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谈中学语文课的“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谈中学语文课的“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历经十年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1)扎实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主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细而充分地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重要的语言。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由此来推断,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言语能力。做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 。而其他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都该清除出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纯净化。

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发展;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切不可将语言文字孤立开来,一味灌输那些笼统散乱、纯粹性的“语文知识”,更不能烦琐机械地进行大规模的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非但得不到语文素养,就连真正的语文能力也成了空话。

(2)注重文本价值取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文本总会表达出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如何理解、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将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以《落花生》一文为例,教师肯定了学生做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人的追求,对孩子们的回答大加褒扬。实际上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并没有错,而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文本的价值取向。尽管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但我们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时,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诸如做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人,做像落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文精神绝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值。

(3)感受母语文化精髓。“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色彩。学生不可能天生有激情,不可能面对所有的文字都产生强烈的情感,换言之,学生的激情是需要培养的,而不只是被利用。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母语及其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去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价值观。

“语文味”的提倡,并非是提倡者特意标新立异,它只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