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腔宅:未来居住的可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腔宅:未来居住的可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次大会的主题“现实世界,理想境界”使我们可以更加纯粹的诠释一种理想中的居住概念:我们的设计尝试从整个社会背景下还原出最基本的营造单位:一块与标准的传统两进四合院等大的基地来探讨未来居住的可能性,所有的研究被限定在20m×45m的范围内。而这种尝试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限性却让我们可以有机会从其他学科(例如生物学)范畴内找到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我们相信这是对建筑学学科本身一次积极的延伸和拓展。

每个自然界的物体都依循一定的规律建构自身的内外形态,借助生物学范畴的概念,我们可以把任意的物体笼统地划分为内核与表皮两个部分。当我们尝试对他们进行剖切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大多数物体内核与表皮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间隙,这种间隙其实是依靠表皮与内核共同维系形成又完全不同于前二者的第三种空间形态。我们把这种空间称为“腔体”或“空腔”,我们几乎能够在每个物体中找到符合这种形态特征的空间。

第一轮方案:旋宅――关干居住空间的讨论

我们研究传统的四合院构成模式可以将其还原为维护体系与其所围合的院子两种基本单位。我们在这个设计中尝试从埃舍尔的画中得到一种异于传统居住空间构成的新方法,即通过连续的墙体来界定内外空间,依然维持维护体系与院子基本形态的存在,却消解了原有的内外强制限定。最后沿墙体延伸方向产生的坡道则在不打断墙院体系的同时解决了垂直交通。我们认为这种新的构成模式可以使各使用空间更有效地共享院落资源,更好满足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

第二轮方案:基于剖切的两种尝试

1.空腔

先决条件同前几个方案的一样。在这个方案里我们试图在限定的空间内营造尽可能丰富的连通性。我们从自然界生物的空腔形态得到启发,将很多的院子和房子在一个空间范围内按照功能的不同组合,让使用者获得更多路径的经验。同时我们开始尝试用剖面来研究不同空间位置功能块之间的联系。

2.空间与精神的二分

方案的用地被限制在一块面积为20m×45m的传统四合院基地上。我们最初提出了“剖切”的命题(或者说是一种研究方式)来探讨在这块用地上建造居住的可能性。

传统四合院空间的组成形态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旧时家庭礼教伦理观念,符合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哲学观及生活方式。这些决定它的空间形态是内敛的,含蓄的,围合的。

当社会环境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对生活居住的认识和理解也与原来不一样了。新的住宅也必将满足人们新的需求。我们尝试还原传统四合院的构成空间为“院”和“房屋”,并以一种新的模式进行重组。希望可以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使这个住宅尽可能被新的生活方式所认同。

我们试图将一个普遍存在的住宅内部各个功能空间进行再一次的切分。 以求得出对于使用者来说更为纯粹的功能空间。例如:卧室=睡房+更衣;书房=阅读室十藏书室;前厅=起居+会客:盥洗室;卫生间+浴室,等等。这种切分可以被看作是将使用者作为本体在使用过程中行为动机的切分,最终还原到空间形态上变成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接下来我们用一个狭长的院子来逐对联系每两个被剖切开的空间,最终排列形成一个线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每个被剖开的空间都可以通过自由组合的移动门实现组合或拆解,根据不同需要改变该空间的使用方式。同时通过使用者发生行为的场所不一而在时间上消解了以往住宅中必须出现的交通空间,使整个体系中只存在“院”和“房屋”两个最基本的元素。

第三轮方案(最终):空腔宅――空腔与扭结的结合

回到建筑学所擅长的研究对象集合里,空间被赋予超过围合它的实体的意义。再次研究空腔,它的构成是一种“自然形成”有别于传统空间“围合建构”的构成方式。从形成的出发点上是不同的。另外在整个体系组成结构上所承担的角色,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空腔”可以摆脱传统空间内不能避免的与重力抗衡的支撑体系。甚至可以对完善加强结构体系起到重要作用。而在传统建造中诸如采光通风,给排水,供热供暖等明显滞后于传统空间表达的设备电气部分。“空腔”可以在设计之初就给予主动的支持。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空腔”概念的提出更多地影响了建造方式,即营造空间的方式,而不仅仅限于空间本身。

这些空腔充满弹性,富于变化,就像腔肠类的动物一样有着会动的器官。它使得建筑由植物属性(可扩充和生长)向动物属性(根据需要而变形)过渡,这也是应当视为建筑的进化。这种可变的内腔是对未来生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做出的回应。它的空间是无限连续的, 自由得以充分释放,所有的阻隔和束缚都不存在,甚至没有以往确定的墙面、地面、也没有了家俱,只有优美的曲线,这些曲线由内壁隆起或拉伸形成,以满足生活的所有需要,当需求改变时,它们能够再次变形或还原回原来的形态。

建筑回归艺术和人性,功能将从建筑分离。人们被柔软的内腔所包围,被坚硬的外壳所保护。建筑好像重新回到了原点:洞穴,但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可以无限变化的空腔,它带给人们自由和安全。诗意和纯净。随着新的材料和技术的出现,理想会变得如此简单。

作者:赖军,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 董事总经理 李昂 徐昀超。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