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唤醒与激发: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要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唤醒与激发: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要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情境教学已广泛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在理解情境教学本质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按照激发学生思维为目标创设情境,是实施情境教学的要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要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7-03

情境,是指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当人们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兴趣会被激发,求知的动力能够增强,认知水平及情感体验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因此,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但审视当下的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可以发现,虽营造了场景,渲染出氛围,但只停留于新鲜和热闹层面,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究其根源,是应用者对情境教学本质及其要素尚未真正把握,以至于流于形式,难生实效。笔者以自己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及体悟,略论情境教学必须体现的要义,以期求教同仁。

一、情境教学须以服务目标为起点

众所周知,阅读是中职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间接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加积累、接受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的。如果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实际上不存在;只有形式上的互动,却没有产生实际意义,这种教学活动只能称之为输入式教学。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还缺乏一定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推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但为了什么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往往“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甚得法。

笔者经过探索、反思,认为必须以务实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出发点与归宿。所谓务实,就是以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指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预设的实际效果做整体设计。这其中,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其本质内涵就是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目标,以教师解决实现目标中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这是创设教学情境必须遵循的法则。

笔者两次教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对教学情境有过不同设计,其原因是教学目标确立有异。

多年前,笔者将《项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小说欣赏方法,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资产阶级思想。为此,笔者精心创设了动画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集音乐、图像和动画为一体,剪辑制作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玛蒂尔德在欢快乐声中翩翩起舞,尽显她的美貌与得意;第二段是:玛蒂尔德已显粗壮的身躯和苍老的面容,在陋巷中买菜,配上压抑哀怨的乐曲。两段视频在笔者解构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后播放,并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看了视频后的感受。”答案不言而喻。

近年,笔者再教《项链》时,对教学目标做了重新定位,即学习小说欣赏方法,对小说中人物进行深度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依然使用两段视频,但将后一段视频的乐曲重新配置,虽非舞曲,但不失激昂,第一段是:十年前,玛蒂尔德享受着美丽。第二段是:十年后,玛蒂尔德失去了美丽,是否失去了一切?几乎相同的视频,因乐曲配置不同,加上启迪思维问题的出现,营造了另一种氛围,学生也因此陷入了沉思,深层的思维激活了。在笔者的引领下,他们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已从以往标签式的结论,有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玛蒂尔德失去了假的项链,但坚守了正直的人格,令人钦佩。甚至有的学生还从玛蒂尔德为偿还债务辛勤劳作的描写中,看到作者莫泊桑的赞许之意。学生对小说的欣赏已从方法层面提升到运用的高度,对小说内涵也深入到本质的思考。思维的视野扩大了,思维的领域拓展了,思维的品质也提高了。

情境教学,要的是实效;实效,源于正确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教学须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教学中的阅读,是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为依据进行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式作家写作不同时代背景的内容,再以各类文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希望他们理解其中表达的题材及内容,还期望他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而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确是难事。其重要原因,是文本所反映的深厚生活,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不重合,甚至相去甚远。增大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的重合面,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的前提。创设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是增加文本与学生之间契合度的有效路径,也正是情境教学实施的要义之一。

以笔者教授《药》创设的情境为例。

鲁迅小说《药》是公认的经典课文。作者以5千余字的篇幅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侧面,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作者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思考。题材壮阔宏大,又巧妙地以小说形式,通过华夏两家的遭遇体现。传统教法,是从小说欣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构,其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往往贴标签似的灌输给学生。由于写作时代距今已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结果是学生只达到了理解小说欣赏方法的层面,而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不甚了了,即只知道文本“说什么”,却不知道文本“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阅读教学的目的远未达到。

笔者依据情境教学的要义,用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力使他们进入文本加以情境体验。上课伊始,笔者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吗?有的请举手。”平常的问题,因其普通,反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已被激发。第二个问题:“用口语交际中学到的说话的方法和技巧,讲述你看病的过程。”在两个同学发言之后,再提出第三个问题:“你看病后的体验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短句写出。”于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有病痛苦、无病幸福,亲人关爱等都写出来了。笔者适时归纳:看病的过程,可以用时空转换明白表述,这是明线;看病得到的体验,属内心感受,是暗线。明暗线结合,看病的感受变得有意义了。可见,一件事的意义,单靠明线叙述,还不足以说明,暗线更为重要。于是转入第四个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有人在这一个字的题目后面分别加了‘?’‘!’‘……’3种标点符号,为什么?”待学生兴趣在更深层面激发后,笔者介绍了《药》的背景知识,再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归纳人物、情节,理解“药”的深刻涵义,以及梳理出明暗两条叙述线索。

如上所述,《药》的教学是以问题情境导入的,这一情境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并努力以问题使之与文本建立关联,再引领他们运用已有认知解读文本。在问题情境中,笔者始终与学生互动,带领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实践。短短的数分钟,推动他们与文本对话,开始形成一定的意义建构,为之后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根据笔者教授之后的测试,《药》中的两个教学难点,即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以及文本中明暗两条线索的安排及作用,学生基本掌握。

三、情境教学须以激活思维为目标

现阶段,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阅读量少是教科书“先天不足”带来的。一学期,一本文选性教科书共6个教学单元,教读课文一般安排为18篇。有限的阅读量未能给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创设有利条件及较大空间。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唯其如此,有限的阅读量才能因教学的高质量而发挥功用。

创设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文发挥“例题”功用,必须成为情境教学的目标。古人云,“水本无华,激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视教室里的学生为思维活跃的鲜活生命,一旦激发必然迸发思维活力。持此观念,情境教学的目标就清晰了。

以笔者教授杜甫的七律《蜀相》为例。

学习古代诗文,是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古代诗文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文化积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义重大。现阶段,中职古代诗文教学存在“言”与“文”割裂的问题:或只传授文言基础知识,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状,犹如翻译外文;或按文学作品进行解构,人物、情节、写作技巧分析等,等同于现代文。以上问题,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视古代诗文学习为畏途。

笔者依据古代诗文教学的宗旨,针对以往教学中的问题,交互运用图画再现和问题设置两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打出一幅写意的风景图片,画面近景是高大的柏树,中景是间生绿草的石阶,远景是祠堂一角。下署画名《诸葛武侯祠》。

接着提出下列问题:从画面找出与课文《蜀相》对应的诗句,能否看出画面中还没有表现的诗句,如果你以《蜀相》为题作画,你准备怎么创作?口头表述,与大家交流。

一幅画,引发了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使画与课文关联,学生由画入诗,因诗评画,经历了一个进入文本再展开想象与联想的过程,思维被激活。期间,笔者与学生还进行了话题宽泛的互动。如,中国画中的工笔画与写意画之不同;欣赏古代诗词以知人论世为要求;中国祠堂的功能;古诗词“柏”这一意象的内涵;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的异同等。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他们的积累,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文的阅读兴趣。

最后,笔者出了两道题让学生当堂回答。其一,解释下面词的含义:柏森森、自春色、空好音、频烦、开济。其二,写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出为什么喜欢。回答结果是完美的。在图画再现和问题设置的情境中,“言”与“文”结合了,学生对《蜀相》的感悟已有一定的深度。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对如何实施情境教学有了领悟。情境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结合。欲使“结合”有效,必须使文本中重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以期激起学生的兴趣,进入文本加以体验;也只有按照激活思维的目标创设情境,才能推动学生进入文本背后的情感世界,实现意义建构。如此,情境教学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