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体系指标选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国内外信用评价体系方法概述

(一)5C要素分析法 5C要素分析法是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信用风险分析评价时采用的分析方法。它主要集中在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担保(Collateral)、资本实力(Capit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对受评者的还款能力和意愿进行定性分析判别。这种方法既简便又直接,对上述五项要素逐个进行评分,使信用数量化,从而确定其信用等级。

(二)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主要将信用风险的测量转化为财务状况的衡量问题,由于信用危机往往是由财务危机引致,因此公司的偿债风险也与公司的财务状况紧密相关。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因素很多,应根据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多维指标来全面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因此,一系列财务比率分析方法也应运而生,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就是将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这类方法的主要代表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前者是以净资产利润率为出发点,揭示公司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而沃尔比重法是将选定的七项财务比率分别赋予各自的分数比重,通过与标准比率(行业平均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

(三)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 该模型是以特征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推导而建立起的标准模型。运用此模型预测某种性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便及早发现信用危机信号。如线性概率模型、Logit、Probit模型和判别分析模型。其中多元判别分析法最常用,Logit模型次之。多元判别分析法是研究对象所属类别进行判别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就是要从若干表明观测对象特征的变量值(财务比率)中筛选出能提供较多信息的变量并建立判别函数,使推导出的判别函数对观测样本分类时的错判率最小。爱德华·阿尔特曼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公司进行了研究,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了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以五项财务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建立财务预警模型,根据判别分值,以确定的临界值对研究对象进行信用风险的定位。由于模型简便、实际效果佳,该模型己商业化,被广泛应用。目前该模型也被国际金融业和学术界视为主流的方法之一。

Z-score模型的原型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包括的财务比率变量分为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得到了多种Z模型,如在国内经过实证研究证明有效的适合于非上市、非制造业企业的Z模型的变型四变量Z':Z'=0.065X1+0.0326X2+0.01X3+0.0672X4,X1=(流动资产/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税息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资产账面价值/负债账面价值)×100。通过大量数据的研究表明,Z值越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个预警模型中当目标企业的Z值被测定为大于2.90时,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当Z值小于1.23时,说明企业已经出现财务失败的征兆;当Z值处于1.23与2.90之间时为灰色地带,表明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融资的证券化及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信用风险也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出现了很多新颖、细化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鉴于这些理论约束较多或计算复杂,不适于经常操作,因此不作赘述。集团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作为服务于集团自身的体系,所评价的不应仅仅是信用风险,更要有对公司运营价值的评价,因此本文基本思想是基于数项核心指标并综合考虑多种公司风险影响因素,采用流行的5C分析法并加以拓展,下面就该模式的选择作出说明。

二、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指标选取

(一)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指标选取要求 企业集团开展内部评价,首先要解决内部资金拆借及关联交易合理性的问题,即在向关联方提品及服务,提供借款或者担保的时候,需考虑对方的还款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以预防资金流失、低效率拆借。开展内部信用评价工作,并不需要每家企业在进行关联交易前都要自行计算风险,而应当由集团公司统一评价,以此避免口径失允及理解误差。因此,内部评价的主体并不仅是资金或者产品需求方的潜在债权人,还包括股东的身份,这样就要考虑到这两种角色本身是存在冲突的:站在所有者角度,希望公司价值最大化,对风险的理解可能更加积极;而债权人的利益是固定的,对于风险会敏感得多。所以内部评价体系须在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之间作出权衡,对风险的评价也就包括了对公司价值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内部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套用银行评级制度的原因。因此,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体系要在侧重于衡量单个公司的偿付能力之外,综合考虑公司发展能力指标,需要对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的指标所赋权重酌增。其次,为了便于日常计算、及时更新,宜采用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和指标。而集团内多数公司的性质、组织架构、设立背景等指标会有所类似,也决定了某些指标可忽略。第三,作为内部评价,独立、客观、公正很重要,因此对于依靠主观判断的一些指标,对其所赋权重就需要酌减。第四,应从公司信用本身并结合集团整体战略的两个维度出发来评价单个公司在内部融资、赊销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评估时就需要考虑到个体从整体利益出发而可能影响到个别指标的波动,及对整体的贡献。

(二)5C要素分析法的应用 部分指标的选取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且5C的范围在做内部评价时需要延展;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所主要包括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则主要考察公司财务指标的优劣及在行业中的优势,缺少现金流量指标及公司未来发展的考虑;Z-score方法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抵押情况等非财务指标,其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也稍显单薄,主要是出于经验验证过的基于时点的数据或者公司过去的经营结果。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企业集团内部评价体系采用5C要素分析法,以选取的数项财务比率和其他指标体现5C并加以拓展得到7项一级指标,并将7项一级指标细分为26项二级指标,同时如有需要则可利用Z-score作为辅助和补充。即以核心指标代表的财务数据评价公司几项运营数据,以反映整体信用高低。本文的评价指标及权重设计从风险因素、运营能力、综合竞争力、信用记录、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7个方面开展评价,最后选取的7个一级和26个二级指标基于部分商业银行、评级机构对非制造业企业的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选择根据上述分析对其适用性做了一定调整。对于各指标权重的赋值设计需要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基于主成分分析的Logistic模型方法、非数学模型的层次分析法以及可以度量不确定数据有用信息量的熵权计算等多种方法,也可以根据对相关岗位人员做调查问卷或者依据外部机构常用体系直接赋值。本文在指标的选择方面借鉴了市场常用的评价指标,在赋值计算方面采用相对简便而应用较普遍的层次分析法,该方法将问题层次化、数量化,对问题构建判断矩阵以得到定量赋值结果。以下就赋值进行计算及说明。

一级权重的确定。设“风险因素、运营能力、综合竞争力、信用记录、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依次为A1、A2…A7,根据以上分析对7个一级指标重要性做排序,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风险因素、综合竞争力、发展能力、信用记录。两两判断,将结果构造判断矩阵:

A=1 4/4 7/3 1 1/5 1/4 1/34 1 2 4 1/2 1 13 1/2 1 3 1/3 1/2 11 1/4 1/3 1 1/5 1/4 1/35 2 3 5 1 2 34 1 2 4 1/2 1 2 3 1 1 3 1/3 1/2 1

用方根法计算特征值、特征向量,即将A的列向量归一化后取平均值作为A的特征向量(略)。当?姿max=m,C.I.=0,为完全一致;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C.I.

当一致性比率C.R=

?姿max=7.119,C.R.=0.01481

对于B1-B7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各判断矩阵C.R.分别为:0.0109;0.0046;0.0036;0;0.0181;0;0.0109,可见其均小于0.1,因此可使用二级判断矩阵指标权重。由一级权重乘以各自二级权重得到综合指标评分表,见表2:

三、企业集团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

(一)内部信用评价体系的特点 一是可比性,受评公司处于同样的标准之下,从而使受评公司之间相互具有可比性;二是简明性,信用评价用数字表示公司的信用状况,是决定公司关联交易额度的简洁的依据;三是全面性,企业集团内部信用评价与外部信用评价体系相比,就受评公司的风险因素、运营能力、综合竞争力、信用记录、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局限于反映过去的指标,更包括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指标,综合反映公司的信用状况,着重体现内部评级的作用。

(二)信用水平的评价 信用水平的评价结果作为实时信息,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因此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影响公司的各种因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信用评价的结果需要根据公司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的信用评价结果。信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作评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综合发展现状及潜力,但不能完全表示为对被评公司的运营状况的评价。信用评价高的公司只能表明其违约风险较低,而不一定比信用评价低的公司经营状况好。因此,不能把信用评价的高低与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挂钩。此外,该体系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方面也需要针对不同行业,根据宏观经济情况、产业政策等不定期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杰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析》,《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