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曹操的历史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曹操,不三国。曹操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由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原因,使得大家对曹操极具争议、褒贬不一。
贬低者斥曹操为玩弄权术的白脸奸臣和极端利己主义;赞誉着视曹操为英雄,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曹操虽已盖棺千年,但奸雄与英雄、奸臣与忠臣也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往事越千年,有关曹操的蒙德献刀、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短歌行、龟虽寿等却流传至今。
随着曹操墓地被发现,一股曹操热已经波及海内外。可见,曹操的影响力已经穿越了时间与空间。
回看历史,评价曹操。历史在某种程度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三国志》中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乔玄对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族,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期间虽然有诸葛亮抗衡,但终究是螳螂之力,起不到决定作用。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今湖北黄冈)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5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
曹操在远征乌桓、平定凉州、相争汉中、击退关羽,无不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待奉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年轻时的曹操,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在任洛阳北部尉时,有 “京师敛迹,无敢犯者”的口誉。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
曹操掌握政权以后,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从《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曹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誉为“化乱为治”。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曹操还提倡廉洁,务以俭率人,因此,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逐步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曹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我们可以用日后吴主孙权的话来回答:“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但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总体上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历史证明,曹操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的。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