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春·教化·苦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春·教化·苦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三届华表奖优秀少儿童牛影片奖可解析出三大主题:第一,青春成长主题,电影中的儿童主人公在对待自身的青春成长问题上都有着相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儿童“主体性”思维形成的表现;第二,教育教化主题,实用主义教育观使作品担负起教育教化儿童的使命,并呈现显性和隐性两条脉络;第三,苦难新生主题,影片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叙说苦难,使苦难有了一种崇高、新生般的美感。

[关键词] 儿童电影;主题;青春;教化;苦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儿童文学与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3BZW011);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世纪十年辽宁儿童文学创作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2013146)。

近三届华表奖是指2009至2013年间的第13至15届华表奖,其中的优秀少儿童牛影片奖获奖作品分别为:第13届(2009年)的《走路上学》《男生贾里新传》《买买提的2008》;第14届(2011年)的《星海》《我们天上见》《孩子那些事儿》和第15届(2013年)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全城高考》《青春派》,共10部。可以说,这10部影片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最高水平,对其进行理性的主题解析有助于儿童电影界廓清当今儿童电影的内涵表达和社会导向,对保证中国儿童电影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由于儿童电影应隶属于儿童文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因而用文学主题学对儿童电影进行解析是对儿童电影内在创作规律的追本溯源。

一、青春:主体生成后的热血与狂欢

“青春”的主题表达是当今儿童电影极为推崇的,中国儿童电影的青春主题所关注的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抽象概念,即青春象征着稚嫩、生涩、活力、激情、浪漫等。而且在中国儿童电影中,青春和成长是密不可分的,青春意味着成长,成长中又透射出青春的华彩。比如在近三届华表奖的这10部获奖儿童电影中,《男生贾里新传》《买买提的2008》《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全城高考》和《青春派》表现的都是成长过程当中的青春故事。与此同时,这些电影中的儿童主人公在对待自身的青春成长问题上都有着相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儿童“主体性”思维形成的表现,他们不愿再受成人的揉捏和摆弄,他们渴望掌控自己的人生、热情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

提到青春成长,则应从两个向度去考察,一个是生理向度,另一个是精神向度。人的精神成长与生理成长是息息相关的,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社会对其精神成长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为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其对生命的精神体悟是不同的。这10部中国儿童电影也是从两个不同的向度来考察儿童的青春成长的。首先是生理向度的青春描写,生理向度是指儿童成长的节奏或称生命阶段,其实就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它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一个反抗、负重的时期,因此其成为中国儿童电影最为关注的特殊阶段。《买买提的2008》中足球比赛时激情的青春碰撞、《全城高考》和《青春派》中男女少年因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而产生的朦胧情愫等都是这种生理向度的直接表现。其次是精神向度,其往往指向成人所建构的理想境界,意即是当儿童的肉体在生理上成长到了某一阶段,其在精神层面上就要体悟到那个阶段所对应的高度上,人类的精神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在这10部获奖影片中,关注儿童青春成长的精神向度的不乏优秀之作,比如《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部影片描写小主人公杨晋小学毕业后便认为自己已长大,离家出走到了山里的朋友家,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乡村,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就是杨晋走过的一条精神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开始熟悉成人世界的规则并对即将要进入的由童真世界向成人世界过渡的中间段――青春期而做着最后的抗拒,影片以儿童为本位并站在儿童的视角上精准地表现了这些精神波动,实乃其高明之处。很显然,近年来的中国儿童电影更愿意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儿童青春成长的精神向度上,因为这个向度就是文学艺术界最为重视的儿童被社会化的过程,“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①。也就是说,精神向度的青春成长是儿童“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走好,那就意味着儿童在进入社会后将寸步难行,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儿童电影都齐刷刷地将摄像机瞄向精神向度了。

二、教化:显性与隐性并存的不变主线

中国儿童电影的教育教化主题和青春成长主题一样几乎是从未缺席的,每当国家、民族出现危难,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危机时,其便会重装上阵,为思想、文化的重建不遗余力。当然,现今的中国不可能出现国家、民族危难,意识形态领域也不会有危机,可为什么中国儿童电影的教育教化主题却依然坚挺呢?这自然要从中国儿童电影的表现主体――儿童入手来进行分析,中国现有儿童已超过3亿人,接近总人口数的20%,这样庞大的数量将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上,因此,中国儿童电影也便自觉地担负起了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在近三届的华表奖获奖儿童电影中,如《走路上学》《男生贾里新传》《星海》《孩子那些事儿》《全城高考》《青春派》等都在或显或隐地表现着这一主题。

要谈儿童电影的教育教化主题,还是要先探寻这一主题的思想根源,那就是影响了中国儿童文艺发展近百年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开创并由其三位弟子蒋梦麟、胡适和陶行知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特别是陶行知,他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认为“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②。“学校即社会……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他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③。也就是说,要对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就必须把社会学校化,让儿童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教化,并能由此而更好改造自身并适应社会。很显然,这一教育观迅速影响到了中国儿童文艺的创作,特别是当代儿童电影,很多影片在表现学校生活的同时又大量反映学校以外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对儿童的教育教化作用,甚至校外生活还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在近三届华表奖获奖儿童电影中,学校生活的显性教育教化和社会生活的隐性教育教化是并存的。首先是显性的教育教化主题,如《男生贾里新传》《孩子那些事儿》《全城高考》等影片用最为新鲜、贴切的学校生活强化教育儿童观众,使儿童观众们身临其境般接受再教育或者通过影片而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育效果。其次是隐性的教育教化主题,如《全城高考》,影片中自然有不可或缺的校园生活,可其描写的重心还是更多地偏向了家庭和社会生活,比如主人公秦鹏热衷网络文学写作、贺帆贫穷的家境以及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态而付出的艰难努力、林叶父母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而深藏的离婚证等等,这些都是校外生活,可谁敢说其对校内生活没有巨大影响呢?秦鹏的落榜、贺帆的坚强、林叶的成功,哪一个结果不是深受这些校外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制约呢?这些校外生活就像一条隐性的脉络,与学校生活一起配合完成着对儿童的思想启蒙、知识教育和道德教化等。总之,教育教化主题将是中国儿童电影的一条不变主线。

三、苦难:成长路上的磨砺与点金石

苦难,在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主题表达中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因为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更迭而消失,只不过在表现形态上有了一些新变化、在主旨内涵上有了更为深度的拓展。也许你认为和平年代并不适合做孕养苦难的温床,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新时代也同样给儿童带来了新的苦难考验,这些新的苦难形态为我们深入探究儿童电影苦难的形成机制、苦难主题的深层内涵以及苦难的美学意义等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苦难到了当代,早已摇身一变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磨砺与点金石,当代儿童电影中的苦难不再仅仅是一种叙事手段,而是融合了心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带有本体意义的叙事对象。在近三届华表奖的这10部获奖儿童电影中,《走路上学》《星海》《我们天上见》《我的影子在奔跑》等都是叙写苦难的优秀作品。

那么,这几部电影都展现了哪些苦难形态呢?比如《走路上学》,电影描写了一对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渴望上学的小姐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带着姐弟俩艰难生活,因为无桥渡江,姐姐上学只能依靠凶险的溜索,可在一次溜索中姐姐不幸坠江身亡,残酷的死亡打击让弟弟变得沉默,也让他对去江对岸读书充满了执拗般的期待。后来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桥成路通,弟弟终于可以走路上学了。很显然,这部电影的苦难形态主要是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地理环境的恶劣、日常生活的拮据等是造成苦难、带来死亡的根源。针对此类电影,张之路说道:“有些影片的故事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区……却给人十分雷同和似曾相识之感……题材不再新鲜”④,这部电影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如《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是蒋雯丽的自传式讲述,描写了她在童年时代与姥爷的相依相守,展示出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集体苦难年代。显而易见,这部电影的苦难形态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世界的,上山下乡的精神磨难、亲眼见到邻居姐姐小翠遇难后的火葬仪式、盼望父母回来的急切内心、姥爷去世后天上相见的约定等等,其实就是主人公童年时代的精神成长历程。这部电影的故事与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在苦难表达上非常相似,正如曹文轩所说:“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⑤所以,蒋雯丽确实是在叙说精神苦难,但作为苦难的亲历者和阅读者,她已经拥有了这种处变不惊的风度,将一种对苦难的精神升华在影片中娓娓道来,苦难也便有了一种崇高和新生般的美的感受。在这10部获奖儿童影片中,凡是涉及了苦难主题表达的作品,其苦难形态基本都不脱离这两个方面。

当然,这10部获奖电影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分支主题,这里限于篇幅便不再一一赘述,因为每一部儿童电影都是一部和谐的多重主题变奏曲。

注释:

①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178页。

②③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再答操震球之问》,载于《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200页,第181-182页。

④ 张之路:《2012年儿童电影:沉默的存在》,《文艺报》,2013年1月9日第3版。

⑤ 曹文轩:《青铜葵花・代后记》,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246页。

[作者简介] 王家勇(1981― ),男,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儿童文学与儿童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