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浩瀚的欧洲音乐长河中,约翰菲尔德似乎正一步步走向历史的幕后。重审历史,我们会发现身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约翰•菲尔德无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是在他身后的这二百多年里,他为钢琴艺术领域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一、钢琴夜曲

夜曲(Nocturne),其语源是从拉丁语NOX演变而来的。在罗马时代,有“夜神”的含义,基督教徒又将它译为“夜祷”,从字面上就可看出,夜曲是要抒发来自内心的感彩,其体裁本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游吟诗人,但那仅是一个雏形。到了18世纪,“夜曲”和“小夜曲”在当时都是指夜晚时分在露天庭院中演奏的器乐曲,常为多乐章结构,区别不大。康讴主编的《大陆音乐辞典》里是这样解释“夜曲”的:“18世纪的一种乐曲的名称。与小夜曲(Serenade)类似,写来在夜晚演奏以为娱乐的。著名的例子是海顿1790年的夜曲(Notturni),是为两个绞弦琴(Lire Organizzatta,Hurdy-gurdies),两支竖笛(Clarinets),两支号(Horns),两把中提琴及低音号而作。其中六首有三个乐章,一首四个乐章及一首两个乐章。莫扎特曾为弦乐器与两支号写了一首夜曲”。迈克尔•肯尼迪和乔伊斯•布尔恩编纂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是这样对“夜曲”下定义的:“使人想起夜间情景的作品,例如:海顿为带管轮擦提琴(1iraorga nizzatta)创作的《夜曲》(Notturno),莫扎特的《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rna)。但专门的用法则指富于浪漫情趣的钢琴作品。菲尔德首先使用这种标题,肖邦是他的后继者。在右手弹出感人旋律的同时,左手奏出分解和弦衬托着”。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菲尔德的精致优美的钢琴小品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冠以“夜曲”这个名称的。他尝试用过不同的标题,如“浪漫曲”(Romances)、“小夜曲”(Serenade)、“田园曲”(Pomances)。直到1812年之后,他命名了第一首“夜曲”后才持续使用这个名称。由此可见,菲尔德的这些曲子包含了许多特性,不是一个标题就能够完全把其内在的曲风体现出来的,所以在创作初期他尝试用不同的标题来诠释。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19世纪是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18世纪启蒙时期的克制、客观、中规中矩等理性主义被完全抛开,取而代之的是人独立性的宣扬,自我的充分展现。由于民族主义和自由意识的兴起,作曲家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宫廷、教会或贵族的资助,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可以根据个人意志来创作出版作品、举办音乐会和教授学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菲尔德和他的作品同样也受到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

卡尔•车尔尼对19世纪钢琴夜曲作了这样的诠释:“为钢琴的夜曲(Notturno)是模仿那些题为‘小夜曲’的声乐小品而作的。这种作品的特点是要用于晚间演出,其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尊贵个体的内心,并需要将其内在特性表现于外在而发挥出其影响力。因此,夜曲必须适合于创造出一种柔和、梦想、优美、浪漫的印象,甚至是热情的感觉,但不是尖锐的或陌生的。它的结构接近于奏鸣曲中的行板或延伸的主题,慢的乐章是最符合夜曲的风格特性的。”

二、菲尔德夜曲创作与作品研究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经历的巨大转变可谓之翻天覆地。民主意识、追求自由、人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也受其影响。钢琴不再被皇室和贵族所独享,它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并带动了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音乐家演出创作交流,授课的完全自由,出版业的兴起等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菲尔德。菲尔德崛起于18世纪末,成为“伦敦钢琴乐派”中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7部钢琴协奏曲,4部钢琴奏鸣曲和18首夜曲等作品,但其中对音乐发展史影响最大的还是由他开创起来的“钢琴夜曲”。“钢琴夜曲”是约翰•菲尔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欧洲音乐史上钢琴特性小品的标志性乐曲形态之一。它不仅是为模仿18世纪多乐章合奏器乐而作,还借助钢琴开创了“钢琴夜曲”这一体裁,并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 让人们从中捕捉到一丝中世纪带有骑士色彩的浪漫情愫,最主要的是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他的每首作品都似璀璨的明珠,每个乐句、音符都在向人们缓缓诉说着美丽的故事。似在安详、静谧的月夜里写下的“音乐日记”,从中蕴含的思考、欣喜、叹息,更多的是作者内心独白。透过音符我们客观、全面地了解菲尔德,了解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约翰•菲尔德,虽不如肖邦有名,但他在历史上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他是肖邦的先驱,对“钢琴夜曲”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约翰•菲尔德的夜曲全集是由李斯特于1859年整理出版的,共18首。李斯特在这部作品集的序言中写到:“多数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然而约翰•菲尔德的夜曲却能一直保持晶莹清澈的风貌,即使经过了36年,它还是那么散发着新鲜、芳香的气息”。 约翰•菲尔德的作品演奏时细致、富有表情,音乐上不夸张,用手指将旋律“唱”出来,他力求通过音乐表达内心世界。菲尔德的作品几乎都是为自己的弹奏而写的,他注重音乐本身,而不是乐谱中的记号。自由的形式,高雅的格调和朴素的情感构成了他音乐的单纯无邪。他的作品从不刻意炫耀自己的作曲功力,他的夜曲的主题少有发展,也不使用固定的曲式,二部、三部曲式或多段体,音乐素材多用即兴,只要可以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乐思,都可以使用。他的这种艺术敏感性深深影响了他身后一大批浪漫时期的音乐家,并成为当时他自己的学派。

一开始菲尔德并非计划创作标题为“夜曲”的抒情钢琴作品,而是试图为心中所想的,具有抒情性的,如歌风格小品找到一个适当的标题。“夜曲”的创作是1812年菲尔德来到俄罗斯后开始的。约翰•亨德(John H.Hind)研究发现:第一首夜曲是菲尔德第一次以“夜曲”作为标题出版的钢琴作品。第二首c小调夜曲,第三首降A大调夜曲,在第一首出版之后的同年出版,这三首于1814年由莱比锡的彼德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成为《三首夜曲集》。第四首A大调夜曲创作于1816至1817年。 1859年被李斯特编辑成为四首夜曲集中出版。第五首降B大调夜曲创作于1816至1817年间。1817年分别在俄国与德国以“夜曲”为标题被出版。第六首F大调夜曲创作于1817年在莫斯科出版。1818年在德国出版。“除了此首钢琴独奏的版本之外,菲尔德还将它转成E大调,成为1833年出版的第六号钢琴协奏曲之慢板乐章钢琴部分”。第七首C大调夜曲创作于1821年。第八首A大调夜曲,它是1811年出版的钢琴五重奏中的第一乐章,标题为“田园曲”,后来菲尔德取其前面41个小节的钢琴部分旋律,加以反复,成为钢琴独奏的作品,这一首夜曲在菲尔德一生中经常被不断地以新的标题出版。第九首降E大调夜曲创作于1827年。第十首e小调夜曲创作于1829年。根据皮考特所言:“他认为菲尔德在世时对作品的修改,包含指法的标示及一些音乐内容的修改,都显示出菲尔德对旋律进行的想法,在某一段右手的旋律进行,虽无圆滑线或断奏的记号,但菲尔德全用第四指的指法来弹奏,显示他想要音乐有断、连的感觉”。第十一首降E大调夜曲创作于1932年,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创作于1834年,并以钢琴小品夜曲的形式在巴黎出版。第十三首d小调夜曲于1834年创作,是菲尔德所创作的最后一首以小调呈现的作品。第十四首C大调夜曲创作于1835年,当时正值菲尔德在拿波里生病过后准备回俄国,而停留在维也纳时所写,属于他晚期相当重要的作品。第十五首C大调夜曲创作于1836年,虽然此曲属于菲尔德晚期的作品,但材料并非原创,是将以前使用过的主题重新改编再作。第十六首F大调夜曲创作于1836年,为菲尔德所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唯一的一首在首次出版时有弦乐四重奏伴奏的夜曲。另外,有两首E大调钢琴小品虽然都未被菲尔德命名为夜曲,但通常都被收录在夜曲合集之中。第一首(彼得斯版中的第十七首夜曲)最早于1832年出版。另一首E大调作品v第十八首w,它并不是一个夜曲风格的曲子,而是一首回旋曲,标题为“中午”。这十八首夜曲从1812年的第一首至1836年的最后一首,贯穿着作曲家的主要创作时期,都是菲尔德的优秀代表作品。以下是根据李斯特编订的乐谱版本对约翰•菲尔德夜曲的18首夜曲从曲式、和声、演奏等方面进行的分析研究。

1.曲式

菲尔德夜曲从曲式方面分析,运用三段体结构的作品有:第一号、第十号、第十五号;运用四段、五段或多段结构的规模较大的作品有:第二号、第三号、第六号;规模较小仅有两段结构的有第九号、第十二号。作品中通过对的旋律、调式调性、织体的转变可以清晰的划分出段落,但各段落之间并无明显的对比,整首作品都统一于一种情绪或气氛中。李斯特在他编的《夜曲集》中写到:“他的曲式是完美地适合他作曲的理念,并不属于受他当时身处环境的影响而表达的暂时的、短暂的情感,而是一种完全个人的情绪。”

2.和声与调式调性

菲尔德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绝大部分遵循的是古典传统的作曲方式。纵观这十八首夜曲,多数是明亮的大调性,只有第二号、第十号、第十三号为小调性,分别为c小调、e小调、d小调。他的作品和声进行缓慢,多处于一种平稳状态。大量运用Ⅰ级和弦,即使出现属和弦,又会很快回到主和弦上,但这并不会使音乐显得乏味无趣。因上方的旋律富于歌唱性,大量使用了装饰音及很多半音及和弦外音,将稳定的低声部和声与流动的高声部旋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菲尔德特有的个性。在此,将菲尔德的这十八首夜曲的基本调式调性及曲式分别列出,根据作品号进行分类,从中可对其有具体的了解:

3.伴奏织体

在对曲式、和声、调式调性有所了解后,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夜曲的织体形态及旋律形态。菲尔德多使用开放性和弦和各种转位和弦来作为低声部伴奏,这是最典型的夜曲弹奏织体。如第一号夜曲和第五号夜曲。

菲尔德是第一个建立这种新的钢琴语法的作曲家,这种新语法即为运用开放排列的宽音域琶音伴奏手法,另外还有以原位三和弦和其不同的转位(六和弦、四六和弦)构成伴奏部分,如第九号夜曲。虽然这在浪漫时期是很常见的一种伴奏形式,但在古典时期却是极其少见的,作为一名生活在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过渡阶段的作曲家,菲尔德的这种钢琴织体写法在当时无疑是开创先河的。

另外,他还擅长运用三度或六度的双音作为伴奏音型,如第十三号夜曲(见例1)。

例1

菲尔德的伴奏织体并非仅这几种,但他的每首作品都把伴奏与高声部如歌的旋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作品的整体风格。

4.旋律

纵观整部夜曲集,菲尔德的旋律体现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人声演唱风格。他的旋律非常地人性化,完全是用来抒发个人内心世界或反映感知到的情绪及氛围。旋律线中的相邻音程关系多是三度以内,偶有较大跨度又会很快回归平稳,极少看到有连续大幅度跨越的音程进行。如第二号夜曲(见例2)和第五号夜曲(见例3)。

例2

例3

菲尔德夜曲旋律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再次出现的主题旋律多采用装饰的手法而较少用主题发展的手法,如第六号夜曲(见例4、5)。

例4

例5

第六号夜曲在右手旋律声部作了装饰性的加花,但伴奏部分没做改变要注意弹奏时值的准确性。第八号夜曲不仅旋律改变,其左手的伴奏形态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第十一号夜曲较为例外,原主体的旋律再次出现时没有加入装饰性的音符,而是多次运用模进和转调这两个手法将其加以发展。通过对以上菲尔德夜曲的曲式、调式调性、和声、伴奏织体、旋律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菲尔德整部作品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风格及其本人的钢琴写作手法。

菲尔德创作的十八首“夜曲”,在气质上是有共通之处。“钢琴夜曲”演奏的特点是在右手弹出高声部感人旋律的同时,由左手奏出的低声部的分解和弦等衬托着。“夜曲”中最典型的弹奏织体是左手部分多使用开放性和弦和各种转位和弦作为低声部伴奏,运用三度或六度的双音作为伴奏音型。弹奏时注意左手的织体要弹奏清楚,形成背景式的伴奏音线流动,对右手旋律起到烘托作用。双音弹奏时指法设计合理,注意句法,注意左手八度宽音域琶音伴奏手法的准确性练习与掌握。重视以原位三和弦和其不同的转位(六和弦、四六和弦),构成的伴奏部分的转位弹奏时手指连接不能有痕迹。手腕与手指弹奏的及时配合,控制好节奏,从而形成低音旋律线平稳地流动。注意踏板的使用,术语标记,作品中出现重音记号时,切忌“砸键”,指尖轻巧,身体积极配合,力量集中地快速击键就可达到应有的效果。重视弹奏时对作品整体音乐性的研究与把握。右手部分是作品的灵魂部分,右手弹奏要具有歌唱性。明晰清新的旋律是菲尔德夜曲的主要特色。 “夜曲”必须创造出一种柔和、梦想、优美、浪漫的印象,甚至是热情的感觉,而不是尖锐或陌生的。弹奏时必须用结实的触键、自然的态度,来表现柔美音色及丰富的情感,展现器乐音乐中的如歌风格。菲尔德的这套作品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理性的演奏方式表达感性的情感世界,注重触键的准确和精致、力量的控制、踏板的运用及音色的把握。

总之,在弹奏菲尔德的“夜曲”时,应充分运用自己的内心听觉,有准备地弹奏,既要在整体上把握好风格,又要在细微之处下工夫,让音乐做到精确、精致、感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