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定教 选点切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定教 选点切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试着通过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以学定教,采用“选点切入”法来逐步解读文本的做法,并结合实例重申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便于教师从本质上深入地把握文本,巧妙地驾驭文本,引导学生快速、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选点切入; 有效性; 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5-003

一、缘起:初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文悟道”在我们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至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现代文学作品是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主体。其文体相对较为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学生的所有能力点几乎是包含在现代文学作品之中的。比如字词量的积累,对篇章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章法的把握,对文意的解析,对写作方式与特色的感知,对作家作品风格的认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味,对时代特征的了解,对选文中的其他知识的获取等等。因为大量的知识内容与能力内容都借助于现代文学作品来呈现,所以这也意味着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对初中学生的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可以说离开现代文学作品,要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简直就是建空中楼阁。

而现实的语文课堂中,现代文教学内容常常显得头绪众多且纷繁复杂,老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学生也是疲于应付,无可奈何。据有关资料分析,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听到的只有15%的有用,老师讲得多,学生能掌握的很少,这成了现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极大的困惑。

既然老师讲得多不见得有效,那么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方法。语文学习注重“因文悟道”,学生的所有语文学习的能力点的最终实现无不以作品阅读的方式来呈现,那么,在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寻到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感知文本的混沌状态下豁然开朗地进入到已知状态,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有效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呢?

这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文本,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而“选点切入”的教法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教学方法。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对“选点切入”做过阐述。他认为“选点切入”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腻的品读教学。在学生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悟出课文内蕴的文义文理的一种教材处理的科学方法。它强调的前提是要把课文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来整体感悟,它要求对全篇的知识能力的架构用1至3个着重用力的并具有层递性的主问题串接起来,逐步推进,最后一气呵成,达到对课文内蕴的透彻理解。

可以说选点切入的这种方法在同等的时间内能集中的“多、快、好、省”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研究它便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二、实践探索:选点切入的有效追寻

(一)选点切入是科学、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里说的科学有效是指它是符合语文新课标的,是研究语文新课标后的必然选择,是承应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新课标如是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强调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也特别加强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笔者听杭州杨晓迪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就是一种可具体操作的科学有效的“以学定教,选点切入”的优质课堂。

【课例呈现】首先,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金岳霖先生》预习作业:

初读感受(初读文章,你心中最想说的话)100字;

细读发现(再读文章,你新的发现和感悟)150字;

阅读存疑(读完几遍之后,仍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你提5个问题)。

(目的:让学生能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同时教师能够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程度。这份预习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思考的习惯,并且教师能深入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为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在对学生的感悟文字进行整理之后,就能发现他们的感悟主要是围绕金岳霖先生的诸多生活琐事和人物性格展开的,由此杨老师确定本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并由此进行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由学生阅读感悟所确定。)

2.探究作者闲笔的写作目的。(由学生所提问题“本文主要讲的是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写其他教授,有什么用意?”所确定。)

3.了解西南联大的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引导、提升所确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让学生对中国一句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进行质疑,引出金岳霖先生对这句话不敢苟同的故事,并且初步懂得逻辑是一种思维规律及推理。由学生问题“什么是逻辑”进行设计。

二、初感金岳霖先生之“怪”

提问: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作为一个逻辑学家,在常人眼里不合逻辑之处。由学生问题“为什么金先生身为逻辑学家,在常人眼里那么不符合逻辑呢”进行设计。

三、深感“怪”背后金岳霖先生人性之美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你有没有读出其中与文章矛盾的地方?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汪曾祺在写金岳霖先生时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由学生问题“既然已经写了那么多金先生的事情,为什么作者还说自己对金先生所知甚少”进行设计。

再读金先生之“怪”,你读出金岳霖先生是个_____的人?

四、合作探究文章之“闲笔”

文章题目为“金岳霖先生”,为什么文中却多次写到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为什么要写王浩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了哪些人?你从他们身上读出了什么?由学生问题“本文主要讲的是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写其他教授,有什么用意”进行设计。了解西南联大的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阅读提问,对所教的文本作细化的处理,然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侧重的削减,最后浓缩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四个问题,再以对这几个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辐射来带动对全篇的理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大问题就是文本当中所要着重阐述的“点”。这些点事实上从课文中挖掘出来,而让学生解决时则又要发散到课文中去。因为要“整体感悟”课文,就必须要去探究具有发散性的主问题,而不应该把细小的繁琐性的次问题都拿到课堂上来串讲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习过程当作他们主动探求新知、发展能力的过程。现时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只把它作为一个过场,课堂教学只一味对课文的架空分析,学生也只乏味的听记,没有自主的探究的过程,语感能力就无从培养。而以学定教、选点切入,能够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强调以读为基础,培养语感,对课文没有肢解分析,扎扎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二)选点切入在教材处理上的作用

1.选点切入能够把教材化难为易

随着课改的深入,不少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的难懂的选文也应运而生,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层层分析,肯定是不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而采用选点切入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它能使学生悟到他们可能悟得的收获,并在这一悟得的过程中感悟了语言,培养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如阅读星新一《喂――出来》这篇科幻小说时,由于小说多元主题和情节深意,面对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神秘的“洞”所交织展现的复杂人性与社会问题,学生在小说阅读和理解上就会有一定的障碍和阻隔,这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阐述。

笔者听过这样一堂课: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洞”这一点进行周旋:以“洞”窥人,以“洞”窥世。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最出人意料又最吸引人的小说结尾,和学生一起透过小说的简洁文字和生动情节,深入到“洞”与“人”背后,共同探讨“洞”的“进去”和“出来”问题,一起去发现、去挖掘我们现实社会的这个“漏洞”、我们内心的“漏洞”。

【课例呈现】在疏通课文情节后,教师预设了这几个问题

(1)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从人们填洞的东西来看,你认为这些填洞的人或部门把“洞”当成了什么?_____请在讲义旁写上一个关键词 (请看投影:“洞”=?)

如:垃圾箱

洗刷机――洗刷秘密、罪恶、肮脏、过去、公害……

焚尸炉――可怕――尸体

预设追问:

――日记本:你会把你的日记本当成垃圾扔掉吗?(过去、青春、情感)

――外交部和国防部:机密文件也该扔吗?(记录的是一段历史、见不得人)

――保险柜:需要加一个限定词――“阴暗的”――犯罪分子和警察叔叔往里面扔了什么?

――这样下去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成怎样?(混乱、黑暗、罪恶)

(2)大家看,前面大家已经讨论了,这样一些人,分别往洞里扔下了这样一些东西,你能否从这些填洞的人和填洞的物所涉及范围上,有新的发现呢?

填洞之人――洞――填洞之物

[小结]:填洞之人――各行各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缩影

填洞之物――林林种种――社会的角角落落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通过这个“洞”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他带着对人性的理解,幻想着他的未来,幻想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欲望带来了欲望的满足,而满足的结果,却是毁灭。

2.选点切入可以使教材化长为短

施教有些长篇幅课文的时候,现状尤其令人担忧。教师有时候总觉得文章中要讲的东西太多,比较繁琐,可不细讲又担心学生不明白不足以应付考试。于是就把自己归纳出的所谓“考点”满堂灌输,以为经过他“地毯式”搜查处理后,这篇课文肯定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了。却不知已把一篇原本鲜活的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而且学生仍然是一头雾水,茫然无知。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要不要讲?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讲什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的讲要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桥梁或是纽带,起总起、过渡和收束的作用。教师的讲要具有充分的鼓动性与诱惑性,要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人讲演下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角色,去深入课文并去挖掘沉潜于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的,这自然要讲。

而选点切入因为其点少而精,而内含的蕴味又十分丰富,所以能把学生从长篇累牍的分析中带入自悟自解的豁朗之境,再长的文章也能被它变得短小易懂、深入浅出。比如鲁迅小说《故乡》共5045个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也算得上“长篇”了。漫无边际地分析,学生也许只能得到其十分之三四,如何切入,如何让学生透过眼前的一滴水去看到文字背后的世界呢?笔者在施教这篇文章时,就抓住一个“变”字切入,“我”回到故乡,眼里人、事、景、物不再如以前,已然“物非人非”,这不就是“变”吗?

学生掌握一个“变”字,再由文中内容补充“变”的原因,如何“变”等,把空白的地方填充,主题“求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一滴水――“变”,折射出整个社会生活。

又如我在教《阿长与》这篇文章时,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于阿长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点难度,特别是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变化的因素抓不准,因此我把握住了阿长说的那句话:“迅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以此来作为文章教学的突破口。因为以这句话为轴心,可以探究前面写的其他方面的阿长的语言。阿长对“我”的唠叨,虽然我不喜欢,可是渗透着她对我的朴素的爱。另外从这句话可以想象阿长为了给“我”买《山海经》,走了很多路,跑了许多店,又问这句别人听不懂的“三哼经”有没有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是多么的不容易!这里为我付出了多少的爱!从“有画儿的”可以看出阿长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关切,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办事多么认真,郑重其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阿长虽没文化,但善良、热情、体贴、勤劳的性格特征,从这句话可以探究“我”的思想感情“震悚”的原因和给“我”带来的影响,以致后来爱上了文学。这句话似乎是感情的通道,走过这通道以后,看到了积蓄着浓浓感恩的情感海湾。这才有了结尾两段作者带着感激、同情、怀念、祈祷的思想感情的喷发。

一句话牵动了全文的内容,一句话使阿长栩栩如生,一句话使“我”的感情前后贯通,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一句话使读者豁然开朗。人物的关键语言竟然具有这么大的艺术冲击力!这就是选点切入这种施教方法的魅力所在!

3.选点切入能够让教材起“死”回“生”

这里所说的“死”是指传统的解读,固有的规范;“生”指的是主题的多元解读和教学中文本的再生成。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文本在教学上已经趋于定势,经典的解读,经典的定义,再加上教参,辅导书的充斥眼球,如果还是按老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施教者毫无兴趣,连学生也是昏昏欲睡。课堂变得生趣全无、一潭死水。而选点切入的灵活运用就能让枯木逢春,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因为选点切入的宗旨是要立意高远,把课文往活处教,让学生去悟得他们知识能力范围外能获得的感悟,不拔苗助长,尊重学生主体知能的客观性,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为他们所学,得为他们所得。要想真正设计一个选点切入的教案,必须要有独特的切入角度。而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生认知情况水融。何时讲?从何处切入课文?更需要教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只有这样,才能有意高旨远、活泼新鲜、畅快淋漓的美课!

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传统教学中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情节分析,由点及面,特别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最后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这一主题。但恰当的运用选点切入就能避免这样千遍一律的结果产生。

有教师的课堂是这样处理的:先概括出文中对于勒的不同称呼作为文章的切入,接着以于勒的两封信作为切入口,投石问路,有没有破绽?然后通过文本细究得出于勒的第二封信根本就是说谎,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说谎?又进一步分析出了于勒撒谎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地柔软而又善良的于勒。随着课堂的进行,再引导学生紧贴文本分析出菲利普夫妇其实早就看出了信中的谎言,之所以不点破谎言是为了精神的寄托,为了人生必然的仰望和灰色的梦。接着转到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上,结合文章开头的言语以及散步和买牡蛎吃的细节,分析出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最后通过“我”这一形象的设置,体现出作者对于人性的呼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莫迫桑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语文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两个标签式的词语,而是对大千世界的真实感悟,对复杂人性的真切把握。

当然选点切入这种教学处理的方法不单单体现在对单篇课文的处理上,其实在单元教学中,选点切入也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而主题总是依附在具体人或事件上,人或事件又总是丰富复杂的。概括每篇主题并不难,重要的是从丰富复杂的不同文本信息中寻求规律,寻求方法,快捷地捕捉突破口,解读不同文本,串成教学链,更全面地把握单元主题。因此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可以抓住“阿长的语言”、“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脚”、“老王的脸和腰”、“信客的手”这一人物形象知识的链,引导学生探究,互为补充,互为组合,互为联想,不同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将是较为丰满的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学生得到的也将是全面的、深刻的单元主题。

同时,这种不重复的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放眼课外,拓宽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渠道。

(三)选点切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创新能力

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用成串的问题来组织课堂。却忽略了一节课只有45分钟这一关键因素,所以为了完成既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常常是一个问题还没有着落,又提出新问题,而学生就好像被一条条鞭子驱赶着,疲于奔命。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跟得上老师节奏,也只有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成了答问的专业户,而其他相对成绩差点的学生则因为思考的进度跟不上,只能望问兴叹,成为了陪太子读书的不二人选。

选点切入的优势就在于因其问题少而精,而且给学生一个较长的时间板块让他们充分地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保证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表达。一个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先让那些底子薄弱的学生发表粗略的见解,而后再让那些基础好点的学生发言,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优秀生要超越之前的发言,就必须深入的去钻研文本,全面的进行思考,才能不落俗套,见解独特。这样就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动人场景。

另外,由于选点切入所涉及到的每一个点所包含的每一个结果都不会是固定的答案,这样,就给了学生足够宽敞的思考空间,只要他们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可以被大家所认可,于是主问题的答案便会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表述,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样的课堂往往就会演绎出其乐融融的境界。下面我摘录了在教学中利用选点切入进行教学的几个课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济南的冬天》的初读环节:

师:请同学忘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冬天?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当然还必须要能阐述理由,后面发表见解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

学生朗读完全文纷纷发表意见:⑴美妙;⑵温情;⑶和煦;⑷独特(无风声);⑸可爱;⑹慈善;⑺山青水绿;⑻和蔼;⑼秀气;⑽如画;⑾令人陶醉;⑿奇妙;⒀如仙境般的;⒁害羞……

《皇帝的新装》的初读后:

师:这是一篇丹麦童话,安徒生用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喜欢穿新衣服的皇帝的故事,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看谁加得最精彩,谁最能点破这位皇帝的内在本质。

学生读后,写出了以下词语:⑴愚蠢可笑;⑵自欺欺人;⑶爱美过度(臭美);⑷铺张浪费(奢华无度);⑸自私虚伪;⑹不思进取;⑺极度自卑;⑻可悲可叹;⑼鲜廉寡耻;⑽自以为是;⑾无能伪善;⑿要面子;⒀无药可救;⒁偏听偏行;⒂爱慕虚荣;⒃爱炫耀;⒄荒唐滑稽;⒅骄横无理;⒆人云亦云、不讲事实;⒇色厉内苒……

以上两则教学实录中的精彩片段,足以看出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他们的解答早就超脱了教科书与教参的分析。试问:老师的讲析又如何能做到这样的丰富细腻?而达成这样精彩的课堂就是因为教师选点切入的巧妙,把文本作为教学例子来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与前面的回答重复,又使得每一个在后面发言的同学从更新的角度体味出不同的感悟。且不说这样细腻的见解本身就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活跃了课堂气氛,单是这种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造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吗?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切入点”无疑就是这样的“支点”。抓好了“切入点”,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帮学生找出认识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而且也摆脱了面面俱到的情节分析式的讲解。教师于教学中做到以学情定内容、定教法,学生于文本的阅读中,得感悟、明道理,其乐何极。

总之,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采用“以学定教,选点切入”这种教学法,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从施教者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学有思想的独特表现,是教法的艺术展示,是带领学生共创美好境界的必然选择。从学习的主体的角度来说,它又是直接高效学习的途径,是展示自己风采的个性舞台,还是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哪里――广西观课印象及讨论,语文学习.2012.3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152),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燕萍.突破一点总揽全篇――例谈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9,(01)

[4]陈英.阅读教学中如何选择文本阅读的切入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