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沈文裕:哲学家式的钢琴天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文裕:哲学家式的钢琴天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李云迪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郎朗是激情冒险家式的天才,那么沈文裕则是冷静的哲学家式的天才……

――《纽约时报》

今年3月16日下午,杨家坪“春之声”演奏厅座无虚席。人们用鲜花静静地等待一位重庆籍钢琴天才的到来。

21岁的沈文裕,粉红色的衬衣,外套一件鹅黄色毛衣,略带腼腆的笑容,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然而,当他上场弹奏乐曲时,马上判若两人。手指在黑白琴键上飞快地滑动着,皱眉、闭眼、抖动,音乐就这样流淌出来。

“这首《野蜂飞舞》,一般人弹得快的也要一分多钟,沈文裕只要50秒。”主持人一旁介绍。“状态好的时候,只要45秒。”文裕马上补充道。

面对琴童和家长们的提问,沈文裕妙语连珠。

“你每天练琴要五六个小时,累么?”

“不累,因为我喜欢,弹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你觉得天赋重要么?”

“我认为后天的历练更重要。”

…………

他的回答散发着一种哲人的气息,沉稳、睿智,又不失浪漫,耐人寻味。

■ 父亲说:“你要习惯孤独。”文裕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5岁的一天晚上,家里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楚留香传奇》,小文裕也想看,被父亲肖元生拒绝了,他无奈地在凉板上先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小文裕竟在一个玩具小钢琴上用一根指头将《楚留香传奇》的主题曲完整地弹了出来。

父亲很惊讶,莫非儿子在音乐方面有天赋?他从重庆买来一架钢琴,并请万县市(现万州区)音乐家协会主席刘建平当文裕的老师。

令刘老师吃惊的是,文裕天分特别高,一个星期就能弹完哈农练习曲。刘老师经常给他“开小灶”,要文裕每天练4―5个小时。老师问他:“怕苦吗?”小文裕晃着大脑袋说:“不怕。”

不到一年,文裕就弹会了十多本谱子,并通过国家钢琴六级考试。

刘建平把文裕推荐给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郑大昕教授。文裕一家也从万县搬迁到了成都。

面对枯燥的练琴生活,文裕也有不专心、坐不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父亲发现,还未到休息时间,儿子就从琴房出来了。问他做什么,喝水。一会儿又出来了,又问他,屙尿。

为解决这个问题,文裕父母煞费苦心,找来很多书籍看,并告诉他,人类需要用音乐抵御心灵内外的邪恶,抵御世俗杂念的诱惑。许多大师的不朽作品蕴含着人类对苦与乐、生与死的深沉思考。为什么要弹琴?弹琴就是让心灵一次次接受大自然的洗礼、领悟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与天地和谐畅快地交谈。

文裕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练琴之余,文裕喜欢看《安徒生童话》和《西方哲学漫画讲解》。在逐步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文裕对钢琴有了浓厚的兴趣。

文裕一家住在一家招待所顶楼。一到夏天,简直就像在蒸笼里生活。文裕常常练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连琴凳都被汗水打湿了。有时,文裕干脆脱掉裤衩,赤条条地在高温下苦练。

在解决坐不住的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有一天,文裕对父亲说:“同学嘲笑我,说我只会弹钢琴,太可怜了。”父亲说:“你弹琴是在和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这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怎么会可怜呢?”文裕又讲:“我感到孤独。”父亲开导他:“搞艺术、做学问、立志给国家和人类作贡献的人,没有哪个不孤独。你要习惯孤独,像对待一日三餐那样自然。”

小文裕经受住了孤独的考验。每晚8点弹完琴后,文裕就静静地通过CD欣赏大师们的作品,他完全沉浸在音乐的遐想中。

在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文裕的天分更生动更全面地表现出来:9岁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11岁就能演奏“世界上最难的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俗称“拉三”)。

■ “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

为了文裕有更大的发展,两位恩师建议文裕出国学琴。经过慎重考虑,文裕父亲最终将留学地点选在德国,师从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大学豪尔教授。

这是一次痛苦的决定。为了文裕,夫妻俩决定,由母亲同去德国照顾文裕,父亲则在国内做母子俩的经济支柱。

出国前夕,父亲送给儿子一本关于尼采哲学思想的著作。他语重心长地说:“遇到困难的时候,看看它,它会帮助你忍受苦难、战胜困难、超越世俗。”

一次,豪尔教授见文裕在看书,就问他看的什么书。文裕说:“尼采的书。”豪尔教授大吃一惊,说:“我们都很难看进去,你能看懂?”

为钢琴而生的文裕,用尼采的思想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注脚: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

在文裕母子租住的楼房上,住着一位70多岁的德国老太太。每当文裕弹琴的时候,头顶上的木板就“咚咚”作响。琴声一停,“咚咚”声就停了,一弹,“咚咚”声又响了。没过多久,门外来了两个德国警察。原来楼上老太太嫌钢琴声吵,报警了。

没办法,母亲只好给他租来一架无声键盘钢琴。这种钢琴必须带着耳机才能听到琴声,不会影响他人。

2001年,沈文裕进入德国汉诺威大学,成了李云迪的校友,师从著名的卡沫林教授。

刚到一个新环境,文裕感到压力太大。可他一弹奏,全班同学都感受到了压力。有一次,一些同学在打台球,沈文裕也凑过去想打,但同学不让他打,还说起风凉话来:“不和你打,你是个钢琴疯子。”

文裕忍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练琴中。

2003年6月,经过5个多星期的激烈角逐,16岁的沈文裕打败来自世界各国的100多位优秀钢琴选手,夺得第14届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

仅仅隔了两年,18岁的沈文裕凭借自己最擅长的“拉三”,摘下了蜚声世界的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

在鲜花和光环面前,他自信地说:“我的理想不是得奖,我要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

■ “我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可,但前提是,我代表的是中国”

文裕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在德国呆了8年后,文裕毅然决定返回祖国。

“在国外,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我能忍受。”文裕有些激动,“但在德国,不少有着极强民族优越感的德国人冲我说,‘你只是个中国人’,他们觉得,中国人再有天分,也不能融入德国的世界。我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可,但前提是,我代表的是中国!”

有人说,回国后的沈文裕沉寂了,没落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回国的决定。”沈文裕说,“现在我常年在成都,偶尔帮郑老师带带学生,在没有演奏会的日子,每天可以练自己想弹的东西。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我还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积累。”

在文裕很小的时候,他已经给自己确立了目标。

一次,与父亲外出,文裕对父亲说:“其实世界十大钢琴家也有不少的地方没有处理好,不像人家吹的那样神。”父亲说:“你难道弹得到十大家那样好?”文裕毫不迟疑地说:“我一定会比他们弹得更好。”

2007年底,沈文裕出访维也纳,见到了歌唱家丁毅。丁毅老师说,要说中国的钢琴曲不能不说《黄河》,能不能把乐队和钢琴结合,将其改编成独奏曲呢?

这一建议,让文裕很兴奋。他开始尝试对原作的加工和编排。仅三天时间,文裕将《黄河》协奏曲改编成了独奏曲。

十几天后,2008年初,沈文裕在四川德阳举办了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次公开演奏了自己改编的钢琴独奏曲《黄河》。气势雄伟的《黄河》打动了全场观众,演出获得成功。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沈文裕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同龄人喜欢的很多东西他都不知道。有一次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喜欢去迪吧不?他问,什么叫迪吧?记者又问,平时去不去KTV?他反问记者,什么叫KTV?

在沈文裕心中,可以弹自己喜欢的钢琴,就是快乐;可以回到祖国,为父老乡亲演出,就是快乐。

“后来的人如果不能超过前人,就太可悲了。”这个哲学家式的重庆钢琴天才,面对记者是否要“赶超世界十大钢琴家”的提问时,依然一脸纯真,一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