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评论多元化与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评论多元化与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于“音乐评论多元化”问题,这个议题很好,应该说倡议者看到了我国音乐评论界的突出的问题――即评论的单一化。在文学界、美学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入木三分、非常尖锐的书评,而在音乐评论界却非常罕见,大多是浮夸的溢美之词再加上一二点“不足之处”的九一开套路,最后是“瑕不掩瑜”,皆大欢喜。给人感觉,似乎音乐理论著作精品层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无意于抹煞或否定其中专著作者的辛勤劳作,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其中泡沫成果的比例在其中至少占了七、八成。请问在座,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能让我们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心仪之作能有几何?评论者真是在凭良心说话吗?我们只要稍稍作一对照,不难看出评者所论有不少是自己都不愿花时间细读原著的急就章,很难说真正讲到了点儿上。被评一方,长得再难看,别人要说他貌若天仙,大概也很难生气。如果说当下不少书评已经与商品广告同流合污、形同孪生,虽有嫌尖刻却不无理由。这种成果事实上的不尽如人意与歌舞升平的评论之间的反差,恐怕也与“音乐评论家如何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密切相关。

从这些书评的生成原因看,有几个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评论机制问题。不少书评作者与专著作者一般为或师生关系,或脾胃相投的“哥俩好”,戏文尚未进入“正本“,其开场锣鼓先就使得书评的客观公正性大打折扣;国外由编辑指定或随机选取书评者、盲评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特别在我国音乐理论界,“短平快”书评的即刻出笼,也使得能够坐下来潜心研读原著、可能发表不同看法者因被“抢占先机”而不得已悻悻然作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普遍国人心理也使得前者如入无人之境,大行其道。

二是成果评价问题。一般来说,书评不能被认定为学术成果,且要写出精当的书评,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研读原作,故真正愿意为之费心者寥。这就必然造成下列普遍现象:1.“拉大旗作虎皮”。即不论货色怎样,首先树一招牌,拉一名人“剪彩”。名人若真有耐得住性子细看书再为文者固可放心,但要求功成名就者再来费这个劲儿未免天真;况且,恕我小人之腹度之,名人一般来说心情都不错,下手也就特别温柔。故此类书评多半乃“隔山买牛”之作,凭老经验,没有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至于[前这块猪肉是否真正吃进了嘴里,就很难说了。2.“套近乎”心理。此类专著作者大多已为名人或准名人,无需吭声稍假以颜色,必有侍者争宠。要求这类书评说真话,有如要儿子打老子,可得乎么哥?这就像小孩儿佩服孩儿王,以为[前就是天王爷,夸起来都精选最美的词儿,简直捧上了天。你若想在这种书评中见出真正的“学术”评价,那就对孩子们要求太高了,如果不信,不妨将著作与书评当作商品与包装,比较一下便可见出在下所言大致不虚。

当然,并不排除书评中亦有中肯之作,但这暂不纳入本文探讨范围。

另一种情况是:在学术论文中,反面“评价”的商榷文章却呈一边倒趋势,这种与上述书评的极大反差,亦值得关注。 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说学术专著远非本本精品,存在大量假冒伪劣;那么,要说学术论文也问题多多,乏善可陈,亦非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