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只言片语,尽得风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只言片语,尽得风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成功的语言描写能生动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功力的作家,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特别注重一字一句地锤炼、把玩。有时一个字、一句话,抑或是一声拟叹,便可形象突显,于简笔处显精神,让人有咀嚼回甘之味。

关键词:语言描写;简笔;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能生动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深刻地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高中的教材中,不乏一些在语言描写上极其出色的文章。或繁笔,给人酣畅之感;或简笔,颇具回甘之味。笔者在近期的教学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简笔之妙,作者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虽是只言片语,却尽得风流

一、国难危亡,只管摧眉折腰事忠臣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讲的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伯让烛之武与秦穆公谈判,终于智退秦军,顺利解围,郑国得以保全的事。文章极尽烛之武外交辞令高超之术,让人叹为观止,但笔者认为文章第二段的短短三句话,绝不亚于之后的智辩。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一切迫在眉睫,轶之狐出场了(也是唯一的一次)。短短的14个字,细细品味,却给人无限的想象。“国危矣”三字可以想象一位国家重臣的忧国之情,思救国之策,寻救国贤能人,夜不能寐。而一“必”字,一方面说明他对烛之武的胸有成竹,一方面也提振了郑伯的信心。从这层面来说,一句简单的言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以及熊藏谋略、能谋善断的忠臣形象。可是,我们又要设疑,按理说轶之狐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据史料记载,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却为何让年迈的烛之武去呢?而且推荐的言语如此之坚定,这里是否又可以说明他在利益权衡之下的精明之举呢?活脱一个“狐”字。这样的话语,品来岂不妙哉?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初一读,无疑这是烛之武的婉言拒绝,可细读,原来在“犹”“也已”话语中却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不满和委屈。其言外之意是我年轻的时候您不用我,如今国家有事您才来找我,我不干,您另请高明吧!”可谓情态活现,又使文章波澜陡起。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作为一国之君,面对臣子的牢骚,不理又何妨?但一句“是寡人之过也”可以看出郑伯在内外忧患之际的担当,而也正是这句话彻底融化了烛之武内心的“冰山”。其实当我们再回过头揣摩一下烛之武的心理,并不是真得他会舍弃国家安危于不顾,在一定程度上无非就是想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让自己得以“证名”。加上“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句于情于理中感动了这位老臣。短短三句话,突显人物形象,活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二、翻云覆雨,直叹机关算尽太聪明

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极为精彩的一笔。曹雪芹用“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语言写作特点,于看似平淡处实显精妙,在细心玩味中“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王熙凤初次登场共有四处话语,我们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看似无奇的一句话,可当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黛玉的“纳罕”、贾母的“笑道”,这时你会感受到这一出场、这一句话是何其出彩,可以看出王熙凤的特殊身份与地位。

再听听她见林黛玉时说的一段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一“真”一“才”用字很有分量,表达一种由衷的惊叹。之后一句“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让三春这三个嫡亲的孙女开心,又让能生下这通身气派孙女的母亲(王、邢)也开心,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不是深谙语言学、心理学的人谁又能说得出。

第三处:“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两句话的中间是有“用帕拭泪”“忙转悲为喜”等修饰语的,当这些一以贯之时,你会会声一笑: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便暴露得淋漓M致。下一步,是忙携黛玉之手:“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细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一是说给贾母听的,二是说给大家听的,炫耀她的身份。

再看第四处,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再叫人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脂砚斋曾对此话评曰:“我知此锻,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口机变欺人之耳。”看看王夫人的“一笑”里,是不是隐微地对王熙凤作了一次察觉她虚伪的透露呢?

三、迷恋理想,何妨众人皆醉我独醒

鲁迅曾说:“有成就的作家,他写人物,几乎无须写外貌,只要用语气、声音就不难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出来了。”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便是其中的佳作,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作者几处毫不起眼的语言描写,窥看出主人公的品质。

读完全文,我们明显发现,主人公格斯拉的几次发声都是源于“我”和他的对话。第一次是在“我”小的时候,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让我们在“回答”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应该是“得意地”或者“自豪地”,因为从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喜爱,字里行间流露出拥有这种手艺的一种自豪感。他并没有把普普通通的做靴子当作一种低贱的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追求。这样的人是能窥看到靴子的灵魂的。第二次源于我要求他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而他却一声不响地离开我,走进了店堂,不久,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然后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格斯拉做的靴子以耐穿著称,那为什么他不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显然,“美”字是格斯拉对皮革发出的由衷的赞叹,表现了他对制作靴子的热爱,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之后他会多么用心在这张皮上面,通过他高超的技术创造出自己的杰作。一句简单的话,品出的是人物的灵魂。

之后的一次对话是“我”向他反映靴子的质量问题,他却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当“我”否认了这些问题时,他说:“把靴子送回来!我想看一看。”而当他看过之后,说道:“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其实通过小说,我们知道以他对靴子品质的要求,他是容不得靴子有任何质量问题的。所以,“不该”是对他自己手艺的自信。而最后的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他在看到自己做坏了鞋子之后的复杂心情,但很快他就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这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懂靴子、爱靴子的艺术家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职业品质。

文章描写格斯拉语言最多的一次源于他看到“我”穿了一双此等皮鞋后的反应:“这不是我做的靴子。”“这里痛吧,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把一切都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这是一次近乎控诉。控诉大公司的不顾信用、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这对他来说是觉得有失体面的,这是一份高贵的良知。“过后你会明白的”其中的深意是什么呢?当我们看到文章的最后,答案非常明显:作为一个热爱靴子的人(迷恋着理想),为了“手艺的尊严”,他是会一直坚守这份职业品质的,哪怕是失业,甚至是失去生命。一个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尽在这极具朴素的话语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