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元制”教改“三个转变”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元制”教改“三个转变”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为电网企业培养、输送实用、耐用型生产技能人员”为宗旨,致力于转变办学方式教学改革,开始推行全日制“双元制”教学改革。在招生就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修编、校本教材修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实操实习、信息化建设和函授教育工作领域开展教学改革,构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一体化机制。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和训练;高度重视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培养。

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教(师)”轻“学(生)”。这种职业教育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作为技术密集型、安全可靠性要求及其严格的电力企业,其生产技能人员数量性缺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高技能生产人员严重不足。由此,广东电网公司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转向一线班组、转向实用技能和操作、转向表单、转向企业所需。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本着对“广东电网公司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明确定位,主动求变,找准着力点,大胆探索电力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双元制”职教模式。

转变办学定位

面向“双元制”教学改革是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相比面向社会的单一招生模式,校企联合的“订单式”招生模式乃大势所趋。学校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用工需求制定招生计划,将办学方向转向供电企业,主要是为县级供电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人;全面提升一线员工和农电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转变招生模式

学校和各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根据企业未来的用工需求,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参与招生,实现传统的、面向社会的单一招生模式向订单式招生模式的转变。

从2011年开始,学校进行了招生模式的改革。传统招生模式仅由学校自主招生,企业只管等学生毕业后来招工。现在进行招生改革,根据企业岗位特性,从源头开始把关,招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招生,共同进行基本知识能力测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进行身体和性格测试(由中介公司完成)和综合面试,最后根据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公开招生,学生毕业时企业择优录用;二是由企业自主招生,学校配合完成招录手续,学生毕业时学生随即转化为企业“准员工”,经1年见习期实践锻炼后考核合格后录用。这两种招生方式,企业充分参与其中,为后续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转变教学模式

“双元制”教改模式构建及运作

“2+1”或“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将原教学时段划分成“学校2或1(年)”和“企业1(年)”两 段。“学校2或1”为学校学习阶段,主要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1”为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式的实操训练、技能鉴定和职业实践。其模式及运作如图1所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操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校企有机互动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环节,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现已与广东电网公司及有关电力企业就人才培养开创了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厂”和“生产实训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种技能鉴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指令性定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专业设置调整

针对县级供电企业急需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全日制专业调整为: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专业,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面向营配方向)三个主干专业,重点培养变电检修工、用电检查员、装表接电员、抄核收、电能表修校员、用电客户受理员、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等岗位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一体化教师,采用一体化教材,在一体化教室里同时进行理论、实验、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

“教材一体化”修编

学校原校本教材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差,与现场实际脱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进入现场,难以利用学过的知识顺利开展工作。为此,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结合县级供电企业的现有设备和岗位需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及供电企业需求逐年进行改善,完成了《变配电所二次部分》《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用电营业管理》等16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并投入使用。

根据教学大纲,针对供电企业的技术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探索性弱的弊端,充分利用挂职任教内训师资源,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紧贴实习,建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材、规范。利用丰富的实例介绍相关专业知识,使其更贴近于现场实际,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懂、学透,真正了解一线工作,以便在毕业后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教室一体化”改造

为了配合模块式一体化教材的使用,将传统的理论课室、实验室、实训室整合为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将知识与实验、实操联系起来教学,学生可以先体验、再学习,后操作,充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感性――理性――实践。2013、2014年,学校开展了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比带练、以赛促学。

“教师一体化”培养

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熟悉实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指导者。因此,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体化的教师。在学校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在企业能对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提高培训。即将传统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最后达到“三师”型的复合人才。

毕业实习方式创新

电力学校打破传统的实习方式,以校内实操项目实习为基础,供电企业跟班为支撑点,实行“先实习,后跟班”的实习方式。学生的一年实习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第一学期)在校内实操实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到供电企业跟班学习。2011年,中心(电校)安排全体毕业生进入供电局、黄埔电厂、校内等10个点进行实习。2012年,中心(电校)采取择优原则,将毕业生中成绩较好的一部分按专业划分,送入地市供电局进行实习。2013年,中心(电校)采取新的实习模式,将班级全部拆分,按照专业人数比例,重新组成新的班级,新的班级包含3个不同专业,一并送入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实习。2014组织全体毕业生到各地市供电局实习。

人才评价方法改革

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培养及人才评价纳入广东电网公司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建立校、企、政(劳动厅技能鉴定站)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由学校评定,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各供电局实习点)评定,最后通过劳动厅授权的电网公司各局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技能鉴定,三者最后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定优秀毕业生和推荐学生到供电企业就业的主要依据。在校学习成绩和毕业实习成绩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适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

实践证明,“双元制”教学改革即是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校与企业进行最优的结合,是职教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011年实行“双元制”教学改革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多数被县级供电企业录用。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其中200多名被公司招聘到县级子公司工作,5名考上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

“从2009年起,我们就从电校引进技能型人才。自从2011年双元制教学改革实施后,近两年招的毕业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电安建设公司领导表示,“比起同样起点的其他新员工,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对设备也比较了解,适应得更快。”

“能吃苦、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这正是我们急需的人!”韶关新丰供电局人资部负责人坦言。目前,供电所结构性缺员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员工年龄普遍偏大,许多岗位都需要新生力量。“虽然本科生理论丰富,但技工生动手能力更强,我们目前最缺这种人才”,他对这两年招聘的电校毕业生相当满意,“他们底子好,上手快,执行力也比较强。女员工也会爬杆,都有证,可谓一专多能。”他表示,未来希望能逐步引进输配电线路、营销类、用电检查类技能型人才。

如今的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俨然成了社会考生心中的“香饽饽”。2013年,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创历史新高,80%技工新生达到大专录取线,其中最高分为509分,达到本科录取线。“双元制”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不仅为学校赢来了优质生源,同时也为县级供电企业培养了实用型人才。(作者系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校常务副校长,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广东省电力职业技术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