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评价体系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评价体系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学结合”评价和监控体系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环节。文章提出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评价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工学结合”体系方面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制度 评价体系 建构

[作者简介]李国辉(1977- ),男,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E404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66-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历了近20年的艰难探索,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到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1091所,高职院校数量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约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实现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了全面深入探究高职教学模式,评价比较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优化教学资源,进而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的评价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高职理论研究的发展是影响高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培养一大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正是这一需求,成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和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指引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怎样搞好高职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目前现存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仍然不能适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高职教学的价值观和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上,但对高职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根据这一情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者们探索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构建出了高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等。

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评价的作用

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的方案是否投入使用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助于发现这种教学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逐步解决该问题,形成更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理论方法。因此对“工学结合”教育制度进行评价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诊断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指导作用。

1.诊断作用。在对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成果的评价过程中,不但可以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教学制度设计质量方面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对该信息的分析处理进一步明确此教学制度设计质量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存在该问题的原因,找出改进此教学制度设计质量的方向,以便改进此教学制度设计的方法,提高教学制度设计的质量。

2.导向作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具有明确的指标项目和评价标准,它指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中的目标和方向。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评价过程中,无论指标体系的建立,还是对评价结果的利用,都将对提高教学模式设计质量起到导向的作用。

3.激励作用。对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进行评价,可以区分教学制度设计工作的优劣,明辨是非,具有横向比较的作用。对教学制度设计进行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优秀教学制度设计方案评选的依据,并且优秀的教学制度设计成果的评选具有竞争性,在竞争中获得压力、动力和活力。这样就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励人们不断努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制度设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能的目的。

4.指导作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必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必须与专业或行业的要求相互适应,必须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吻合。通过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的评价可以指导其为实现上述要求并对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地校正设计方向。

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评价的基本原则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隶属于职业教育制度的范畴,做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的评价工作,必须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确定一些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准则。具体地讲,对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分类型评价原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的设计从教学模式的类型上看,可以分为行为矫正模式、社会作用模式、个人发展模式、信息加工模式等。从技能实训的类型上看,分为技能训练、任务实训、项目实训、岗位实训等。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的评价也要分类进行。

2.多主体评价原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作为评价的客体,应该具有多个评价主体。为了保证对教学制度设计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需要每一个评价主体都参加评价活动。评价主体不但包括学生、教师,也应该包括合作企业、用人单位等。

3.整体性评价原则。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应当根据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应只对某个实训项目的实训设计进行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个专业、一个系部乃至一所学校的教学状况进行整体评价。

4.全过程评价原则。任何一个教学制度方案的设计都需要经过规划、设计、设备的配置等几个阶段完成。教学制度设计的水平,当然也就取决于各个教学制度设计阶段的水平。因此,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制度设计进行整个过程的评价,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与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证。

5.开放性评价原则。评价双方主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中的问题,主动参与评价标准构建,在建构中达成共同标准,自觉遵守共同的评价标准;主动参与到评价之中,体验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适时表达评价的结果,恰当运用外在激励因素,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工学结合”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教育评价就是以职业教育目标为依据,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测定、分析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极其复杂性、多因素制约性以及评价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职业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局限性。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要深入地、全方位地了解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下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对“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评价效果。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由指标、标准、量表和指标权重等多个要素构成。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本质属性与特征的具体反映,是对评价的各个维度的界定;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各个评价维度的定性或定量的要求,是被评价事物属性的质的临界点以及它们在质变过程中量的规定,是衡量评价客体价值的准则;量表则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尺度;指标权重是标明各个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数值。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描述评价对象的全部。

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评价,我们可根据其属性和特征,从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工具性、完整性、经济性等六个维度上展开,建立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做出评价是评价过程的最终环节,主要是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评价机构、整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评价信息、做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判断。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评价机构的构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评价机构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评价的客观性至关重要。评价机构一般应该由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职业教育技术专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工学结合”教学实训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等组成,他们各自对自己负责的领域进行评价。技术专家、课程专家主要负责工学结合教学实训目标、内容、标准等有关指标的评价。实训指导教师、实训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专家主要对实训设计目标结构、内容结构、过程结构是否符合能力形成的规律,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教育传播规律进行评价。实训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学生主要对实训设计的可操作性、功能以及效率进行评价。

2.价值分析判断。评价机构各成员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各自负责评价的指标进行评判,可以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根据德尔菲法,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到对所评价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定量判断。

五、结束语

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评价的本质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满足社会、职业、学生需要程度的价值判断,而这个对需要程度的判断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价就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评估。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刘文江,高文杰,李维利.工学结合制度的界定、框架与功能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3]王爱国.阶段规划的工学结合模式评价和监控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9).

[4]赵学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 (2).

[5]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