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罗浮山之三教齐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罗浮山之三教齐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家重养性,佛家重修心,儒家则重树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佛、儒三家虽不对立,却也秉持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理念与精神诉求。基于这样的不同,道、佛、儒三教能在一处和谐并存,同立齐辉,全国范围而言很是少见,用难能可贵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在广东省惠州市有着仙山之称的罗浮山,自先秦以来便吸引了道、佛、儒三教竞相在此繁衍,罗浮山的很多民间艺术中,儒生、道士、僧侣往往一同出现。据史料记载,罗浮山最鼎盛时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多,书院书馆也有分布。“山水幽灵之地,最宜修真”,山中秀美的自然景观、宁静清幽的人文环境,既是佛门道家参禅悟道的洞天福地,也是儒家子弟刻苦攻读的理想场所。

追寻历史的脉络,最早在罗浮山开派立说的还要数道教,而罗浮山还是道教南传的重要据点。道家曰:“本山乃蓬莱之左股,是神山蓬丘一峰浮海而至。这里有绝壁奇洞、甘溪清泉、朱草神木,可以立灶炼丹”。道教强调内服外练,而罗浮山道教文化的起始便与道教“金丹学派”有着密切的关联。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使这里成为历代神仙方士修道炼丹的首选之地。传说秦代方士安期生曾经在山中炼成九转金丹,引得秦始皇派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前来山中迎取仙丹。汉代道士朱灵芝在此建朱子庵修道,设朝斗坛以观星辰,修炼太清神丹,且开坛讲道。西晋年间,葛洪来到罗浮山中修炼金丹,炼丹之余写下“抱朴子内外篇”70卷,成为化学史上的先驱,成为道教理论家、药物学家,乃至道教养生理论的奠基者。不仅如此,葛洪在罗浮山创建了东、西、南、北四庵,即现在的白鹤观、黄龙观、冲虚观、酥醪观,与后来建成的九天观并称罗浮山五大名观。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古国,后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罗浮山与佛教在岭南一带的传播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博罗县志》中有记载,公元359年来自敦煌的僧人单道开首先来到罗浮山,传说他寒暑不避,昼夜不卧,日行七百里,后“入罗浮石室坐化”。随后到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僧人药智禅师来到罗浮山,建了宝积寺传播佛教,自始中外僧人前来罗浮修行者日渐增多。大同年间有景泰禅师入山结茅庵与小石楼;隋代开皇中,达摩大师再传弟子三祖僧璨来罗浮游历两年,度沙弥道信,付以法衣。僧璨三传为六祖慧能,相传在少林寺修行期间,慧能也曾为求柏树“三宝”来到罗浮山,前后三年时间,最终慧能将一株罗浮山的柏树苗带回了少林寺,并种在初祖达摩庵旁。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下旨建延祥寺、华首台和明月戒坛,据说黄龙涧的华首台曾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自此,僧侣云集,佛事中兴,成为罗浮佛国第一禅林。罗浮山佛教兴盛时曾有寺庙十八座之多,现存著名的寺庙仍有石楼峰下的南楼寺(亦日延祥寺),罗山西南麓锦屏峰下的华首寺,罗浮初地的明月寺,罗浮绝顶之下的拨云寺,小石楼峰上的宝积寺。

儒学虽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在罗浮山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寺庙观庵,但有灵气相助,在罗浮山上山下自宋代以来,能发扬孔子之教者赖有兴建书院学宫之多,实在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有31座(含社学、义学)。自是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许多国家栋梁、有用之才,而且数千年来游历罗浮山的儒生名士也将儒家的人文理念、精神诉求与罗浮山的山水韵律熔为一炉,成就了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代表人物韩日瓒、张萱、关镇国、叶春及、邝露、周敦颐、罗豫章、陈献章等。

游走于罗浮山中,可观、可读、可想的太多太多。道、佛、儒三教并立齐辉,让这座无与伦比的神仙洞府饱含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这经历数千年传承的文化气息,既浓郁、幽香,又绵长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