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白蛾的防治与监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白蛾的防治与监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美国白蛾的发生及危害,我省发生的现状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防治监控措施;组织机构运行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Q969.43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07

随着国土绿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及地区间的往来逐步增多,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速度越来越明显。一些外来的林业有害生物一旦定殖,如无天敌控制,便会快速繁衍增多,并进行扩散,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的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损失触目惊心。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监控很有必要,特别是美国白蛾虫害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的发现,给吉林省森林病除害防治事业提出了警示。目前防范外来有害生物传播和入侵,防止灾害发生和蔓延,迫在眉睫。

1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点:

1.1 幼虫期

美国白蛾属于全变态昆虫,生活史依次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期。卵,球形,0.4~0.5mm,初淡黄或灰褐色,卵块行列整齐,披鳞毛。

1.2 幼虫

吉林省出现的美国白蛾分红头、黑头两型,我省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体长28~35mm,黄绿至灰黑色,背部色深、体侧和腹面色淡,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黄色,毛瘤生黑、白2色刚毛。趾钩单序中列,中部较长。

1.3 蛹期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臀棘8~17根,排成扇形,茧薄,灰色杂毛。

1.4 成虫期

雌性翅展34~42.4mm,雄性25.8~36.4mm,雄性触角双节齿状,雌性锯齿状。复眼黑色,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红色胫节、负节内侧白外侧黑,中足腿节白或黄色,后足胫节具一对短距。胫节、负节有黑班,翅白色,但雄性蛾前翅有黑班点,外生殖器钩状下弯,端有许多小刺。

1.5 生活史及习性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美国白蛾在辽宁地域1a2代,在辽南有不完全的3代,蛹在7~8cm的浅土层内或枯枝落叶层越冬,翊年4~5月越冬蛹羽化,4月中旬到5月底期间为卵期:4月下旬至7月为幼虫期,6~7月间为蛹期。第2代成虫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开始下树化蛹,多数以化蛹越冬,少数羽化。第3代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9月初出现幼虫,并造成一定危害。幼虫期6龄:35d,7龄42d,预蛹期2~3d,蛹期9~20d,越冬蛹8~9个月,成虫寿命较短,一般4~8d,产卵360~1200粒。成虫白天静伏,一般远飞约1km,也可借助风力扩散至20~22km,趋光性差,灯下诱捕的多为雄性,凌晨时交尾,3d雌性产一卵块,卵多在阴湿天气和夜间时孵化,初孵幼虫在叶面背上吐丝缀叶1~3片成网幕,在其中食叶肉使叶脉成透明状,2龄后因网内食物不足,可分散为若干小群结新的网,随虫龄增长幕网不断扩大,随虫期的增大食量增加,危害树木越发严重起来,树上无叶后随即转移侵食其它植物。

美国白蛾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的飞翔和老熟肉虫爬行,成虫一次飞行距离约100m,也可随商品的运输和转运远距离传播。

美国白蛾在幼虫期危害严重,主要寄主为糖槭,白腊,杨树,柳树、榆树、栎树、白桦等阔叶树,也可侵害附近的农作物,寄主广泛,食性频杂。

1.6 适生范围

美国白蛾卵期的孵化率在90%以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和80~85日度,越冬虫蛹成活率低,最高成活率在30%左右,完成一代成虫期约800日度。

2 危害及分布情况

2.1 白蛾分布情况

美国白蛾源产地是北美洲,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1979年传入我国,目前北京、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

吉林省紧邻美国白蛾的传入地辽宁省丹东、本溪、沈阳、开原一线,与吉林省距离接壤。且植被气候相近,使白蛾疫情向吉林省扩散的可能性很大。

2012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和四平市所辖的6个区县,共诱扑到美国白蛾成虫近300只,数量较往年增加,虽然数量不多,但说明该物种已进入吉林省辖区,发现地主要为:四平各区,梨树县,长春市各区,目前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危害,需及时做好防控措施。

2.2 危害情况

美国白蛾主要以阔叶树为危害对像,吉林省阔叶树分布面积很广,美国白蛾一旦大面积发生,危害将十分严重,不仅对林业造成较大的损失,对相关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树种单一,多为杨树,抗病虫害能力差,若美国白蛾与杨树天牛等其它有害生物叠加发生,整个西部防风林体系,将面临毁灭性灾害。

吉林省发生有害生物危害林业面积,年均40~45hm2,多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因病虫害发生,危害造成的木材减产,材质降级,林分损毁等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这里还没有考虑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间接的损失,所以美国白蛾的出现是对林业和农业的挑战。

3 防治方法及措施

3.1 卵期及幼虫期防治

大面积用病虫尸稀释液,防治效果为87.8%~99.3%,混少量敌百虫有增加效果的作用,2~3龄幼虫易感染。据西北农业大学试验,在4龄以前幼虫期,用苏云金杆菌乳剂500倍液,防治8d校正死亡率可达89%。

在幼虫期和卵期喷洒灭幼脲一号,25%可湿性粉剂或25%胶悬剂1000~2000倍液,或灭幼脲3号50%胶悬液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用进口卡死克5%乳油2000倍液,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幼虫4龄前可喷施10%杀灭菊酯1500倍液,4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或使用植物剂1.2%烟参碱1000倍液,对4龄前幼虫常用的仿生制剂主要有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灭幼脲Ⅲ胶悬剂1500倍液,24%米满胶悬剂8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由于4龄之前美国白蛾为群居,且在网幕内危害树木,喷药时必须把网打破,重点是树木向阳部和树枝顶端,这些部位都是美国白蛾集聚的地方,一定要仔细均匀的喷洒。

1~4龄幼虫在树上危害时,将局部枝条和叶片吐丝卷起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此时可人工剪去枝条及网幕。装进编织带中集中烧毁。

5龄后美国白蛾脱离分散生活:6~7龄食量占幼虫期的56%以上,对5龄后幼虫可用25%灭幼脲三号胶悬剂1500~2000倍液,加1500倍液菊酯类农药混合喷施。防治效果可达96%,在老熟幼虫下树前刮去树干老皮,形成10~15cm的宽环,然后将菊酯类药剂,废机油和柴油按1:5:5的比例混匀,将药液刷在刮好的环面上毒杀下树时的幼虫,要注意将老皮刮净。毒环封闭,也可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处,用麦秸或稻草围住树干,宽度不小于5cm,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在蛹期取下草集中销毁。

3.2 蛹期防治

可采用释放天敌昆虫白蛾周氏齿小峰,控制美国白蛾的蛹期,白蛾周氏齿小峰幼虫寄生在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因此,在幼虫期和蛹化期各放1次周氏齿小峰,寄生率可达到88.02%,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有效措施。

3.3 成虫期

美国白蛾趋光性较差,可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达到防治效果。

3.4 天敌繁育

白蛾周氏齿小峰是一种优势寄生峰,寄生率高,繁殖力强。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有特殊的控制能力,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虫蛹体内,在蛹体内寄生发育,吸收其体内的营养,素有森林小卫士之称。周氏齿小峰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LYT1704- 2007已于2007年6月4日。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天敌繁育工作最好依托现有林业天敌繁育工作条件展开。

4 监控措施

4.1 按照全省布局,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划分重点防控区

对重点美国白蛾发现区域,如长春市区,梨树,四平市等白蛾疫区的监控,配备特效型药剂,防控器械,以及交通工具,提前储备针对虫害发生时期的物资准备,提高全省的森林防预监控和检疫能力,完善信息传输系统,要做到对突发性的及时发现和传输,防止白蛾疫情的蔓延和暴发。

4.2 充分利用交通要道设置的木材检查站,检疫仪器和检疫工具

检查来往运输苗木,木材和木材制品,防控美国白蛾的传播和人为的迁徙,对发现白蛾出现区域的林场,木材厂和村屯要及时监控,定期巡查,预防监测区一般在30km2。

4.3 在有白蛾发现的地域,制作各种宣传工具,画册,宣传板及音像资料

宣传白蛾对林业的危害,教育人们提高防预意识,自觉的加入到监测和防治活动中来。

4.4 设置监测专业人员

对涉及的长春、四平、通化、延吉、白山地区,建议建立监测站配备专业人员,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监测和普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防治美国白蛾的蔓延提供可靠依据。

4.5 存在的问题

美国白蛾的出现为吉林省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目前各级森防部门,对此类白蛾的出现信息掌握很少,缺少专门防治、检疫和监控能力没有准备相关的检疫设备、药物和工具,在吉林省内还没有美国白蛾的自然天敌的出现,自然控制很差,并且森防部门对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缺少了解,是美国白蛾蔓延的情况随时会出现。

参考文献

[1]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检疫和防治的工作报告[R].

[2]吉林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警示通告2008第3号[S].

[3]森林病虫害有关资料[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