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输\变\配电设备缺陷分析与处置措施有效实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输\变\配电设备缺陷分析与处置措施有效实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输、变、配电设备在运行中,受自然环境、气候、承受的电压、电流和接触的导通性等方面的影响,加上自身工艺性的问题,会在某个时间出现异常状况或缺陷性故障,就异常状态、故障性故障而言,外观有直观性和间接性的,影响有较轻的和严重的,如何对设备存在的异常、缺陷从特征的现象和检测试验的数据分析中,查找出原因,按照异常、缺陷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有效处理。达到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关键词:电气设备;运行;异常;缺陷;维护与处置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电的每一个环节中,是以安全、可靠、持续的运行来有效保障实时供用电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用户对电网可靠运行和电力持续、可靠供应提出了可靠持续供电的要求。供电可靠性这项指标,是上级部门强制考核的硬性指标,而电气设备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中,受自然气候条件和不同的载流量、电压的条件下运行,加上设备自身工艺性、功能性设计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出现随机性的异常状态或故障性的缺陷,而这些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导致的异常状态或故障性缺陷,继续呈劣化性地发展,直接对电力系统本身安全运行和持续供电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将引起中断供电的设备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零”,是输、变、配电设备运行中巡检与维修的重要工作。

2.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缺陷的种类

1)绝缘性能降低类缺陷

绝缘性能类降低类缺陷出现的高发期一般是在雷雨、大雾、晨露、雪、冰冻等潮湿的季节,在外观性方面,一般是呈现在外绝缘方面,如外绝缘的瓷套管因受潮出现局部呈火花状放电,外绝缘局部因灰尘受潮温而造成局部导通而形成击穿性的闪络放电,受外力作用导致相与相、相与地之间距离缩小而形成短路或接地性故障,外绝缘表面吸附灰尘介质受潮呈导通性而出现的接地性故障。内部性的绝缘降低表面在固体绝缘出现老化、包扎松弛、局部击穿和局部受潮形成的电弧性放电等现象,而造成贯穿性绝缘性能降低的故障;而绝缘介质类的性能下降大部分是因密封不良,某个部位进水受潮所致。

2)过热类缺陷

对设备器身过热而言,一是在某个导通环节,出现接触电阻过大,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温度过高现象;二是设备过载运行,其载流量超过其设计的额定值1.1倍以上且呈持续性运行而出现的温度过高现象;三是在低电压下运行,电气设备未在额定电压下运行且呈持续性运行,而造成设备在高温下运行的故障;四是受环境温度影响,电气设备在环境高温度下运行,且设备四周密闭通风不畅下且呈持续运行的;五是电气设备在近距离高温车间或周围有着火或热源的环境中运行的。

对设备、导线接触点过热来说,一是接触点受外力晃(震)动出现松动,而造成的过热性放电打火缺陷;二是其接触点长期运行,接触面受周围环境的潮湿、冷热,其表面氧化层造成接触不良而出现的过热性缺陷;三是导体载流量超过其安全载流量,因过载而造成的融化性过热缺陷;四是接地电阻偏高,使电气设备接地体与大地的导通性出现不良,设备局部出现过热。

3)过电压类缺陷

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电压是指雷电、大气、操作、谐振、接地、短路等因素产生的过电压,而过电压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设备烧毁事故;过电压形成的机理很复杂,而过电压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没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在相电压值1.3~3倍的最大值时,对设备或设施具有破坏的作用。

针对大气、接地和短路的过电压,一般是相与相之间、相与地之间,受某种条件的作用,之间的距离缩小或摆、震、晃、拉动时,瞬时造成相与相、相与地之间的距离小于规定的安全距离,电压值迅速上升,而造成过电压事故。

而雷电形成的过电压,是避雷针、避雷器在雷电波活动,由避雷针、避雷器尖端接受通过设备和接地装置进行泄放入地,而对设备起到保护的作用。

操作过电压是设备合、分操作的瞬间,非全相的电压迅速升高,造成电压升高相对其他相或地放电的故障。

谐振过电压是交流电在变化的周期内,与某个电位差值产生同步性的谐振,而形成的过电压,这类过电压一般多发于电压互感器。

4)其他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缺陷种类很多,如导线松股、断股和弧垂增大、树木搭接导线接地、杆塔倾斜、金具和拉线松动或锈蚀,电气设备出现异常的响声,用户的电器启动励磁涌流对电气设备的冲击在指示数值和运行的异常变音,电容器的外壳变形,变压器渗漏油、油质或大大硅胶变色、瓦斯继电器产气,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出现卡滞、滑档,断路器油位或气体压力下降、缺相或机构卡滞,隔离开关接触电阻过大、同期性超出规定、分合出现卡滞等故障性缺陷。

运行中电气设备出现的缺陷,是依靠运维人员巡视检查、运行数据监测和试验数据的变化来发现的;如果对设备失察或漏项、对发现的缺陷不做分析和判断,其缺陷呈恶化性的漫延,就会造成单台设备或连带附属设备损毁的事故发生。

3.缺陷的分析研判与处置

电气设备缺陷的处置流程是确定缺陷的类别、性质后,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规定进行分析判断,提交领导层决策。

1)缺陷的类别、性质的确定

运维人员在发现缺陷的苗头后,首先是要判定出缺陷的种类,根据缺陷苗头的特征现象,给出是“一般、重大、危急”性缺陷的定性,按照缺陷处置的原则,把定性的缺陷上级部门,由部门的领导负责安排缺陷处理的下一步工作。

若是从外观的特征、数据不能给出缺陷的定性,由部门负责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试验,对设备的缺陷从不同的角度或采取试验、测量的方法,对缺陷做进一步的甄别后来给出定性。

当然,对设备缺陷定性要从运行数据,外观特征“声音、气味、颜色(结构)和形状”的变化,本次试验(检测)数据与上次的试验(检测)数据变化情况,做出综合性的比对、判断、分析后,给出确切的定性。

还有的缺陷是呈疑似性,即外观特征的表现、运行数据和试验检测性数据,都不能给出结论性的判断,这就需要确定跟踪观察,这种跟踪式的观察,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和大致性的计划,运维人员必须按照确定的方案进行跟踪观察,从每次跟踪观察的记录中提取数据,做进一步的研判,来给出定性。

2)按照缺陷的处理要求:“一般性的缺陷,处理时间不超过一年;重大缺陷,处理的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危急缺陷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在按照上述要求的同时,还要对缺陷是否继续漫延、其漫延的速度、漫延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否会连带附属设备(施)等方面,也要给出分析性的结论。

3)缺陷处理必须坚持“该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消除缺陷在遵循技术标准的同时,要严格工艺的标准,要坚决防止形式上的缺陷处理,如接点的过热性缺陷,在停电后,将接触面进行打磨后,再将螺丝拧紧。这种处理方法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问题,但经过风雨后,其接触面还会因氧化而造成接触不良出现过热的。必须对其表面清除氧化层后,涂上导电膏后,配上新的弹簧垫片后拧紧。

4.结束语

设备缺陷管理是对设备运行与维护的动态管理过程,电力设备运维护效果应从长效的目标考虑、安排、监督与实施,在追求降损的同时,运维人员掌握电力维修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来进行有效地维护运用中的设备,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赵家礼、张庆达编《变压器故障诊断与修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1

[2] 陈化钢、张开贤、程玉兰编《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0

[3]董雪玲“如何有效做好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工作”中国信息化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