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攻击的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攻击的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攻击应对策略包括教师主导策略、幼儿主导策略和放任策略三种类型,且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一的。受教师教育观念和幼儿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应对策略会体现出一些总体特征。基于教师在处理幼儿攻击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教育建议包括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区别对待由不同动机引起的攻击及加强对幼儿交往技能的指导等。

关键词:幼儿攻击;影响因素;存在问题;教育建议;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29-04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导致他人出现身体上或心理上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攻击。当前,虽然幼儿攻击备受关注,但有关教师如何应对与处理幼儿的攻击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我们发现,教师面对幼儿攻击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较为适宜,但有些教师的处理方法则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管事件起因如何,一味责备、制止等。而这些不太适宜的处理方法既不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幼儿亲社会意识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必要针对教师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的类型、特点等进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访谈法,这两种研究方法较好地保证了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1.观察法

我们采取分层抽的方法,在天津市选取了三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作为实验园。从三所幼儿园不同年龄班抽取了四十多位教师,对这些教师应对幼儿攻击的情境进行参与式观察。本研究采用行为核查表对数据进行记录,观察和记录项目包括:1)教师基本信息;2)幼儿攻击出现的背景与类型;3)教师的话语、行为、应对方式与策略;4)教师处理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等。

2.访谈法

考虑到单纯通过观察法不能深入了解隐藏在教师行为方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本研究还对近60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包括观察对象),旨在了解教师对幼儿攻击的态度、看法及采取不同应对策略的原因、影响因素等。我们通常会在教师采取了相应的应对行为后,对教师进行及时访谈,以便获得准确的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100个小时的现场观察,本研究共观察到173起幼儿攻击事件,其中有156起事件引起了教师的注意,并且教师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小班87起、中班43起、大班25起)。

1.教师应对幼儿攻击所采取的策略的类型

以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分类标准,可将教师应对幼儿攻击的策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教师主导型

采用这种策略的教师,在处理幼儿攻击事件时居于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语言或行为直接对事件进行干预和控制,明确告诉幼儿该怎做、不该怎做。如教师使用简单的禁止性语言,叫停攻击;教师直接将实施攻击的幼儿隔离开;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对攻击事件中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惩罚,或通过语言直接进行调解,如“他先拿的红球,你不可以抢,你玩绿球吧”,“你看你把她惹哭了,快说‘对不起’”,然后教导另一幼儿说“没关系”,最后让幼儿双方握手以体现“和解”。

(2)幼儿主导型

幼儿间发生攻击性事件时,教师将事件处理、调解的主动权交给冲突情境中的幼儿,让幼儿成为事件处理的主导者,教师则充当事件处理的辅助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例如,教师认真倾听幼儿阐述行为原因,然后对幼儿说:“哦,原来你是这想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相互体验对方的感受,“你把玲玲好不容易建成的房子弄跨了,玲玲会怎么呢?”或者让幼儿自己思考解决的办法,“玲玲还在哭,你有什么办法让她不哭呢?”、“现在玩具不够,但想玩的小朋友又有这么多,你们有什么办法?”

3.放任型

当幼儿间出现攻击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或肢体冲突视而不见,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子,甚至选择暂时离开冲突发生地。有的教师对幼儿间的攻击习以为常,当听到幼儿报告说有冲突事件发生时,只轻轻“嗯”一声表示知晓,并不会近前了解情况并做出处理,而是仍然忙于手上的事务。通过研究发现,有些幼儿攻击事件并没有被教师所察觉,这与教师采取的放任策略不同。放任策略强调的是教师知晓了幼儿间的攻击性事件,而没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研究发现,对于幼儿的攻击,不同教师会采取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在本研究所观察到的156起幼儿攻击事件中,选择使用教师主导策略的最多,一共有97起,约占总攻击事件的62.3%;使用幼儿主导策略的43起,约占攻击事件总数的27.5%;使用放任策略的最少,共16起,约占攻击事件总数的10.2%。

2.教师应对幼儿攻击所采取的策略的特点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对于幼儿的攻击,教师采用的应对策略会有所不同,并且不同教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体现出一些个人特征。

(1)不同攻击方式下教师的应对策略分析

幼儿间常见的攻击有两种形式,即身体攻击和口角争执。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幼儿攻击,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

由表1可知,针对幼儿间出现的不同攻击方式,教师所采取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当幼儿间出现身体攻击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教师主导策略,没有一位教师会采取放任策略。当幼儿问出现口角争执时,采取三种应对策略的教师所占比例相对更为接近一些。这说明,幼儿间出现身体攻击行为时,很少有教师将解决问题的权力交予幼儿。只有当幼儿间出现不太激烈的口角相争时,教师才会放权。经访谈得知,教师如此处理攻击事件主要是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教师普遍认为身体攻击的危害性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更注重教育行为的直接结果,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间接价值和潜在影响,致使教师错过了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应对策略分析

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在处理幼儿攻击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存在着差异。

由表2可知,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出现的攻击行为,教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小班教师在处理幼儿攻击事件时,主要采取的是教师主导策略,很少有教师采取幼儿主导策略和放任策略。到了中大班,教师主导策略的使用频率会大幅下降,而幼儿主导策略的使用频率则会缓慢上升。这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解决矛盾的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大班幼儿逐步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便会积极地、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解决矛盾冲突。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对“人际关系修补”干预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人际关系修补”,即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考虑到了“善后”的问题,即

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修复或弥补由于攻击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例如,在矛盾解决之后,教师有意将两名幼儿放置在特定情境,或有意请这两名幼儿做合作性活动,或让其做相互帮助的游戏。研究发现,只有大班教师注意到了“关系修补”这一环节,而中小班教师则完全忽略了这一环节。

(3)不同学历教师的应对策略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学历在本科以下的教师(包括大专、高中、中师等),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教师主导策略为主(41.7%),他们中选择幼儿主导策略的很少(2.5%)。本科学历的教师应对幼儿攻击事件时,采取教师主导策略的比例有所减少(20.6%),而幼儿主导策略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25%)。这说明,教师学历越高,其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就越强。

3.采取不同类型应对策略对幼儿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是不同的。有的应对策略有利于遏制不良事态的发展,有的应对策略则更利于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

(1)教师主导策略对幼儿的影响

教师主导策略是教师解决幼儿攻击性事件时常用的策略,选择该策略的教师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为了消除幼儿攻击,采取教师主导策略通常是比较有效的,该策略能够很快地平息冲突。特别是当幼儿间出现较为激烈的攻击行为时,该策略能够使幼儿快速停止战争,以避免发生危险。

但是,使用这种策略的教师通常不会考虑该策略是否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有时,教师采取直接制止、强迫道歉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当前的冲突事件,反而会让冲突双方的对立情绪更加激化,这种被激化的矛盾也会延伸到以后的情境中。因而,教师主导策略的协调作用只是暂时的,当幼儿再一次面临同或相似的冲突情境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干预才能较好地解决。同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本身并没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没有把解决冲突的方案与自己的想法、愿望等联系起来,所以这一策略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其长期效果却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如此,由于其简单易行、立竿见影,因而它仍然是幼儿教师最愿意采用的一种策略。

(2)幼儿主导策略对幼儿的影响

当幼儿攻击事件出现时,采取幼儿主导策略的教师约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27%。与教师主导策略相比,幼儿主导策略更突出了教师的辅助地位,教师的任务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由幼儿自己建构解决方案。此策略有利于引导幼儿自己面对冲突情境,体验冲突双方的感受,自己思考解决方法。为了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启发幼儿进行自主思考,因而这一策略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长。但该策略能积极地引导幼儿主动地解决问题,彻底平息冲突,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该策略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的精神,因而可以将其看作是同伴协商策略。此外,该策略还有很强的迁移效果,当幼儿再次面临相似情境时,便会学着自己去解决冲突。可以说,幼儿主导策略是解决幼儿间攻击性事件最为长效的一种策略。

(3)放任策略对幼儿的影响

放任策略在教师的选择中约占10%。采用这种策略的教师,或因为缺乏职业敏感性,或因对幼儿间频繁发生的冲突事件早已习以为常,或由于职业倦怠而对相机教育缺乏兴致,或因为当时心情烦躁而不愿理睬,从而对幼儿间的冲突事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当教师采取放任策略时,幼儿便无法获得来自教师的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即使幼儿间的冲突程度在教师看来并不严重,但教师如果置之不理,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幼儿也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最后把攻击事件演变成为危险事件。因此,无论对于何种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都应当慎重采取放任策略。

四、讨论与建议

1.影响教师采取应对策略的因素分析

在教育实践中,不同教师对幼儿攻击事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因为教师受到了来自于自身和外界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1)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本身对幼儿攻击的认识,是导致教师采取不同应对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注重结果的教师则习惯于包办代替,喜欢充当仲裁者,给幼儿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此类教师认为,幼儿间的矛盾不应交由幼儿双方协商解决,而应由教师做出权威性的“判决”;认为平息“战争”比较重要的教师,则习惯于让幼儿双方以程式化的握手言和、拥抱等简单方式使攻击事件告终。此类教师认为,引起孩子们争执的都是一些小事,并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研究发现,约有53%的教师认为,“对不起-没关系”是最有效的解决幼儿攻击性事件的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礼貌意识;注重挖掘事件发展价值的教师认为,应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同伴攻击事件蕴藏着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潜在价值。秉承这的教育观念,该类教师会引导冲突双方讲述事情发生的经过,然后让冲突双方谈论自己的感受。采用这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攻击事件当事人的特征

研究发现,教师在处理幼儿间攻击事件时,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还要受幼儿自身特征的影响。而幼儿的年龄和能力往往是教师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教师看来,小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相对都较弱,与人协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对小班孩子间的攻击事件的处理,教师通常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冲突情境判定双方谁对谁错,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让他们遵照执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学会了较多的社会交往技能,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也逐步增强。对于这些具备了一定能力的中大班幼儿,教师往往会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发生攻击事件时教师会主动询问幼儿心目中的解决方案。

(3)攻击事件的情境因素

在处理幼儿间的攻击事件时,教师还会考虑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即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果双方的对立情绪比较严重,有身体攻击行为,或出现了极可能发展为身体攻击的激烈争执,那教师通常会扮演“灭火器”的角色,制止争端,平息“战争”。如果双方冲突并不激烈,有自然平息的可能,教师则可能采取幼儿主导策略或放任策略。同时,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攻击事件发生时教师自身的状态也会影响其教育策略的选择。正在忙碌的教师可能难以分身来处理幼儿间的冲突事件,自身情绪不佳的教师可能对事件置之不理或粗预,而时刻保持教育敏感性的教师则可能会采取幼儿主导策略。

2.教师应对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受教育观念、幼儿特征以及攻击事件的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幼儿间攻击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一些不适宜的地方。归纳起来,教师在处理幼儿攻击事件时,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更倾向于鼓励幼儿忍让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教师对幼儿间攻击的下意识反应便是责罚攻击者,甚至对不与还击的幼儿大为赞赏,教师总是鼓励幼儿“忍让”他人的攻击,而不去引导幼

儿正确应对他人的攻击。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做调解:“就算×××打了你,你也不能打他,你可以告诉老师呀!”此方法不但不能教会幼儿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会让幼儿变得更加懦弱,并使幼儿产生了依赖思想,凡事以教师的意愿和决定为先,什么事情都等待教师的权威裁定。

(2)教师经常盲目责罚攻击者

在观察中,我们注意到了这一次事例:在游戏时,小霞很认真地搭积木,方方一把将积木弄乱。小霞重新搭好后说:“你不要再弄坏了好吗?”方方不以为然地又一次将其破坏。就这,方方三次破坏了小霞的“成果”,于是小霞动手打了方方一巴掌,方方哭了起来。老师见了,一下子将方方拉到身边,厉声责备小霞,小霞几次要解释,老师都没给她机会。该事件中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教师不去了解攻击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没有对主动攻击行为与被动攻击加以区别对待。笔者认为,教师的责备不但不会平息争端,在一方不服气的情况下,这种盲目的责罚很可能会让幼儿的情绪更加激动,从而导致幼儿的情绪体验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只有当教师能够恰当地帮助幼儿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对其进行疏导,才能使幼儿的情绪状态由消极转向积极,同时使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教师不善于倾听及接受幼儿的攻击理由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攻击性事件时,很难平和地接受幼儿所陈述的理由,很难做到对幼儿的说法不责备、不羞辱。例如,自由活动时,宝宝要抢甜甜的玩具,甜甜不给并动手打了宝宝。当教师询问冲突的起因时,宝宝的阐述中没有提到他抢别人玩具的细节;而甜甜则有意遗漏了动手打人的细节。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是谁发起的战争,谁应该赔礼道歉,而不是幼儿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谁对谁错并不重要,教师不必为所发生的事情去责罚任何一方。教师让幼儿陈述事件原委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表达对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为了追究谁对谁错,所以对于遗漏的部分大可不必反复强调。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时,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感受而不是过失,要让幼儿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能够尽可能了解他人的想法。

3.有关教师应对策略的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时,难以避免会发生攻击。有的教师一见到幼儿间出现攻击,便立即介入以便平息“风波”,替幼儿处理矛盾,这不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当幼儿间发生攻击时,教师应保持冷静,而不要急于介入,更不要代替幼儿解决矛盾。教师要为幼儿搭建自主解决矛盾的平台,为幼儿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幼儿来说,真切体验带来的结果比抽象的说理更有助于其社交能力的提高。上述过程,也是幼儿学会平衡各种关系、使自身目标与他人愿望相互协调的过程,而不是依靠暴力和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种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使幼儿学会倾听,使幼儿在满足自身愿望的同时尽量贴近他人的要求。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后,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从中获得的相关经验既丰富又深刻,同时将这种经验成功迁移到其他交往活动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2)区别对待不同动机的攻击

当幼儿间出现攻击事件时,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冷静客观地分析幼儿间的矛盾,先了解幼儿产生攻击的原因,对主动攻击行为和被动攻击行为要加以区别对待。对于主动攻击行为,教师应该坚决给予制止和纠正,要让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认识到只有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被同伴所接纳,从而促使其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对于被动攻击,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采取适度、合理、多化的还击策略。教师应让幼儿知晓,当他人攻击自己时,自己不必被动退缩。对他人攻击行为的有效回击,不仅能阻止其对自己的侵犯,同时也起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对不同的幼儿攻击行为应给予区别对待,这不仅能让幼儿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幼儿认识到教师是公平的,教师对每一位幼儿都持有同等的关爱。

(3)加强对幼儿交往技能的指导

处理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应使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社会技能,并与幼儿社会认知的提高、社会情感的丰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当幼儿间发生攻击时,教师首先应让幼儿把注意力从物质争夺上移开,然后向他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要先商量一下怎才能玩好这个游戏”。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幼儿诉说、倾听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让幼儿在说清楚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想法。而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归纳产生攻击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提出一个建议时,教师要请他们发表看法,引导幼儿选择出双方都同意的策略。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懂得:自身愿望要顺利得到满足,就必须要考虑他人的需求。最后一步,教师要协助、监督幼儿将解决方案立即付诸实践。这可以使协商过程和结果经过实践的强化而巩固下来,以提高幼儿日后独立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