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表综合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表综合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科学是高中文科生提分的重要杠杆之一,是一门兼具文科特征与理科属性的“双料学科”。对文科生而言,地理学科因其理科特征而让他们甚为头疼,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疏于识图记图,对地理学科中的图表理解、掌握不够。“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对于地理课程而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可以说,掌握了“图”,就拿到了打开地理学科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就拿下了地理学科的半壁江山。地图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等各种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当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地图却成了学生的短板和软肋。而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长期形成了以文字为重点的学习习惯,只把图作为文字的补充,不将图作为学习重点,“目中无图”。

第二,学生有文字阅读能力而没有扎实的阅图能力,面对一幅图,无从下手,不得要领,仅仅局限于看图,看过之后合上书本则一无所知。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布置时缺少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部分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仍存在着和学生相似的误区,对图的教学力度较薄弱,缺乏细致深入的读图、识图、析图、描图、绘图指导。

第四,受制于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得“图”没有便捷有效的展示媒介。地理图表的教学因其形制特点,对教学工具和手段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基层学校的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多媒体设施大量进入教室,然而仍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停留在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水平上。在这种条件下,要实行高效的读图、识图、析图、描图、绘图教学,显然有很大的局限。

如何读图、识图、析图、描图、绘图,弄通地理中的图表,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以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描图、绘图能力。

中学地理中的地图种类一般包括地形图、等值线图、区域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漫画等。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图形进行不同的训练,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教与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作图能力,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双管齐下,综合运用。

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重视教材中的各类图表,让学生有一种图文并重的潜意识,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地图观念,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再对“图”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养成自觉读图、识图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类图表的示范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繁复的地理图表中找出核心要素,得其要领,不再盲目。比如我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判断图示区域内主要的地形类型、分布范围、地表起伏变化和典型特征。

第三,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在实践中提高其地理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加强图表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图表综合能力。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性、竞赛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教学活动更加深入。在课堂教学之外,布置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课外学习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第四,加强对基本地理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夯实基础,为提高地理综合图表能力奠基。如时区、区时、地方时,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气流、洋流等,识记概念的同时结合图表,以便加深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第五,采取不同方法,加强对地理图表的识记和理解。比如重要的经纬线,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地区,重要国家、省份的轮廓图等。在机械记忆的同时,要打开思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强化记忆,比如采用比较记忆,区分这些相似图表的不同点和相似点,掌握这些图表的核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这样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的能力才是真本事、真能力。不仅要训练学生描绘一些轮廓图,还要对一些重要的原理图进行绘制,做到了然于胸。比如洋流图、气流图、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图、月亮盈亏图等。

地理图表综合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点拙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