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突出表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匮乏,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必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了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社会急需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却反映出报到率低,就业率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是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实用型、技能型的特色,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支过硬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创造者,高职院校要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面向施工、建设、服务及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稳固的业务技能和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资格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即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担任专业技术指导的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还要了解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如下:

一、“双师型”教师对专业建设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就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可以加强专业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调整新增专业,这样可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紧贴社会的发展需求,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二、“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教材环节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性标志,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现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多,有认识实习、生产实训、毕业实训,这需要“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是“闭门造车”;只有实践经验没有扎实理论的“工人师傅”不能从原理上阐述清楚。唯有“双师型”教师才能实实在在指导学生,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重要的锻炼机会。

三、“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教材编写的作用

现在有些高职院校仍在使用本科教材,这类教材理论内容颇多,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特点,不依赖本科教材,编写适宜高职特色教材,规范教学的考核办法,高等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显然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编写这样的教材。

四、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师资队伍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分配到高职院的大学毕业生。本科学历约占60%,近几年情况有一定变化,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但这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具有较强的理论,但实践能力较弱,这部分教师多数承担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另一部分是从企业调入学校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但这部分教师的数量较少。还有一部分是企业聘请的专职教师,占的比例极低,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讲师占的比例大,高级职称比例偏小。

(二)教师参与实践的场所较少和教师培训层次偏低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不完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院校合并升格而成,许多教师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学质量平平,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育需求,有些企业、科研单位不愿意接受教师顶岗实习的生产实践,使得教师参与实践的场所极少,一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紧张,使得教师受培训的机会少层次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多数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应该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培训的机会更少,还有的学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的数量增加两倍,而教师的人数增加的幅度较低,教师工作量增加,课堂教学学时增加,更很难有机会到一线去锻炼。

(三)教师的自身水平难以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由于受原有中专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课后认真备课,课上认真授课,作业,把学生教好就可以。完全忽视科研,认为科研课题的研究与自己无关,学生的实训环节不能认真指导学生,不能胜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有些教师创新意识不强,不愿吃苦,不愿到基层培训,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保守,不与生产企业、不与其他高职院校常联系,参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极少,这些实际上都限制了教师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职称、业绩,参与编书、撰写论文、申报课题,而其中真正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科研与教学严重分离,毫无价值不能应用与实践教学中。

五、针对我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加强专职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在培养教师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为主的传统观念,采用激励政策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中来,充实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从企业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引进具有工程系列技术支撑多年从事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职教师,因为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采用这种引进企业精英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又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建设

加大现有青年教师研究生培养力度,争取几年时间,从中选拔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从而确保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职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关键的。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单位,同时也为教师参与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提供专业的培训场所。通过校企业合作,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掌握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及时的补充到教学中。聘请专家,成立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自觉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业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不能只做表面,要认真落实到位,通过实践技能的考核颁发证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这一方法时间短见效快。并没有从本质上提高专业技能。应该使教师真正做到去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深入实践,学校分批送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及参加培训,进去脱产学习,学成之后,新老教师进行互动、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促进专业建设从带动整个师资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创新,稳定“双师”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课题研究,“双师素质”教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学校的性很难,有人员流失的风险,有些行业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些能力强的教师有机会就会脱离原有的岗位,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稳定“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可创造优越的条件吸引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到校任教,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够从事高职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评职称、年中考核,教学成果评定中因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于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教师给与经济补贴,在职务、职称晋级上可以优先等,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开展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学校可规定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需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有科研课题,对于“双师型”教师享有科研项目有补贴,优先取得项目的申报权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双师型”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没人配备一部笔记本电脑,对在读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硕士学位的保证读书期间正常的工资,资金的待遇,报销学费,书费,往返路费,住宿费等。对于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给予一定的补助。女里营造适合“双师型”教师工作环境,学校环境,健康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工作认真的系(部)学院给予不同数额的奖励。这样高职院校就会形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搞科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高。具有“双师型”的教师了解相关高技能人才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他们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应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办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谭红翔.关于高职教育特征的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报,2003年第1期.

[2]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王旭善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田游,女,副教授,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