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防治技术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防治技术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南美白对虾养殖危害最大、死亡率较高的是白斑综合症,在对其发病情况、症状、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S96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59-1

南美白对虾以其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广盐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在天津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淡水养殖。近两年来,随着养殖面积的逐年增加,养殖密度也随之增大,造成了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因此,病害发生种类越来越多,病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其中,主要的病害有白斑综合症、细菌性红体病、软壳病、红胃病、纤毛虫病及营养不良等,其中,白斑综合症是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危害最大、死亡率较高的病症之一,该病于2010年6月下旬在本地区的四个8亩池塘发生,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踏查,并针对发病情况,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此病的防治经验、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发病情况

自2010年6月下旬开始四个池塘陆续发生此病,最初发病对虾的体长在6-7cm,到7月5日体长4cm的对虾也出现病情,感染此病的个体传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池水较浅、投喂不足、清池不彻底和池水消毒不及时的池塘发病率较高、传染较快。

2 发病症状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发病池塘对虾群体生长速度缓慢,体质较瘦,甲壳颜色发暗,甲壳表面粗糙。病虾离群,停止摄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肠胃内没有食物,用手可挤出黄色液体,甲壳易剥离,腮黄色,肝胰腺肿大,糜烂。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只有3-5d的时间,甚至更短,7d左右可使池中70%以上的虾得病,甚至死亡。

3 发病原因

笔者通过详细的了解和分析了发病虾池,发现主要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点:虾池逐渐老化,清塘不彻底,埋下隐患;虾苗本身不健康,携带了病毒,当池塘环境恶化适于病菌繁殖后导致该病发生;饲喂量不足或饲料品质低,也会导致该病发生;消毒不及时,放苗密度过大。

4 防治方法

4.1 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

首先采用高能氧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1-0.2ppm,2h后采用强克101进行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2ppm,第二天再泼洒强克101,用量为0.2ppm,第三天泼洒二溴海因,用量为0.2ppm,同时要注意,在每次泼洒消毒剂时,要开动增氧机,尤其是在泼洒强克101后一定要使用增氧机。第六天起全池泼洒益水宝,用量为0.5ppm,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须在饲料中添加部分药品及添加剂,通常每公斤饲料添加中鱼尼考1.5g、Vc2g、免疫多糖4g、水产用利巴韦林0.5g及生物酶2g,须连续投喂5-7d。

4.2 治疗

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每亩每米水深250-300g,连泼2-3d,一天一次。同时喂服中草药复合制剂―对虾病毒净,每千克饲料内添加该药10g,连续投喂5-7d,每天2餐,效果很好。上述防治方法在天津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后得到证实具一定疗效,病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控制率达80%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白斑综合症的传播发展。

5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清洁池塘

要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消毒及培水工作。

5.2 放养健康的优质种苗

种苗要经过严格的病毒检测,检测确定无毒后方可放入池塘。合适的种苗大小以0.8-1.0cm为宜,要求种苗身体半透明、肌肉饱满、粗壮,逆水游动有力。

5.3 确保合理的放苗密度

高密度精养池塘的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放养4-8万尾为宜。半精养殖池塘的放养密度控制在1-3万尾为宜。一般来说,如果单产计划每亩生产500kg白对虾,应该每亩放苗10-15万尾,如果单产计划每亩生产1000kg以上,则应该每亩放苗30-50万尾。

5.4 合理喂食

投喂蛋白含量较高(蛋白含量应保持在41%左右)的优质配合饲料,尽量做到早投喂。

5.5 水温的控制

育苗的水温要控制在30℃以下为宜。同时,也要注意在水温较高时放苗养殖,如果没有保温设施,要当5月份水温上升到25℃以上时放养为好。

5.6 保持良好的水质

水温和盐度日变化幅度在0.5%以下,pH值为7.8-8.6,日变化幅度在0.5以下,溶氧保持在4mg/L以上,氨氮在0.02mg/L以下,亚硝酸盐在0.01mg/L以下,水体透明度在40-60cm,每5-7d向养殖水体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并使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等,保持水环境的稳定。由于白斑病毒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因此,对白斑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建中,陆承平.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3(01).

[2] 程伟,刘志昕.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5(05).

[3] 许雅香.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基因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抗病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 徐建荣,黄金田.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J].海洋科学,

1993(03).

[5] 周光正.南美白对虾饵料研究现状[J].海洋科学,1995

(03).

作者简介:吴俊文(1967-),男,专科,就职于天津市宝坻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