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实验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实验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08-02

一、案例背景

我校是南宁市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定点学校之一,学校近90%的学生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由于居住环境特殊、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教、流动无常,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现象及分析

(一)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生活环境

大部分孩子的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城中村――麻村和南湖村,家访中笔者看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多是一间狭小的屋子,屋里有一张床,中间是一张破旧的饭桌,靠外放着厨具,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再找不到一点“奢侈品”。他们每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

分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读书的优惠政策,如一费制、平等教育、经费倾斜等,但学生家长进城后大多是做小生意或是打散工,加上每个家庭的孩子大多在2~3人,收入低和人口多使得他们的经济不宽裕,居住环境大多很差,孩子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缺少读书的氛围。

(二)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行为、学习习惯

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父母均在城市打工,流动性大,为了生活他们大多早出晚归,生活的压力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缺少耐心。每天孩子放学后,就在路边玩耍、打闹,看电视或是到游戏室、网吧玩,很晚才回家。家庭经济条件无法为学生提供有益的书籍或让他们参加特长班,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单调,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并把这种坏习惯带到课堂上来。因此部分孩子修养不高,说话做事粗俗,对学习的兴趣不浓。

分析:一般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没有科学的教育观,往往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私有财产”,他们缺乏尊重子女的观念,随意训斥殴打,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他们不多费时间思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把子女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是每天忙于生计,长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三)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课外阅读现状

家访中,笔者发现孩子的课外书仅限于几本作文辅导书,缺少经典的儿童读物,阅读范围狭窄。从家长的反映来看,只看重学生在校考试的分数,认为只要学习考试成绩好就行,普遍不知道阅读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对于孩子该看什么样的书更是不清楚。正因为孩子、家长都缺少阅读意识,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让人乐观。

分析:据笔者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为初中毕业的家长占据总数的60%,小学毕业的为10%,还有5%左右的家长甚至没有上过学。文化水平较低,使得这些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欠缺方法和引导。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实验,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每日静心阅读”的习惯。

三、改善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措施

(一)全校动员,反复宣传

1.学校宣传动员。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确定好本学期的读书活动专题,制定好活动方案,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为家长介绍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相关内容,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还重点给家长介绍《何炳章文选》中关于“每日每生阅读”的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掌握具体的做法,和老师一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网络等媒体,开设“经典诵读”、“好书大家谈”等栏目,学校图书室也定期出版“新书资讯”板报,形成声势,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热情。

2.给家长的一封信。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学校结合实际,发出了《给家长的一封信》,从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阅读环境,到家长可以为孩子借阅、购买什么书,都一一进行指导。通过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有力支持者。

3.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和教室后的学习园地,通过板报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我们还分别邀请沈石溪、杨红樱、王勇英等全国著名的作家到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作家们的写作经验,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

(二)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

家庭困难,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课外书,是学生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的主要障碍。为此,学校在构建书香校园的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我校地处民族大道,南宁市书城、广西图书馆距离学校不远,因此,我们发动学生每人办理了一张广西图书馆的借书卡,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要借阅一本书,并在每周一的晨会上进行检查。还让学生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信息会”上进行信息。两年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带动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校还组织学生轮流担任广西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学生在协助管理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充分感受阅读的氛围。我们还积极联系广西图书馆,充分利用广西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充实学校阅览室;并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南宁市书城举行的读书专题讲座活动。

(三)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课内外相结合。如读课文里人物的事迹,读作者的原著或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

2.读写结合。每看一本好书、读一篇好文章,都要求学生边读边摘录优美的句子,写一写体会,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可采用“摘录式”,摘录好词好句。中年级简单地写文章的主要内容。高年级采用“心得体会式”,写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

3.读导结合。教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形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读书看报、浏览期刊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使用各类工具书,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的习惯;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坚持每天在校“早读”和“午读”

学校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为学生设定固定的读书时间。

1.古诗积累,持之以恒。开学伊始,学校都在新生家长会上要求每位家长为孩子购买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老师利用每天午读时间和每节课前的准备时间,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在第一次诵读后,教师给孩子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告诉他们,这首诗该怎样读。虽然孩子可能懵懵懂懂,不太知诗意,但时间久了,自然会参透其中的含义。

2.诵读、践行《弟子规》。《弟子规》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学校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践行《弟子规》,规范言行。两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背诵《弟子规》、《弟子规》感恩歌曲比赛、《弟子规》书签设计等读书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开展读书“三个一”活动

读书“三个一”活动指的是,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上书城看书一次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一次,每月写一篇读后感。学校注意课外阅读成效的反馈,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学生的读后感每个月末都张贴在教室外的墙壁上,让各班学生进行观摩,每个月还评选出班级的“阅读之星”,以此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动力。教师每天将课外阅读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使学生和家长都感到这是作业,必须完成。通过这样的硬性规定,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时间,长此以往,使他们形成阅读的习惯。

(六)建立班级读书角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学生购买课外阅读书籍的要求。因此,学校动员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带到班级中,建立班级图书角,利用中午和其他休息时间,让学生相互借阅,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的次数和数量,解决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缺少课外读物的困难。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效,让他们将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学校将读书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以一年为周期,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参加一年一度广西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表演秀比赛,在每年的全国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开展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南宁晚报》的学生记者团,这些小小记者在培训学习、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沟通交流和写作能力,还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各种形式的读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全体学生都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大方。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因为许多的特殊性,更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孩子提供阅读的便利条件,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化他们,教育他们。通过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数量有所提高,并且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正逐渐形成。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