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水的意识起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风水学说是我国古代先民为生存发展而积累下来的关于建筑择地、选址、取向、布局、营造等经验成果。风水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意识起源,例如灵魂不灭的观念、对繁衍生命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对安全的心理需求等。
关键字:风水、意识、起源
1.1 万物有灵
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是从对自身的疑惑中产生的。在原始人的思维中,只要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动物或是植物都是存在灵魂,天地万物和人一样都具有神性。
中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灵魂不灭的记载。《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关于“精卫填海”的神话:“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精卫的前身叫做女娃,是炎帝之女,溺于东海,不幸身亡。死后灵魂化为一只叫精卫的鸟,誓填东海以报仇。可见,女娃的灵魂是不灭的,精卫也是存在灵性的。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期人们就有了灵魂的观念。灵魂不灭的观念源于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极其有限。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对自然恐惧,对世界困惑,对自身不解,因此产生对某种神秘物质的信仰和依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睡眠时的做梦现象。西方学者认为,梦境是灵魂观念的胚胎。因为在梦境中可以从事狩猎捕鱼,生产劳动,可以打仗,可以从事在白天能做的所有事情,还能见到活着和死去的人。相信灵魂的存在,成为原始人类极为普遍的信仰。
初民们通过拟人化的思维把灵魂观念推广到整个世界,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认为,动物有灵,植物有灵,日月星辰有灵,山川江海有灵,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而后又慢慢发展成各种神崇拜,产生了各类宗教。当初民们把这一观念应用到死去的祖先,特别是在梦见已故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时候,更使他们坚信灵魂的存在,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有高超的本领,能够荫福子孙,于是引发了他们对另一个世界的追求,导致了墓葬文化的产生。
风水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性,山水有神性,山水之生气与人的祸福息息相关。南唐何溥《灵城精义》云:“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山川有真性情,气势为先。” “气”这一范畴概念,蕴含了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意识。
1.2 生殖崇拜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时期,子孙后代的繁衍壮大是部落氏族的最大愿望,于是产生了对生殖力、生命力,以及产生生命的神秘功能的崇拜。
母系社会,初民把人类繁殖能力看作是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产生了对女性器官的崇拜。女性生殖后代,大地也孕育万物。由于都具有“生育”功能,初民便把大地和母体等同看待,自古就有“大地之母”的说法。
这种“大地之母”的思想所体现的生殖崇拜观念,在风水“形势派”中有形象的表现。中国传统城市、聚落、建筑、陵墓等都优先选址在山环水抱,河谷边缘的高爽岗阜处,这样的风水宝地山水结构整体形式恰似女阴。山通常是一个母体的象征,具备女性的一切类似功能:有生气,有胎息,有交媾之所,有孕育之穴等。而水为山之血脉,也是大地之母孕育万物的根本。处于山环水抱中的“龙穴”就是女阴的象征,阴阳二气在此相互交感,从而化生万物,最具有灵性。
何为“穴”?相传为汉代青乌子所著的《青乌先生藏经》曰:“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青乌子认为,“穴”有两层意思:第一可以理解为穴是内气萌生之处,有生气,穴才暖,才能生万物,内气为穴之本。第二层意思为山川是穴的外气,山川的走势起伏皆为气所凝结。所以风水上定穴位的时候,必须内外相乘,完备的山川形势,才能把穴中的生气留住。
历代风水理论都把风水之“穴”看作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唐代杨筠松所著《青囊海角经》曰:“认气于大父母、看尊星;认气于真子息、看主星。认气于方交媾、看胎伏星;认气于胎育、看胎息星……全胎、保胎、破胎、是谓作法。挨生旁气、或为脱壳借胎、或为子投母腹;脱煞逢生、或为借母养子、或为以子救母。”文中直言风水之“穴”为胎息孕育,生命诞生之处。阴阳交媾,天地交泰,山水交感之处,就是风水“龙穴”之所在。
把风水之“穴”比喻成女阴,使“穴”成为秘不示人的场所,这也导致了风水越来越走向神秘化。
1.3 山水敬畏
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在严酷恶劣、朝不保夕的的自然条件下,人们深深依赖于他们生存的大自然。
古代创世神话有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人的故事,这反映了中原汉民族对土地深深的依赖和崇敬之情。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海洋等也都被当作人类的始祖和保护神。这种依赖和崇拜是源自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对原始氏族来说,能够有利于他们生存,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尤其是作为生存之本的日月风雨、山河泥水,都首先成为崇拜和神话的对象。他们期待这些神能够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生存条件,庇护氏族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被认为是天帝和众神聚集的万神山,是位于天地正中的通天之山。也是风水学说中的龙脉祖山。
《山海经・海内西经》这样描述昆仑山:“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压火。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昆仑山位于西北方,是天帝的下都,山上有一颗通天的大树,众神集结之所。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均发源于此。
汉代刘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建木”为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位于昆仑山,传说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都广”便是昆仑山,是天地是中心。
晋代张华在在《博物志》中也说:“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也,名曰河。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
古代三部最权威的地理书籍均记载昆仑山是天地正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北方,高万米,众神集结,为天帝之下都。山顶的建木是通天之道,是众神上下的天梯。黄河长江的源头都在于此山。作为地理上实际存在的山,昆仑山位于我国西北部,号称“亚洲脊柱”,后世风水师讲昆仑山奉为万山之宗,万河之源,天下诸山皆发脉于此,是天下龙脉的祖山。
风水书籍中对昆仑山有诸多的描述。唐代的风水祖师杨筠松第一次把昆仑山定义为风水龙脉的祖山。《青囊海角经》曰:“山之发根脉从昆仑,昆仑之脉,枝干分明。秉之若五气,合诸五行。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下所有的山脉都发于昆仑山,枝干分明,秉赋五气,具备五形。天上的生气从这里下降,地下的生气从这里上升。天地之气在这里融汇交感。昆仑山浓缩了一切宇宙生发之道。南唐何溥《灵城精义》有云:“高大如雪山齐天,不见其顶,绵亘如雪中之应,不见其来,丛集如昆仑,八方之盘踞,不见其分,则天下万派之山,皆祖于此。”宋代蔡元定《发微论》曰:“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俞细,此万殊而一本也。”古代堪舆家皆认为,大地上的山脉有千万之多,其发脉之处都是源于昆仑山。昆仑山地处中国西北,雄伟高大,是天下的祖山。
古人不仅对山川崇拜,并且对水也极其重视。《管子・水地篇》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本,诸生之宗也。”把水看成是世界万物的始源。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物质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逐渐发展成为五行说。“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并排列了顺序叫做“定序”。在这个“定序”中,水为五行之首,可见古人对水的推崇。
对水的崇拜重视还深深渗透到了风水理论中。《葬书》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灵城精义》曰:“盖平洋之地,一以水之界合为龙,故聚水归堂,乃为有情,故收下聚之气者,妙在用水。”寻找风水宝地,看山时先看水。风水强调的是“聚气”,生气聚结的地方,才是吉地。首先,从气和水的关系看,“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可见水在风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水有聚气、止气的作用。“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穴前之水有助于生气在穴中聚止,故古人选择风水宝地十分重视水环境。至今仍用穷山恶水来比喻环境极差的地方,而美丽富饶之处多用山青水秀来形容。
1.4 趋吉避凶
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天性。蒙昧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产生困惑甚至恐俱,希望能够逢凶化吉,于是产生了一些避凶求吉的行为举止。
风水思想认为,阴阳宅的择地活动直接影响人的吉凶祸福。因此自古以来,上到国君,下至平民,都根深蒂固地扎入风水观念。这就是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的,在我们内心深处积淀的人类古老活动经验。
风水自诞生起就和原始占卜和巫术密切相关,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加入了很多祸福荫应、趋吉避凶的迷信成分。最初的堪舆术以占卜宅地的方位凶吉和时辰祸福为主。龙山文化的考古中就发现有卜骨的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卜宅的记录。风水从“卜宅”到“相宅”一路发展而来,融合了秦汉时期的“堪舆”术,吸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阴宅“择穴”的思想和方法,基本成型。之后又经历了唐宋时“形势”和“理气”的分化交融,最后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完整成熟的风水文化。在这一历程中,融合和很多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寻求精神安慰的人文情怀。人们对安居乐业、发家致富、儿孙满堂的追求和向往,都通过风水这一独特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从古代先民的“穴居”,原始部落的“依山傍水”,到大规模农业生产后“负阴抱阳”的理想风水模式,体现的都是人们对安全、稳定、避免受到恐吓、渴望丰衣足食的需要。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饱受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之苦,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人们对安全稳定的渴望和追求是最深刻的。许多建筑中设置有风水辟邪的装饰物,如“镇宅狮”、“辟邪麒麟”,都是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结果,目的是想构建一个精神和心灵的防范体系,借助风水的“神秘”力量,减少内心的焦躁惊恐不安。
风水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功效,数千年来一直发挥着对人们“趋利避害”、“求吉避凶”的心理的慰藉安抚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说,风水思想确实有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也是风水文化虽然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和吸纳,却能够延续发展几千年,至今仍有深刻影响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史东梅编著.山海经[Z].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龚世学.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9).
[3] [南唐]何溥.灵城精义[Z].四库术数类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 王子林.紫禁城风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5] [唐]杨筠松.青囊海角经[Z].影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局,1985.
[6] [汉]刘安.陈广忠译注.淮南子[Z].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
[7] [晋]张华.博物志[Z].影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 [宋]蔡元定.发微论[Z].四库术数类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 覃兆庚.建筑风水美学[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0] [春秋]李山译注.管子[Z].中华经典藏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 周秉钧注译.尚书[Z].国学基本丛书.湖南:岳麓出版社,2001.
[12] [晋]郭璞.葬书[Z].四库术数类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 董源格.浅谈中国的风水民俗文化[J].东方艺术,2008,(S2).
作者简介:张骏(1986―),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工作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务: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