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原州区旱灾及抗旱减灾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原州区旱灾及抗旱减灾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干旱历来是原州区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以农业、水利、生物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科技抗旱、防旱体系,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关键词:干旱灾害;降雨量少;蓄水工程;节水灌溉

干旱历来是原州区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是威胁当地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严重制约着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71年至1990年,全区共发生有资料记载的大的干旱灾害70多次,其大干旱灾害43次。建国后的50多年间共有27年发生过中等以上的旱灾,都给当地农业生产、人畜饮水造成了惨重损失和极大困难。

1 原州区干旱灾害

1.1 干旱的季节性分布

原州区干旱一般呈季节性分布,根据历年所发生干旱的时间和特征来看,以春旱最为频繁,旱情严重年份以春夏连旱为多,秋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1.2 不同等级干旱区域分布

根据全区地形地貌区域特征和分布概况以及降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降雨量由南部开城镇540 mm向北部七营一带递减至350 mm。按区域划分:由南向北,开城镇以南为半干旱半阴湿地区,开城到三营片区为半干旱片区,三营以北至七营为干旱片区。年降雨量分布为:半干旱半阴湿片区540~480 mm,半干旱片区480~410 mm,干旱片区410~350 mm。从时间分布来看,南部半干旱半阴湿区主要是春夏旱、秋天多雨,半干旱区以春旱为主,夏、秋旱时有发生,干旱片区以春夏旱为主,秋旱时有发生。

1.3 干旱年发生频率

干旱年发生频率为64 %,即平均三年一遇,符合当地群众所说的“三年两头旱”的规律;大旱年份为36 %,即平均五年一遇。

1.4 春夏干旱

春夏干旱(4-7月)最为频繁,且以春夏连旱较多,危害也大,春夏连旱年份平均为三年一遇,夏秋连旱或春夏秋三季连旱情况较少,平均四年一遇。

1.5 秋旱

秋旱发生较少,平均三年一遇,但秋旱严重影响翌年收成,危害性较大。近30 a来最严重的秋旱发生在1972年和1980年,又接连第二年的春季大旱,造成农业严重歉收。

2 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年降雨量少

境内年平均降雨429.70 mm,且分布不均,7-9月份降雨占全年的61 %,作物生长期的4-6月份降雨仅占全年的25 %,且经常出现秋、冬、春连季干旱。

2.2 蒸发量大

年平均蒸发量1 100 mm,在作物生长及成熟期的3-9月份,蒸发量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79.50 %。

2.3 风沙天气频繁出现

大风扬沙天气年平均日数21.90 d,最多47 d,沙尘暴天气年平均9次,且多数集中发生在3-5月,加剧了旱灾的形成。

2.4 抗旱水源少,蓄水库容相对不足

全区水资源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全年水库、塘坝、水窖蓄水不足1 500万m3;在降雨的7-9月份又恰逢主汛期,由于大多数水库带病运行,设计标准低,必须空库迎汛,导致蓄水长期不足,容易发生干旱。

2.5 抗旱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资金不足

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淤积严重,供水能力低,一些机井,截、引、提水源工程机电设施运行年久,由于缺少维护资金,设备老化失修,完好率和利用率仅为40 %,加之灌溉费用不能及时收取,抗旱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 抗旱减灾措施评价

3.1 建立抗旱责任制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制和部门负责制。各级政府常设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办公室,按照正常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基础工作和信息建设,提高旱情监测和工作水平。

3.2 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扩大坡改梯、旱改水耕地面积,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旱地农业耕作新体系,同时采用季节性深松、翻耕、倒茬、打碾、压墒相结合和耕耨相结合的耕作措施,以蓄积土壤耕作层的水、肥、气、热,起到保墒抗旱,保土、保肥的作用。

3.3 调整作物布局

改善大面积单一种植的结构,引进、推广、选育高产抗旱作物新品种,采用抢墒种植和铺膜、点播与坐水种相结合的措施,以提高耕作层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强作物内在的抗旱能力。建立旱地作物栽培新体系、由单作重茬向科学轮作过渡的用地新体系、耐旱作物品种培养新体系,并采取科学的营养液浸种和药物拌种等抗旱措施。

3.4 加大蓄水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引调外水

充分利用每年冬春农闲季节,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疏浚河沟、深挖池塘,增加蓄水工程。对有补给水源的河道,要加强监测,在不影响防汛安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蓄水,尽可能提高蓄水位,尽量多蓄水,以弥补水资源的不足。

3.5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维修改造

改造及维修现有的灌溉设施,开展小畦灌溉,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同时,积极采用防渗渠、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机井、扬水站等水利设施,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完善用水管理机制,推进节水灌溉体系建设步伐。

3.6 加紧小流域综合治理及退耕还林(草)工作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建立营造湿地、绿地等生物抗旱措施体系。

3.7 利用现有水源

利用河、沟、谷径流及塘、坝、库、渠、机井等现有水源,建立机井、移动机泵和固定扬水站等相结合,及时提水抢灌的应急抗旱新体系。

3.8 充分发挥抗旱服务组织的骨干作用

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扩充现有服务网络,增加服务项目,调动抗旱服务组织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提供抗旱服务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建设以农业、水利、生物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科技抗旱、防旱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广泛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示范推广,已在本地干部群众中树立了长期防旱抗旱思想,使公众的防旱意识普遍加强,对农作物种植的抗旱、防旱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具有积极的抗旱减灾参与行为和认识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