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教育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教育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不良行为表现突出,中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文章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问题,从即时教育、个别辅导、集体熏陶、合力教育等方面谈些看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18-01

卡尔・威特说:孩子行为习惯不好时,不及时予以纠正,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造成恶果。然而近年来学生因家庭、学业乃至社会等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行为日显严重、突出。这也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大的困惑和挑战。

一、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问题

经过长期观察,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复无常型行为。这类学生,自律性较差,不能很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不时,要做出一些违规违纪的事,甚至还会出现逃学、打架、聚众斗殴等。

2.好奇冒险型行为。这类学生反应灵敏,活泼好动,做事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当碰到困难,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甚至于意志崩溃。

3.自私狭隘型行为。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常想借机报复,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

4.自负高傲型行为。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一旦行为受挫,便怒发冲冠,做出过分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

1.家庭原因。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比什么都好。学生心里产生了“只要分数”的不良心理;个别家庭还因父母不合或离异给孩子带来自卑。有的父母或监护人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发展。

2.学校原因。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围绕着成绩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怪圈。学生也围绕着分数来学习、生活。部分学生自卑无法面对现实,压抑了自己,心理上也就产生了扭曲。学校的无形压力也是学生心理受挫、行为表现不良的重要原因。

3.社会原因。科技的发展,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引发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与之伴生的如网络问题负面影响也为世人所关注。上网成为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形成的一条新途径。

4.学生原因。初中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生理、心理发育所带来的影响大。孤独、忧虑和苦闷等情感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行为问题。

三、不良行为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做到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帮扶和教育,其不良行为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1.即时教育。这里所说的即时教育就是第一时间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多学生在现场环境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危机状态,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不良行为,如何第一时间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塑造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中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和智力发展的特点,“自知”不够,常出现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表现为“无辜式”的茫茫然,或进行“事后诸葛亮”式的自我责备。在生活中,一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便当场给以指正与指导,这样学生会由不自然变自然了,反之亦然。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学会悦纳自己,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个别辅导。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良行为问题的时期。因此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就要对其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并运用消退、暂停、反应代价和厌恶疗法等行为矫正方法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如一位叫潘扬的学生,父母离异,在班级里不善于与同学交往,隔三差五的上课迟到,每次他也都认识到了错误,很自责,但事后又会犯事。其在行为自律上产生失控,这类学生大多也是成绩落后者,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学校严格的纪律要求都使这类学生“碰壁”,心理受挫。对其进行的一般批评教育,都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对期进行长期的个别辅导,跟进关注,加强行为矫正辅导。坚持与不懈,个别辅导,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集体熏陶。一个人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受相关团体影响。对于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我们有必要、也完全可利用和发挥集体的作用,对其态度或行为进行直接和间接影响。比如,让个人进入一个特定的良式团体,让这特定的团体对其进行影响和融化,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因为,群体为每个人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行为表现方式。大多数人都愿意合众,群体对人们的行为“一致性”产生压力,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七年级的李碧碧,是自私狭隘型行为。每每开展活动,都不愿参加,总对人说:“这有什么好去的。”跟同学常为一点小事闹意见,斤斤计较。我根据实际,开展“同是一家人”、“我们组最强大”等主题活动,有意组织安排她的参与,在多次的活动中,让她的性格和行为发生潜移默化,效果也较明显。

4.合力教育。要教育和转化学生不良行为,学校要切实加强“家校”联系,力争与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从根本上克服被动局面。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指导家长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平等、诚信、宽容等现代意识,让学生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学生陈微,父亲经商,不爱学习,不与同学相处,问她什么,都说不知道,同学向她借东西不给。对老师的教育常不以为然。为此,特联合家长开展“赏识教育”计划活动,每天发现和赏识孩子一次,进行正引导。家校合力教育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伍新春.行为矫正[M].胡佩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邹宇华.如何预防和矫正儿童不良行为[M].邹宇华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田学红主编.实验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垒,王等.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