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身疾病100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身疾病10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干预,更好地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方法对100例心身疾患病人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性格内向型88例,外向型12例,家庭经济情况差、困难的90例,条件好的10例,家庭婚姻状况完好20例,欠佳70例,婚姻破裂lO例。发病诱因:外界刺激15例,害怕心理45例,自尊心过强20例,虚荣心过强20例。结论 环境因素对心身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心身疾患的康复。

[关键词] 心身疾病;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心理

近20年来,心身疾病逐渐增多,与社会、家庭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联,疾病的表现形式为多样化,程度轻重不一,以女性者为多,大多数病人愈后良好,少数病人可以危及生命。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疏导。本文目的旨在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积极早期干预,更好地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率。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收集近20年来患有心身疾患的病例100例,其中女86例,男14例,年龄最大45岁,最小4岁,好发年龄段为9~18岁。

1.2 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填表存档,汇总表格分析。

2 结果

2.1 症状及诊断10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头昏乏力、晕厥、恶心、呕吐21例,头痛(胀痛、偏头痛)50例,腹痛20例,无热抽搐的3例,烦躁、打骂6例;脑电图轻度异常5例,临界性脑电图5例,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30例,癫痫10例,眩晕症10例,急性胃炎20例,精神分裂症1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10例,其他10例(未见器质性疾患)。

2.2 心理问题整理资料发现,性格内向的88名,外向的12名;家庭经济好的10人,差的90人;家庭婚姻状况好的20人,家庭不合的70人;父母离异的lO人。合群玩耍86人,不合群14人;参加社会活动和(或)劳动的30人,少参加活动的10人,不参加活动的60人;依赖思想严重的60人,一般30人,无依赖思想10人;受外界刺激的有75人。自身情况:虚荣心强的20人,自尊心强20人,害怕心理45人。

3 讨论

3.1 心理因素的作用 心身疾病是指一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且具有结构改变和组织学改变的器质。社会、家庭环境因素是疾病的促发因素,该病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上述疾病汇总,无论是功能性疾患还是器质性疾患,心理学因素都或多或少在其病因及病程中起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是疾病的促发因素,也可以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就每一病种而言,对某一患儿心理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对另一患儿则可能影响不大。有时心身疾病和心身反应之间难以截然分开,它们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Graham(1986)认为在考虑因果关系时,认为某些疾病是心身疾病,而另一些是“非心身疾病”已无必要,重要的是无论对什么疾病,都应从心身相关的角度出发,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干预。例如:一患儿,女,9岁,不明原因呕吐3 d就诊,其家长诉患儿每天早上一进教室就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甚至出现胆汁样液体。回家后好转。不思饮食,病后在市级医院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通过详细的询查,患儿厌恶上学,进教室后感觉恶心,继之呕吐,经过暗示疗法和心理调试后病情明显好转,至今未再发生类似现象。

3.2 应激因素的作用心身疾患好发于9~18岁的女性。可能与遗传、生物、生理因素有关。不少研究资料证实了应激在儿童躯体疾病的发作方面的病因学作用,在某些躯体疾病起病前,曾发现有肯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包括生活环境的变迁、失去母爱、社会环境差、家庭冲突等,例如家庭不和、冲突可诱发癫痫、哮喘病发作。

3.3 作用原理应激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来影响躯体情况,当应激引起儿童情绪紧张、抑郁时,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强导致血浆内皮质醇水平增高、糖原异生、肝糖原增多、糖原分解也增加,从而使血糖增高。较长期的应激可导致血压增高、胃溃疡等变化。心理应激可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促使肿瘤生长、诱发感染等。这一点通过动物实验已经得以验证。

3.4 生活事件的作用儿童的个性及心理反应类型在决定环境因素是否致病也起重要作用,某种躯体疾病与遗传有关,这些有遗传因素的人是否发病,还取决于儿童所生长的环境。当儿童处于不利的环境时,他的个性及心理反应方式则通过神经和免疫因素促使其发病。但这些调查多为回顾性资料,不能排除父母在回忆病史时有意无意将一些病前的生活事件归之于起病的诱因。例如儿童患眩晕症,有营养缺乏性贫血的早期症状,使其学习成绩下降而留级,之后父母将留级当作话题诱发家庭的矛盾、冲突等,这样就触发患儿疾病的发生。因而,要确定生活事件对躯体症患的致病作用,应进行系统的前瞻性研究,才可能得到确切的证据。

上述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学上起重要作用,在疾病的发展、复发、恶化方面也起重要作用。Rakin报道应激性生活事件可引起9%患儿的病情恶化。许多疾病的反复发作与应激有直接关系,但就每一个个体而言,却并非都是如此。例如,生活事件可诱发甲亢发作,但病情的发展则可能受内分泌影响较大而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较小。癫痫可以由颅内感染所致,而其以后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反复发作。

3.5 家庭的不合,对患儿的躯体疾病可引起各种不利影响 例如父母亲过分焦虑、抑郁,以致把儿童患病后的不利因素夸大,看不到儿童自己的适应能力而采取过分包办,过多保护,这将导致儿童的依赖性及婴儿化;抑郁、内疚心理使父母想给患儿以补偿,也是过度保护的原因之一。而父母的否认态度,又使儿童感到自己无价值,自尊心差,甚至导致自杀行为。有时一个家庭中,过度保护与拒绝可混合存在,加重儿童的心理紊乱。本人收治1名抑郁患者,14岁因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常在家中讲父母的坏处,从而儿童内心害怕没有人关照而发病,整天胡思乱想,诱发强迫症,3次跳楼自杀导致下肢骨折。最后一次是18岁时,幻想有人在窗外叫他,从四楼跃窗而下,致双下肢骨折。

3.6 躯体疾病对儿童心理的影响①对学习技能的影响;②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影响;③情绪和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很大,本文提出此题是为引起同仁们注意,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很大,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使儿童远离疾病,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