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第一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毕业后放弃高薪行业,投身教育事业,一干就是20多年;他在专业方面多有建树,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他与团队关于高职网络安全管理教学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还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咨询。作为学校管理者,他身兼多职,但最让他珍视的还是教师身份。

他就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姚奇富。

当老师让我“满足”

姚奇富是土生土长的余姚人,198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时,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很少,市场需求很大。作为杭大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姚奇富与他的同学毕业时很受欢迎,几家大银行争着到学校高薪聘请他们。

“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工作包分配,工作是通过填报志愿确定的。你喜欢到哪个领域工作,就填报哪个志愿。当时我们班50多人,只有两个人选择做老师。那时企业工资高,学校工资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这两个人当中就有姚奇富。他放弃了去企业挣大钱的机会,成为宁波商业学校一名计算机老师。谈及当年这看似“有点傻”的选择,他如是说:“选择做老师与我高中班主任有关,为了让我们多一点时间学习,他总是提前帮我们把早饭买好,学生们自己要吃就去拿,拿了以后就把钱放在桌子上。尽管很辛苦,但我们感觉他很开心,尤其是看到学生能够考上大学,能够成才的时候。”

从教20多年,姚奇富认为作为教师,收获更多的是精神满足。“教师首先要有爱心,要先付出再获得,但获得的不一定是物质财富,这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特征。教书能够让我精神上得到满足。”

在从教生涯中,姚奇富也遇到过一些诱惑。1992年,他通过了国家高级程序员考试,当时整个中国只有4000多名高级程序员。有家广告企业费劲心力找到姚奇富,以丰厚薪水邀请他加盟,还动员他的家人劝说他。“那家公司整套广告体系都是从台湾引进的,当时在行业内非常先进,发展前景特别好,开出的待遇远比学校优越。”姚奇富回忆到,“说实话,当时我才工作4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各方面的生活压力也很大,看到公司开出的高额年薪,我也心动过。”然而,姚奇富没有走出那一步。他说,相比之下,自己更喜欢当教师的感觉。

一路走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是姚奇富人生旅程中不变的选择。2011年,因对地方发展有特别贡献,姚奇富被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荣誉,并获得了10万元奖励。他拿出一半奖金捐给学校作为贫困生资助基金,对此,他说:“捐款是应该的,我衣食无忧,帮助更多学生能让我精神上获得更多满足。”

尽管已从学校毕业多年,年近五十的姚奇富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去拜访老师。在他看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然,每年春节、教师节,也会有很多学生来看我。我喜欢与学生交流,喜欢看到学生成长――还是那句话,教师也许在物质上不富裕,但我们精神上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言传身教,宽严相济

姚奇富对学生很关心,但要求也极严格。正人先正己,对自己,从教20多年,不管是从事学生管理或是教务管理,还是担任学院领导,他一直在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日常教学中,上课时间未到,他总是早早就等在教室门口;开会时,他一向很守时,不会因为是领导就姗姗来迟……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规范是纳入到教学考核中的。“学生有事不能来上课必须请假,有特殊情况迟到早退的,也必须提前申请,这是基本原则;同时,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也是我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他的计算机课程上,每个学生下课后都必须把桌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把东西摆放回原来的样子。该学生做的事,就要让学生做;该学生冲在前面的事,就要让学生冲在前面。但姚奇富不是一味地严格,他有时对学生也很“宽”: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他的课堂氛围也很轻松,上课时学生的发言非常自由,非常活跃。

除专业课教学外,姚奇富还努力尝试新的课程模式。在他的倡导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出了新生研讨课。尽管国内的浙大、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都开设过相关课程,但高职院校却鲜有尝试。他的这一举措算得上勇于创新的尝试。

“从高中到大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转变。大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与高中很不一样,高校需要在学生入学之初给予他们相应的教育。原来的新生教育课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校内规章制度,这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需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新生研讨课就这样在浙江工商职院诞生了。

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姚奇富与浙江工商职院进行了探索,在借鉴浙大等高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特点,规定新生研讨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副教授或博士,并且还要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安排上,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1/4;在教学组织上,更侧重于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辩论等形式来表达。同时,新生研讨课授课地点不再拘泥于教室,老师们会带领学生下企业,让企业老板、高管亲身传授经验,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大释放,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新生研讨课获成功后,姚奇富还尝试开设关于婚恋方面的课程。“中国学校对性知识与婚恋方面的教育很少,但这方面教育却很有必要。我们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恋爱与婚姻,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这对学生今后发展至关重要。”婚恋方面课程对老师要求很高,但姚奇富并没有放弃,他坚信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和谐发展,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办学以教学为中心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姚奇富在做院长之前先后担任过教务科副科长、教务科科长、教务处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作为当时分管教学的管理者,姚奇富深知:学校办学以教学为中心,必须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创新的眼光,为地方培养优质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主要途径。

姚奇富一直在思考和谋划从整体上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他发现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匹配、人才培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两个方面。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准确把握,在姚奇富和学校相关领导的推动下,浙江工商职院的专业结构从“以商为主”向“工商并重”转型。

2005年以来,浙江工商职院新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制造类、建筑类专业,逐步做精做优了营销商务、理财会计等商科类专业,做大做强了机械模具、电子信息等制造类专业,逐步形成了“工商并重”的专业格局,较好地对接了浙江省(宁波市)的经济与产业结构,为学校毕业生良好就业奠定了基础。

在解决了专业结构问题之后,姚奇富又将工作的焦点聚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联系。他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思想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学校人才培养“四个结合”的基本框架,即:培养目标上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培养途径实现上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功能,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内外、学期内外和校内外学习与实践活动;要继续推进体现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改革;要大范围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姚奇富认为,想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要让学生在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中“做中学”,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协同培养。

浙江工商职院各专业基于“四个结合”的要求,从专业实际出发,探索和实践了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商科类专业实施的“三维联动:现代商务人才‘软’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3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表明,该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指标综合得分位列浙江全省43所高职高专院校第一。

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浙江工商职院专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与姚奇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浙江工商职院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管理以学生为本

姚奇富不仅从事教学管理十多年,也从事学生管理十多年。丰富的阅历让他拥有透彻的教育理念:“各个学校部门设置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教育管理都要以学生为本。学校的主体与基础都是学生,一所学校是因为有学生才存在的。”

在这种理念下,浙江工商职院一直以来都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幸福感为目标开展工作。在常规教育上,学院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引导,以导师制、学长制为平台,选拔党员教师和优秀学生担任新生导师和新生学长,对新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有效发挥师长和朋辈的引领作用;在宿舍管理上,学院积极倡导和实践在教师带领下的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在资助服务上,学院不断完善“奖、勤、贷、助、减”资助服务体系,在落实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发展性资助工作,鼓励学生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学院每年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并不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浙江工商职院还创立了7790学生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开通服务热线,每天14个小时为学生提供帮困助学、勤工俭学、医疗保险、志愿服务、学生事务咨询等服务。7790日均接待学生来访、来电量达200余人次,网站日均点击量百余人,有效地服务了学生。

不管处在什么岗位,姚奇富都反复强调以学生为本。“管理、科研和教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姚奇富内心把管理工作当做学问来看待,出身计算机专业的他阅读了大量管理方面的书籍。姚奇富的很多专著都是以学校和教学为中心,他所做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也围绕学生发展开展。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推行分类培养与分层管理。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鼓励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浙江工商职院一直在尝试学分顶替,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身潜能。

“一些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如果理论考试不及格,为什么不能用额外的体现能力的东西来顶替呢?”在学分顶替的指导下,浙江工商职院学生可以把课外所学内容作为加分项目。学生在修完基本课程后,如果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用证书来顶替其它学分。为了规范化管理,姚奇富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学分认定委员会。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能力强、发展快”的高技能人才。浙江工商职院学生的专利班在全国鼎鼎有名:该班创办时间仅半年,就已有36名学生成功申请了55个国家专利,最多的一名学生有9项专利在手。陈侠彪同学的“婴儿摇篮器”以9万元价格转让给企业,产品累计销售超百万元。2009年以来,浙江工商职院学生共申报专利300多项,50多项产业化。

职教要主动服务社会

在姚奇富看来,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重应随着学校发展不断提高。

作为宁波市生产业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他和学院其他几位领导一起商量研究,在校内成立了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和宁波市自动化学会,为行业发展、产学结合搭建了有效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浙江工商职院率先提出并实践高职“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实现了总部经济与高职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他基于对该模式的研究完成的专著《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在高职领域产生重大反响。

在姚奇富和学校全体老师的共同推动下,浙江工商职院构建了由学校本部、宁海、余慈产学研基地等构成的“总部―基地”办学格局。基于总部经济发展的高职“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在宁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学校于2004年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建宁海产学研基地,通过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办学,创新和实践了政企校三方联动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打造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融合,并可形成一定生产力的特色教育平台,为服务宁海、宁波及环杭州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典型。

我国高等教育界泰斗、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于2011年9月到基地考察后,认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运作机制、特色服务平台,“在全国层面均已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9月4日,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副市长张明华等领导一行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希望学校能继承和发扬宁波商帮精神,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与层次,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指导下,浙江工商职院近三年来以宁海产学研基地为平台,面向宁海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了成人学历教育、在岗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为模具行业、企业提供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社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5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8000人次,支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宁海县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姚奇富负责的《宁波市机电塑料模具特色文献资源库》围绕机电模具、塑料模具的生产和技术领域,建设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分资料库,为有关企业和特色专业市场等提供一个产品、技术服务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媒介,同时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的平台,拓展和延伸企业对外的交流渠道。目前资料库一期已完成,包含17万条以上数字文献,在国内行业资源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应用前景广阔。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梦,姚奇富的教育梦是让每个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每个学生能够幸福生活。“我做的都是喜欢的事情,我很快乐;看到学生能够成长,我很欣慰;看到学校发展越来越好,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