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具应用之漫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具应用之漫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数学学具在学生学习数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理解数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具的增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必要性;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具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学具的使用具有广泛性。

【关键词】必要性 质疑能力 趣味性 操作能力 协作能力 广泛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9-02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学具,去画、剪、拼、摆、折等活动,让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就能促进大脑进行积极的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学生操作学具,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具的增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各种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而学具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学习工具;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抽象性,,因此在教学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智慧自动作发端,操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有效的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从现代教学目标看,现代教学目标要求要由“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所谓“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指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看重的是教学的结果,而“教学生会学”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看重教学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教学生会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学具的出现就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

二、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现在用的学具大都是用硬纸板制作而成的,有利于学生剪、拼、贴等各项操作。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通过学具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三、学具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小学生对玩“游戏”的兴趣十分浓厚,喜欢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设计恰如其分的游戏,就能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有些学具操作活动,需要全体组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大小不等的圆片和准备好的线,然后指导学生用线沿着圆片的边绕上一周,再测量长度,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用线围绕圆片一周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圆片太薄不容易围,这时教师发现有的小组的组长开始对组内的成员进行分工,有两个合作负责围,有两个负责测量,有一个负责记录。最后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又提问最先出结果的那个小组,介绍一下你们的“先进经验”吧。组长发言道,我们组几个人合作来测量围绕圆一周的长度比别的组个人量要容易的多,我们在这儿节省了时间,所以我们最先出了结果,因为“团结起来力量大”。在此类的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感受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六、学具的使用具有广泛性。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的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学具起到了使知识直观物化的作用,在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例如,在教学“9÷4”这道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9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9个圆片分成4份,学生怎么也分不开。教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1个。”教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1个叫余数。”这样就建立起了“余数”的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教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使学具操作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土壤。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经历了由动作思维向表象思维再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他们的情绪高涨、精力集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