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准确把握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准确把握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指出目前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争论与对理论、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理解有关,深层次是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性质上的统一。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应当是结论、思维观点、方法的统一,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实际内涵丰富,形式上包括中国社会、图书馆存在与发展及研究现实,内容上包括批判精神、超越精神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理论与实际是统一的、复杂的、不是一一对应的。

[关键词]图书馆学 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

内涵

[分类号]G250

1 研究背景

目前,图书馆界对理论联系实际(Integration ofTheory with Practice,以下简称ITP)评价判断争论较大。争论的焦点是,图书馆学理论是否脱离实际。卢儒珍、鲍振西等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但也有人认为,理论脱离实际是伪命题,如储流杰认为,脱离实际的非理性责难是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创新的沉重枷锁。更多的图书馆界人士认为,基础理论研究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如马恒通认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工程技术理论研究均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一些人之所以认为目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不是理论本身存在此问题,而是这些人没有真正认识到理论研究的层次性和各层次的特征、目的和作用,把各层次研究混为一谈。黄宗忠认为,我们在理论研究中确实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存在着认识和理解问题,要通过讨论加以引导与澄清。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指责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正确理解ITP,应对图书馆实际范围不能理解过窄、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整体结构与分工要全面认识、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互补性及一致性应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甚至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特别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难以逾越的理论障碍。故研究理论与实践(实际)关系、判断两者现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ITP本不是问题,理论与实际(实践)总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理论关注实际、联系实际是它的天职,离开实际来谈论理论,无论理论多么精妙绝伦,也是无意义的。凡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必然经得起实践考验。反之,则是不完善的或伪理论。但由于不是问题的成了问题,意义就产生了。这与对理论、实践、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内涵理解有关。不同观点是从不同层面而言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两者争论是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深层次是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性质上的本然统一。笔者赞同黄宗忠的观点。

2 理论内涵

图书馆学理论(以下简称“理论”)所涉及的远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从一开始就是跨学科(管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的、难以归类的学科,所涉及的问题也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图书馆学”问题。它包括:现代性、人、信息资源与现实、文化交流互动、图书馆的社会属性、人们对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的认知等。可见,理论是一个综合概念。

科学的理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三大功能。解释功能包括说明和理解两个方面。当有人问:“为什么我国东西部会产生信息鸿沟”时,可能回答:“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行体制存在问题”,理论解释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信息鸿沟与社会现实之间有逻辑关系;某一现实出现与否的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行体制存在问题是信息鸿沟产生的充分条件,两者是因果关系。

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图书馆本身的真实图景,又为人们解释图书馆提供了某种“原理”或“公理”;理论的知识体系中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以及相应思维的方式;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理论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统一。阮氏五定律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基层馆员)只记住五句话(结论),这显然曲解了理论。其实,这一理论体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如第二定律强调了“读者”,批评了等级社会,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有一个方法论问题。五定律提供了一个演绎方法,这易使图书馆人从较高的角度去认识它的意义、作用与其他环节的关系,摆脱就事论事的方法。当然,五定律也涵盖了维护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永远是对的、图书馆应承担社会责任等内容。五定律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若只把理论作为原理或结论、概念,这就遮蔽了理论的能力属性,曲解了理论的整体系统、精神气质以及它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所联系的“实际”往往只是演绎个别理论观念的一个范例,造成基层许多从业人员认为没有理论,照样能干图书馆工作。

理论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理论不只解释世界、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使我们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超越。这种统一包括理论与现实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距离、理论如何关注现实。首先,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和剥离(抽象和剥离的程度是衡量一种理论学术性的重要标准)。常识、经验不能称为理想或学术,是因为它与现实太近似。因此,理论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这表现为两者不同步(或落后或超前于现实)。这种距离才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互动。当然,距离过大,理想可能脱离现实。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表现为理论总是对现实的某种批判和超越。我们把正在进行的“讲座”称为“信息素质讲座”,并不是说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讲座才是“讲座”,相反,会引起我们对讲座组织、功能的思考,寻求更好、更权威的讲座。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它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一系列问题:人的目的性要求与图书馆客观规律、现实性与理想性、人对现实的反映与人对图书馆创造和发展等关系。吴慰慈、杨文祥、马恒通均是从理论的现实性层面而言的,但仅从现实性层面而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不管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其终极来源都是现实。现实中如果没有图书馆这一机构,就不会产生图书馆学。而卢儒珍、鲍振西等则是从理想性而言的。不能只讲其理想性而不讲现实性,如果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理论有何用?故判断争论的标准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老槐在博客中阐述的某些人的错误观点,明显是对理论的误解,如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只是学院教授们的责任,与基层工作者无关。实际上,只要从事图书馆职业,每一个人都有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及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责任,基层工作者也不例外。因为要从事好这一职业,首先需要认识、理解它是什么,如何从事好,而这些属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基层工作者承担这一责任不但可行,而且有一批这样的代表,如马恒通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科学哲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绩。

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不是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答案,而只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思维方式、方向、原则。那种把理论的现实性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和做法,割裂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庸俗的。在网

络环境下,阮氏五定律向我们提供了维护读者权利、整体思维、图书馆是动态发展的方法,若硬套用五定律解决今天图书馆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产生错误;不能把理论的超越性理解为理论在先。理论原本来自实际,是事实的抽象概括与总结,但若认为理论在先,理论成了先在的不容置疑的规定,然后再照着这个理论去解释实际。于是理论不再是研究的目的与结果,相反倒成了研究的起点。在尚未进人实际的研究之前,就先有了某种理论,这就会产生理论研究中的本本主义;不能把理论作为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若不符合小团体的利益,就说成理论脱离实际,“不联系实际”或“不懂国情”。

3 中国图书馆学实际内涵

3.1

中国图书馆实际

中国图书馆具体实际(简称,“实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含特定时代中国图书馆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和,是对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总概括。实际形式上包括:①中国社会的当前实际;②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实际(包括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图书馆本身的实际),也包括组织机构、个人的历史和工作的实际,每位所想的、做的都是实际;③图书馆学研究的实际,包括学科发展实际和研究实际。学科发展实际朝着中西文化交融、自然科学与相互渗透、人文与科学结合方向发展。可见,ITP具有多样性。实际内容上包括:①图书馆学研究所把握的实际不是价值中立的既成“事实”,而是寄托和凝聚了图书馆学家的价值关怀与理想的“真实”;不是对现存状态的消极肯定与默认,而是通过对现存状态的否定和批判所实现的一种新的生存境界的澄清;对实际的关注不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提供某种现成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策略与方法,而是要通过反思,为理解图书馆生存状态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境界,促进图书馆和谐发展。因此,图书馆学对实际研究应具有不崇拜他人的批判精神、实事求是的超越精神。这种批判和超越精神是实际最重要的方面。②当前实际、中国文化传统或图书馆文化传统是一个时空概念,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规定性。今天中国图书馆学是历史的发展,不应当割断历史,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建立和研究国内图书馆界著名学者的“思想库”是这一内容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中国图书馆的当前实际不仅传承和积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包蕴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与趋势;而作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当前实际与当前世界图书馆界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它既以当前世界图书馆界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又是世界图书馆界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空间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还包括理论(包括中外图书馆学理论)、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实际之所以包括未来是因为实际既具有“当下”“现存”的性质,还蕴涵着“理想”规定。图书馆学确立基于历史活动条件下反思的视域,又要破除主观意识,确立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维度。既对现存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研究肯定理解,同时包含对它们否定的理解(必然发展的理解)。这意味着它们是在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同时又是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向着未来发展的。

3.2 图书馆学研究实际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实际中的问题可概括为5个方面:①理论研究上,缺乏对一流经典深入研究,对各种学派学说、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不多,即使有也限于图书馆本学科范围内,“自己讲”,“讲自己”,没有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对实践产生怎样的作用等问题;社会发展与图书馆关系、中国图书馆学与西方图书馆学融合度等研究不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学研究水平相比我国较低,表现在简单移植国外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或结论、研究规范不够、理论体系不完整、自觉意识不够、有些方面研究不足(观念、制度、服务、服务质量评价、读者行为)甚至空白(馆员的胜任能力、读者忠诚度)。有鉴于此,范并思提出了研究观念而非概念,研究制度而非机构的呼吁。②理论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前者以关注图书馆在社会实际中的处境为价值导向;后者以关注理论要能够直接解决图书馆具体实际问题为价值导向。前者研究成果影响着后者的可操作性,而后者的经验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检验与吸收采纳;前者缺乏理解图书馆实践的基础,而后者因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足够动力去寻找实践相应的学术观点。笔者注意到基层馆员较少关心图书情报类期刊中的理论文章。这样难免产生理论与实践的隔阂,解决隔阂的关键(选择何种价值取向)是由图书馆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这种不同解读使前者把后者进行的图书馆学研究仅仅看作是“工作总结”;反之,后者看前者取得的图书馆学成果是没有用的“理论空话”。由于实际内涵极为丰富,故认识实际是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并不完全清楚,这为图书馆决策和研究带来了不利。③研究边缘化(这不是图书馆学被社会所抛弃,而是自我放逐,凸现出实际和理论自身的危机。)、功利化、利益化。④移植国外较多,而我国走出世界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西方化和唯学科化。⑤大量的重复研究,创新性、原创性研究成果较少。

4 理论联系实际内涵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本然统一的联系。从解释学上看,理论将依照图书馆本质,在实践领域而不仅仅是作为认识去回答“图书馆究竟是什么?”这种回答不是仅仅以概念做出表述,而是以实践自身为目的,在践行中得以显现,因此而体现一种基于实践层面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理论与实践分离,根源不是在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本质上的本然统一。理论要始终保持它应有的实践品格,让实践完整地表达自身,而不应是对实践的抽象反映,实践也不是理论的机械应用。根据理论原始本文,理论与实践都是参与的关系,理论总是表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参与的人与人之间实现着自身。故图书馆学理论既是理论,也是实践;理论不仅认识到什么,更是实现着什么;理论不仅得到一个概念的认识,还是一个对其不断的实现过程。理论和实践就在参与和实现中表现出本然的统一,理论正是在这种参与和实现中获得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图书馆存在论,然后才是认识论。从存在论来看,两者一致在深层次上不只是我们一种主观努力的目标,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状态。即理论是对实践的表达和反映。

理论与实践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来说,理论是一,实践是多,一种理论可以对多个实践有效。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核心价值理论指导图书馆管理中的服务实践,也可以指导图书馆发展战略;反之,相对于一个实践来说,实践是一,理论是多,一种实践必定牵涉多种理论。如采访实践要涉及读者行为理论、读者需求理论、信息资源价值、系统论等多个理论。理论和实践的一多关系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而不是单一理论主宰一切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不一一对应是我们容易出错的原因。现实中,人们往往把两者关系理解简单化,认为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在理论研究时,总是要分为几个要素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必要的),这容易把各种因素孤立起来,我们从“图书馆是什么?”不能推出“图书馆应该怎么样?”,但现实实践却不是这样的,图书馆就应该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现实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故当图书馆学实践涉及到法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时,理论思维就显得不够用了。这时,理论对实践的反映就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论不能正确指导实践,大多数原因是出在理论创建初期的思维上。这并不是否定理论的重要性,而是说需要调整我们研究者的理论思维。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基本过程是:理论一理论观念一认识一实践观念一认识一实践。理论观念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实践观念(包括理论观念、人们需要的目的、愿望等)才能直接指导实践。前者追求对象“本来如此”,后者追求对象“应该如此”。前者的目标是认识真理,后者是直接指导实践。②图书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如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石,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对于我们研究图书馆知识管理学或知识管理实践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它与读者权利、图书馆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实践却是非常间接的、不明显的,有时只是纯粹逻辑上的设定,可能永远也不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③有的理论(信息资源建设,读者权利)在近期就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能体现出来。有的理论(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发展战略)则可能要较长时间后才能在实践中应用。而有些理论(如1978年,美国情报学家兰开斯特曾预言,21世纪末是无纸的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再适用图书馆实际,理论本身发生了错误。两者这种复杂关系,可能会使人们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误认为理论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