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音乐表现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影片的艺术表现是通过语言、画面和音乐的相互配合来完成的,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影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影片是靠音乐来推动的,影片总能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但是,音乐给人的冲击力更强,更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提高画面感染力。本文试分析张艺谋的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音乐,对其中蕴涵的表现艺术进行阐释。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音乐;琵琶;人性;残酷
一、影片配乐的创作团队
影片《金陵十三钗》中,无论是教堂中女学生合唱的教堂颂歌,还是十三钗集体合唱的《秦淮景》,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之深深地沉浸在影片营造的氛围和感情中难以自拔,伴随着画面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影片效果更加震撼,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更加明确。在影片观看过程中,形式多样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音乐和画面的巧妙搭配,使电影内容表达得更加流畅,感情流露得更加真挚,视觉效果更加震撼,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享受更加刺激,影片效果远远超过了观众的期待。影片邀请到了好莱坞顶尖的特效制作团队,而其他的原声音乐都出自于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及其创作团队之手,这是继《山楂树之恋》后,陈其钢又一次创作电影音乐,并且都是和张艺谋合作,可见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陈其钢是法国籍的著名作曲家,任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他身上流露出一股古典气质,他坚持用自己的音乐来诠释感情,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备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并且成为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2008年,陈其钢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设计师,创作的歌曲《我和你》为国内外听众所熟知。他虽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却经常和国内演艺界合作,单是和导演张艺谋,就合作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山楂树之恋》,此次是二人的第三次合作,可见二人的信任程度非同一般。但是,这次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前两次,音乐的表现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战争年代讲述的故事中,决定了电影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过多方考察和素材搜集,陈其钢决定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风格为素材,将电影的原声音乐定位于特定环境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表现形式上,既有中国的传统民歌小调,又有欧洲16世纪的合唱以及西方乐器小提琴和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和二胡的巧妙融合。特色鲜明的西方合唱来自瑞典的阿尔麦纳合唱团,小提琴则出自美国小提琴家约夏·贝尔之手,电影配乐中的女高音由国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演唱,最引人关注的歌曲《秦淮景》则是陈启刚根据江苏民歌《无锡景》改编,由影片中的“十三钗”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的,展现了秦淮艺妓的风情和影片的主题特色。
二、音画的完美融合
如果要评价一部影片的音乐,我们首先而且必须要关注的是其是否和影片的画面对应,音乐能否对人物、事件和画面起到烘托和陪衬的效果,如果观众会因为一个情节或一个人物而记住某一段旋律,或者因为一段旋律而想起某一情境或人物,那么,这部影片的配乐就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电影中的运用显得比人声和影像更复杂,由于电影画面的制约,电影中的音乐不能像独立的音乐作品那样,不能只考虑音乐作品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会造成音画分离,但是如果一味附和画面,又会造成音乐和画面的重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电影发展初期,音乐作为电影中的背景音乐,还保留着作品自己独立的特征。随着电影的发展,音乐逐渐与电影中的剧情靠拢,开始注重表现画面内容。而现代电影中,音乐已经被作为电影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了。在影片《金陵十三钗》的配乐中,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如日军对女学生实施暴力一节,音乐和画面表现完美融合,恰当地表现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同时也将观众心中的怒火激发出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实现了音乐和画面相互促进的效果。该段的音乐表现形式有交响乐、女声合唱和小提琴演奏,交响乐作为背景,低缓舒张;女声合唱纯洁天真,尽显凄凉;小提琴演奏旋律明了,悲愤的情绪更加突出。这些音乐使日军的暴行和学生的惨叫形成恰当的对应和烘托,女学生的惨叫在音乐陪衬下愈加凄惨,日军暴行在音乐陪衬下愈加可恶,紧张和激烈的情绪在音乐的塑造下更加明显,日军的卑劣行径令人发指。其实,单从情节表现来看,日军的暴行和淫笑以及女学生的惨叫已经足以激发观众的感情反应,但是从听觉体验角度来看,似乎还缺乏一些能让观众情绪发泄的东西,于是,这些音乐的出现就恰如其分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音乐的舒缓和画面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两者之间的反差引起观众心理上的抗衡,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而且,在紧张的情绪中,观众可以对舒缓、平静的音乐体会得更加明显,神圣的音乐所代表的意义和日军暴行相比也会更加突出,观众的情绪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才得以激发和调动的。
三、贯穿影片始终的中国元素——琵琶弹奏
在整部影片中,琵琶弹奏都始终萦绕在观众耳边,尤其是影片末尾处“十三钗”在玉墨的琵琶弹奏下以江苏民歌小调演唱的《秦淮景》。歌曲《秦淮景》是根据江苏民歌《无锡景》改编而来,《无锡景》早年就在歌女和中广为流传,如今,在电影中,音乐创作团队结合电影创作背景和秦淮女的实际情况,将其改编成适合影片的歌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十三钗”在代替女学生参加庆功会前的一曲琵琶弹唱,明确了歌曲《秦淮景》和秦淮女之间的对应关系,音乐作为一个文化背景再次出现,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明显,同时也是影片中秦淮女身份的标志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歌曲《秦淮景》的演唱,和影片的故事情节及人物良好搭配,实现了文化上的归属感,但是此时歌曲的演唱并不仅仅是为了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对秦淮女悲惨的人生命运进行表达,音乐将秦淮女的悲惨命运进一步推进,她们的行为在音乐的陪衬下显得更加悲壮,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但此刻我们不得不对秦淮女知亡国恨的行为肃然起敬。此处选择琵琶作为乐器是非常符合人物和情景特点的,如果换为交响乐,虽然也可以对画面进行补充,但是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和凸显影片主题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情景效果的烘托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人认为,她们的行为虽然英勇,但是不能因此就令她们的形象有所改变,但是此时笔者想说的是,当《秦淮景》的旋律响起时,观众的心就已经被它感动了,此时,透过音乐,我们看到了“十三钗”和日军坚决抵抗的毅力和信心,这种信心通过音乐和她们娇柔的身姿表现出来。因此,在影片中创作符合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特点的配乐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烘托影片主题可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