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蒙东乌旗准海纳斯钼矿矿床成因浅析及找矿远景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蒙东乌旗准海纳斯钼矿矿床成因浅析及找矿远景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淮海纳斯地区位于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 、锌 、钨、金成矿带中的次一级成矿带,朝不楞-查干敖包铁 、锌 、铅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文章通过分析该区成矿地质特征,对该区钼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矿区的找矿前景做出评价。

[关键字]淮海纳斯 钼矿床

[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54-1

0 前言

准海纳斯钼矿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境内,处于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 、锌 、钨、金成矿带中的次一级成矿带,朝不楞—查干敖包铁 、锌 、铅成矿带上,区域成矿条件较为优越。近年来,地勘单位在本区投入大量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1 区域地质

1.1 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早古生界奥陶系下统铜山组(O1t)、奥陶系中统多宝山组(O2d),志留系上统卧都河组一岩段(S3w1)、志留系上统卧都河组二岩段(S3w2);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白音高老组(J3b);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山间、沟谷地区。

1.2 构造

区域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规模大小不等,主要集中在准海尔罕附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两组。以北东方向的断裂构造最为发育。褶皱构造主要为华力西运动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古生代地层中,呈北东向展布。本区域内形成了额仁高比复式向斜和查干敖包复式背斜构造。

1.3 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出露广泛,主要分布于区域的西北部及东南部,岩浆岩受大地构造控制明显,总体呈北东-西南向展布。本区岩脉发育,主要有石英脉、石英斑岩脉、细晶岩脉、花岗细晶岩脉、流纹脉岩,石英脉走向多为北西向,部分石英脉中见白钨矿化、褐铁矿化现象,少量石英脉走向为北东向。北东向石英脉发育较早,被北西向石英脉切割。花岗细晶岩脉较少,走向呈北东向。

2 矿体地质特征

钼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与上部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流纹质凝灰角砾岩、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安山岩接触带附近,大部分矿体分布于外接触带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地层中,其次分布于内接触带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体一侧,少部分分布于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内,钼矿体在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地层中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在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体内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分布。钼矿体产状基本与似斑状钾长花岗与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地层接触面产状一致。

根据光、薄片鉴定结果及物相分析结果,确定钼矿石为硫化矿石。矿石金属矿物以辉钼矿、黄铁矿为主,少量闪锌矿、黄铜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斜长石、石英、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及碳酸盐矿物组成,其中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及部分斜长石、石英为次生矿物。

宏观观察矿石为斑状结构、基质呈微晶-隐晶结构,镜下鉴定为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变余微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辉钼矿呈半自形细粒状、鳞片状结构,沿裂隙面分布,少数呈星点状分布。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等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分布。辉钼矿以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少量网脉状、星散状、斑杂状构造。矿石呈块状构造。

矿石类型按主要金属矿物组合划分矿石类型为辉钼矿-黄铁矿型;按容矿岩石划分矿石类型为黄铁硅化岩型、黄铁矿碳酸岩化型;按矿石的构造划分矿石类型为细脉浸染状矿石、浸染状矿石。

3 找矿标志

目前本区的主要找矿标志有:

(1)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一套火山碎屑岩地层中的云英岩化带、硅化带。

(2)隐伏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及上伏地层中构造交汇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3)物化探综合异常区。

4 矿床成因

工作区内褶皱和断层构造比较发育,且规模大小不等,不同序次的断裂纵横交错,分布广泛。为成矿热液的运移、聚集及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北东向区域大断裂横贯整个矿区,断裂带两侧大小裂隙发育。这些条件的存在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裂隙亦较为发育,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裂隙纵横交错,有利于形成矿化及蚀变,特别是发育在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一套火山碎屑岩地层与隐伏的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体接触带中的网脉状、网状微裂隙的大量出现,直接控制着本矿区矿化及蚀变的程度。多期侵入体及矿化热液的发育,为该钼(铜)矿形成的又一主要原因,成矿元素的来源与似斑状钾长花岗岩有关,为辉钼矿的直接载体,通过钻探情况分析,品位的高低与石英脉及碳酸盐脉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局部亦可见浸染状辉钼矿出现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钼矿体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分布。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规模的裂隙互相交错,多次叠加,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开辟了通道,为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空间。后经成矿作用的多次改造,成矿元素逐渐浓集,进一步叠加,在岩性、构造有利于成矿的部位形成了工业矿体。

综上所述,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细脉浸染型)钼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隐伏的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体与其顶部围岩的接触带及围岩中的裂隙构造。

5 远景评价

本区成矿受北东向区域大断裂影响,断裂两侧大小裂隙发育,为本区含矿热液的运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容矿空间。钼成矿与本区华力西期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体密切相关,通过矿床成因和矿体特征分析,认为本区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裂隙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开辟了通道,矿体厚度变化受裂隙大小及其发育程序控制,在裂隙组合复杂,并且小裂隙相对集中的地段,矿体厚度大,反之厚度较小。同时矿化程度与接触带的裂发育程度关系密切。距离似斑状钾状花岗岩体与地层接触带越近,裂隙发育,矿化越好,矿石品位越高。

6 结论

本区虽投入了大量的找矿工作,但对矿床的规模以及远景控制评价不足,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本区属典型斑岩型钼矿床,含矿岩体规模较大,含矿部位众多,找矿标志明显,深部探矿工程较少,有发现大型钼矿床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柄才.1986.阳储岭斑岩钨钼矿中的白钨矿研究[J],地质与勘探,22(4);35-40.

[2]陈武,季寿元.1985.矿物学导论[M],地质出版社,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