即数字声音信号的品质以采样频率而定。大体而言,将音效素材新媒介、剪辑、混音后,可以输出成两大格式以兹应用:(1)一般声音档,包括WAVE 档以及压缩后的MP3、RM、WAM…等档案,这种格式可以提供线上的新媒介之用,并应用于一般制作多媒体的音效方面;(2)取样软体专用格式档,如Giga、Akai、Halion…等,专门提供给专业音乐制作工作者使用之[2]。

音效是指声音之效果,如同爆破声、下雨声、马蹄声、车声等,通常是用来配音,以增强想象或画面之听觉效果,在电影、游戏、戏剧、电台的应用上,非常广泛。其中,又可细分为环境音(nature sound),及后制音效;环境音系指收录自真实自然的声音;而后制音效则通常是指人造的声音。

取样音色是一种专业的数位音乐素材,用来制作音乐或是演奏虚拟乐器之用,来源大多是取自真实乐器、人及动物声,或是自然界的音效,透过取样技术转换为数位,以供电脑音乐系统使用。取样技术可以分为硬体与软体两种,过去的取样音色必需靠硬体取样机才能运作,而这些取样机大多是由E-mu、Akia、Kurzweil、Roland、Yamaha 等公司制造,机型庞大而沉重。直到近五?来,软体的取样技术才开始普及,取样音色可以直接配合数位编曲软体使用,并能利用MIDI 键盘直接演奏(Paul Gilreath,2004)[3]。数位音乐的器材由硬体转变至软体化,关系到电脑科技的进步,这是因为中央处理器(CPU)运算速度加快以及硬碟(Hard Disk)与记忆体(RAM)容量增大,进而取代?过去昂贵且笨重的硬体设备。除?取样机之外,编曲机、混音器、效果器等,皆有功能强大且便利的软体形式可供选择。由于一般的音色是封闭式的,音色的数量、种类皆固定,常常?能满足音乐制作者的需求,而取样技术是一种开放式的音源,可以自行对任何声音进行取样,而成就?一种全新的音色,因此成为当今音乐制作的主流。

二、当前民族音乐创作的现状

如今的合成器则是将音源库、编辑器、键盘等,三大器材功能合于一体,除?可以自行合成电子音色之外,更可以加入丰富的取样音色以供演奏使用,其中所内建的编辑器还可以录制、编辑音乐[4]。

混音技术也可以依据?同的音乐风格,如交响乐、流行音乐、电子乐等,而有?同的观?与手法。以古典管弦乐为?,在聆听实际乐团的现场演出时,地点通常是正式的演奏厅,声音经过空间设计的反射后,会产生良好的乐器共鸣。数位音乐则使用虚拟乐器,透过混音的技术,制造出演奏厅的音乐临场感。配器是以西方古典乐器及民族传统乐器为主,而在混音的过程中,则以空间感、频率、向位的编排等手法,模拟出现场演出的立体感[5]。

三、新媒介背景下民族音乐创作的保护问题

(一)民族音乐创作与新媒介相结合,促进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新世纪音乐带有一种哲学思维,迥异于以往的音乐类型,其乐风通常是避免运用具有节奏张?乐器的结果,由于在音乐里加入回音、自然界的音效,而创造出一种平和虚幻的音乐美感。的艺术革命,横扫?西方艺术的创作及展演模式,其中的关键在于新媒介的进展,而电脑音乐就是电子音乐走向新媒介的标志。积体电路取代?真空管,电脑元件体积的大幅度缩小,导致专业个人电脑的盛行,而晶片制成的电脑倍速于类比电脑,应用在音乐上,使得音乐制作所需的硬体设备,如录音座、取样机、音源机等等,改由软体所取代,科学和音乐的结合逐渐臻于化境[7]。增进?音乐软体操作的?利性,造就人人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从而导致?电子音乐的商品化。目前数位音乐在电视、电影、?行音乐的配乐,手机铃声及电台音乐的播送中,占?绝大部分。实际上,电脑音乐已经无处?在,深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数位音乐的发展其实并?限于上述工具化、技术层面、教育应用的探讨,而是在结构面上影响?整个音乐体系的运作,乃至最神秘的音乐创作理念,也受到??可预期的撼动[8]。因此是以数位音乐为研究之目的与手段,一方面结合新媒介技术与民族传统音乐,将传统转化为数位音乐并应用于艺术层面,而非仅是单纯的采集、保存而已;另一方面、一般的音乐创作多取材于民族地区音乐元素之再创作,而本研究的取样、新媒介民族音乐,意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音源资料库,并探讨其所带来的冲击面、创作面及应用层面之问题。数位科技艺术的时代已经来临,如果音乐创作的艺术性与独特性,可以靠科技的掌握而?开拓其可能性与丰富性,那么整个音乐发展的未来,势必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时至今日,民族音乐的研究,?应自外于新媒介时代。

(二)打造新媒介民族音乐的消费市场

文化工业的兴盛,致使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其所养成的是失去自主性与想象?的被动观众。指出其价值所在是音乐主题没有重复,也没有一定规律,却达到自由变奏的极致。诚然,文化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音乐的商业化,以及音乐作品的同质化,然而笔者个人认为荀白克这种类型的现代音乐,在音乐形式上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但创作手法纯以音符的排?与组合做成乐曲,缺乏音乐美的本质,其意义也过于抽象,而难免有曲高和寡之叹。以目前的音乐产业观之,数位音乐之所以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是由于复制技术的解放。如今的数位复制技术,已经达于精致化,除?声音?失真之外,要分辨母片还是复制品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真品与赝品几乎没有差别[9]。

尤其在文化的定义上有两者明显的落差:前者倾向于以传统乡土人类学式的生活内涵来思考文化的定位,且具有高度的地方关怀与社区认同,并?完全从经济来思考;而后者则模糊文化的边界,将具有生产文化符号意义的产品都视为文化的展现,相较之下“文化创意产业”似乎更像一个产业政策。当代的消费模式打破?艺术神圣与崇高的藩篱,尤其数位风潮的涌起,音乐透过数位传播媒介,使多数人要欣赏高水准的音乐演奏,未必需要进入收费昂贵的音乐厅,而且还只能听一次[10]。新媒介使音乐传播便宜而又便利,导致音乐商品化成为一种趋势。数位传输的优点,在于音乐?会受到人、事、时、地、物的影响,也可以使?多想接触民族音乐的人,?必千?迢迢进入民族地区,而是透过各种通路,接触其兴趣。再者,民族目前的困境,首当其冲的是经济,而艺术商品化或许可以带给民族地区音乐许多生机,只要做好行销、后制与推广,相信可以将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舞台。

结论

应该承认,只有显现民族精髓的音乐才是世界的。新媒介下民乐的色彩性不但并非落后,而且还具有超前的发展性,这是西乐发展进程早已被证明的事实。民乐只有在突出色彩性的前提下兼顾音乐的融合性,才能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领,才能让中国人固有的音乐血液重新沸腾起来。

【参考文献】

[1]梁斐. 论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情感的培养[J]. 大舞台,2014,01:213-214.

[2]廖晖. 论我国民族音乐的独创性[J]. 大舞台,2014,01:157-158.

[3]克里萨拉・哈里森,陈心杰. 应用民族音乐学: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1:46-56.

[4]颜聪. 少数民族音乐产业化对现代音乐发展影响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4,01:55-58.

[5]刘蕊. 浅析民族音乐元素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生态影响[J]. 电影文学,2014,09:57-58.

[6]吴丹. 以电视传媒为载体的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研究[J]. 音乐创作,2014,08:153-154.

[7]于新洁,乌尔茜娅. 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37-140.

[8]秦雪峰.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田野工作――从民族音乐学视角[J]. 贵州民族研究,2014,08:70-73.

[9] Bohlman,Philip V.Traditional Mus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Persistent Paradigm in the History of Ethnomusicology.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Ontologies of musics. 2013,20(08):135-136.

[10] Merriam,Alan P."Definitions of‘Comparative Musicology’and‘Ethnomusicology: An Historical-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thnomusicology. 22(09):1698-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