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一方面对农村的经济形态、生活风貌、管理状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或出现不适应;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促使其进行现代化转变。应妥善借力新农村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传统文化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文化已成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之魂,渐成提升综合国力之要诀。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就是农村。过去农村因交通不便、流动不畅,反而成为保留传统文化资源的良好处所。久久在民间流传的乡土工艺、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及传统建筑等,经过历史的持续累积、沉淀,已经深深扎根于农村,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基因和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经济形态、生活风貌、管理状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或出现不适应。但新农村建设也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促其进行现代化转变。应妥善借力新农村建设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我们应意识到农民耳熟能详的民俗、民间文化对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应该注重保护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其区别于现代文化而存在的精神内核的不可替代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生态,面临艰巨的任务。

民居文化、民俗文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传统民居文化正逐渐消失。“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聚集的地区存在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相对于现代的建造技术,农村地区传统的民居在选材上是相当讲究的,老一辈的手工艺人无需画图,完全是靠多年的实践经验来实施。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俗文化的传承难度。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冲击。由于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采取了征地、集约住宅用地的措施,农户离开自己生活的民居,搬入整齐的建筑物中,使得在实现村容整洁、生活便利的过程中,一些文化符号也随之消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年轻一代更多选择走进城市谋求发展,传统民居在被现代公寓取代的同时,一些传统的建造技术也日趋消失。

食物制作工艺丧失传统特色和民族风俗。我国地理跨度相对较大,自然气候条件在形成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带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丰厚的自然馈赠。气候条件不同将中国分为了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但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现今已不存在严格的食物材料分割的局面。现在有的人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所谓的“年味”。以往过年,老一辈在前一个月就会准备节日所需要的很多材料。如在腊月二十六,以前的人们都会杀猪获取过年所需要的肉品。(在以前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很多食物特别是肉类也只有在过年这种重大的节日才会吃到)。现今随着各种生活超市的普及,人们不再会进行年肉的储存。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各地美食的制作工艺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传统的食物制作工艺传承程度相对较好,但由于当地传统工艺市场竞争等因素,部分传统工艺改变了原来的民族风格,丢掉了传统特色,甚至还存在很多技艺在传承上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民俗文化受到盲目“创新”的冲击和破坏。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刺激,创新性地转化民俗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不少民俗文化在“创新”的口号下受到侵蚀,甚至遭到严重破坏。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不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不注意保护,对原具备民俗特色的建筑大拆大建,改变了原有的民俗风貌,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有些村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环境和民风特色。随着现今基于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受到游客追捧,少数民族地区着手兴建大批的民居,在布局上仅从经济或者其他连带的效益考虑,新建的民居影响着整个村或是寨子的协调布局,视觉上也不雅观。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新建的建筑也带给参观者一些错误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正的民俗文化传递。

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的特色,创新性转化应以不破坏传统文化为前提

提高保护意识,加大对民居文化的保护力度。农村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必须使“文化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有效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如2012年在南京江宁“中航樾府”楼盘举办的“传承・创造・智慧之美”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着重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中航樾府是在古徽商家族老宅的基础上保护性重修而建成,开发商在进行修葺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本建筑所呈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老宅加上当代美学创新,在满足人们居住基本生活诉求的同时,还营造了一种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老宅的传统生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焕发。传统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现代人不能只站在现今的视角上来观摩民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也不能在自己的理解上对民居肆意改装,破坏民居的本来面貌。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但是过度改变民居同样是物极必反。民居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程度地保留民居的特色,是最理智的文化保护形式。

突出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食物制作工艺的传统文化信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涵盖了很多中国人听而未见的美食,在极大程度上挑战观众味蕾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华美食浓厚的中国气质的赞誉。纪录片述说的是中华美食,但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导演对美食背后隐藏的中华文化,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挖掘,带给观众一幅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画卷。年轻一代在观看纪录片时感叹不已,传统食物制作工艺所传达出的传统文化魅力令人折服。现代食物制作工艺以及各类厨房科技的发展,使得大的餐厅在追求更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会从制作工艺上引入美食的文化气息。制作工艺就是展现美食地道性的途径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远,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必将会加强。在食物制作工艺上,更要突出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中,要贯彻“不以创新求改变,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现今我国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分布范围广,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的重视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民俗文化的研究学者给人们带来民俗文化最原始的文化信息,引导人们去积极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习俗及风水择地观念影响着民居的建造习惯,可以说民居是自然力与传统理念的结合体。民俗文化遗产固然要进行创新性转化,但这并非是要形成新的民俗文化,建设性地转变民俗文化才是正道。更应注意的一点是,在转化的过程中,绝不能谋求改变民俗文化来迎合现在民众的口味,“维修式拆迁”之类的做法反而会损毁文化,要坚决抵制。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族,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文件的出台,都要经过慎重推敲,尤其是对农村的民俗文化遗产,必须始终贯彻“不以创新求改变,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作者分e为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壮族传统生态文化与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B2014397)、百色学院2013年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郭有婧:《寻找年味――从春节习俗的蜕变初探民俗的“消失”》,《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第4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