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建省大田县上丰矿区硫铁矿矿床成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建省大田县上丰矿区硫铁矿矿床成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田县上丰硫铁矿区处于漳平洛阳―德化阳山东西向的金属成矿带东部、阳山――剑斗复式背斜的西翼,矿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一走向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其南部的内坑花岗岩体向北侵入于该构造带的脆弱部位,为岩浆期后热液、矿液的上升、活动、富集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通道。本区硫铁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层位,多产于溪口组钙、硅质泥岩岩层内;硫铁矿形成经历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硫化物阶段,为高~中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矿床

关键词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矿区位于大田县城南东济阳乡上丰村一带,处于漳平洛阳―德化阳山东西向金属成矿带东部,该条带西部为漳平洛阳铁矿区,中部有安溪潘田铁矿区和新田铁矿区,东部有阳山铁矿区,是福建省主要铁矿成矿区。上丰硫铁矿紧邻阳山铁矿,研究其成矿成因,对指导该区带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2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处于闽西南凹陷带,龙漳复式向斜之东部,属东西向构造系南岭带的东延部分。

上丰矿区位于周宁―华安断隆带南端,永安―晋江大断裂南东侧,阳山―剑斗背斜西翼,内坑花岗岩侵入体北侧。由于多期次的构造及岩浆活动结果,造成区域地层出露零乱,残缺不全(插图1)。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P1t)、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P2cp)、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上述各组地层因受岩浆侵入接触变质的影响,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角岩化、矽卡岩化及大理岩化。矽卡岩、含矿矽卡岩与溪口组的地层层位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矿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一走向近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南部的内坑花岗岩体向北侵入,该断裂派生的次一级裂隙构造为岩浆期后热液、矿液的上升、活动、富集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通道。

上丰矿区构造纲要图插图1

矿区主要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尤其是矽卡岩与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次要的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绿帘石化、滑石化及硅化等,呈零星分布。矿床内所见矽卡岩以钙铝石榴石矽卡岩、钙铝~钙铁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三种为主;次要的矽卡岩有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黑云母绿帘石岩等。前述三种是后期矿液交代形成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

区内硫铁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统溪口组地层之矽卡岩 (SK) 中(插图2)。走向北东,延伸长度约450 m,倾向北西、倾角20~40°,矿体倾向宽度大于200 m。厚度0.73~6.92,局部中间有夹石(见于ZK4钻孔),矿体受接触带产状控制,呈透镜状等产出。该区内硫铁矿体除Ⅰ 号矿体在4线东部地表局部出露,其余均为盲矿体,共赋存4条硫铁矿体(脉)(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

上丰矿区硫铁矿10线地质剖面图 插图2

3.1.1 Ⅰ 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2线至10线之间,地表出露于4~6线之南东部,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0°,沿走向长约450m,沿倾向长约200m。厚度0.73~4.77m,其间常见有透镜状夹石。主要有用组分为S,含量12.74~22.64%,平均17.52%,伴生有用组分主要为Cu,含量0.14~0.25%,平均0.21%。

3.1.2 Ⅱ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8线至10线之间,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25°左右,往北西向逐渐变陡。沿走向长约130m,沿倾向长约150m。硫含量11.43~24.63%,平均品位14.00%,伴生铜含量0.11~0.27%,平均含量0.16%。

3.1.3 Ⅲ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8线至12线之间,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5°左右,自南东往北西向倾角逐渐变陡。沿走向、倾向长约150m。硫含量14.76~32.79%,平均品位19.89%,伴生铜含量0.12~0.43%,平均含量0.20%。

3.1.4 Ⅳ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8线至16线之间,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45°左右,沿走向长约230m,沿倾向长约200m。硫含量8.94~27.20%,平均品位16.78%,伴生铜含量0.10~0.72%,平均含量0.33%。

3.2矿石的品质

3.2.1矿石的矿物成份:矿石矿物成份较为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磁黄铁矿为主,少量磁铁矿黄铁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以透辉石、石榴石为主,少量绿帘石、石英、方解石及阳起石等。矿体的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磁黄铁矿。

3.2.2矿石的主要化学成份:Ⅱ、Ⅲ号矿体各主要化学成份平均值见下表。

分析的化学成份看,有益分散元素Ga、Ge含量在0.001%左右。矿石中有害杂质As、F等微量。

矿石化学元素分析表单位:%

矿体编号 S TFe Cu Zn Pb F As Ge Ga Sn

Ⅱ 14.00 32.20 0.03 0.06 0.015 0.017 - 0.00165 0.0011 0.019

Ⅲ 19.89 35.19 0.01 0.02 0.014 0.014 - 0.00127 0.0017 0.011

3.2.3矿石矿物的共生关系

根据以往光薄片鉴定资料,按共生矿物的生成先后顺序划分为三个组:

①硅灰石、石榴石、透辉石是最早生成的矿物,它们由围岩(含钙、铁、硅)与岩浆侵入体接触变质而成。因此,矿区内之矽卡岩化石英岩、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硅灰石大理岩、角岩等广泛分布。这一阶段基本上为无矿化阶段。

②磁铁矿、绿帘石、阳起石矿物是矽卡岩阶段的晚期产物。这一阶段磁铁矿的出现与绿帘石、阳起石有一定的关系。该组矿物要比上组矿物形成较晚,在矿石标本上可以看到磁铁矿交代石榴石矽卡岩现象。

③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石英矿物是后期热液硫化物之产物。它们的形成往往要晚于上述二组矿物,在矿石标本上可以看到磁黄铁矿、黄铁矿交代磁铁矿及矽卡岩现象。在光片坚定中普遍发现磁黄铁矿形成要早于闪锌矿。另外,同一矿物也可以形成于不同期,如脉状磁黄铁矿要晚于条带状细粒磁黄铁矿。

综合上述现象,可以说明成矿的多期性。

3.3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3.3.1矿石结构:磁黄铁矿的矿石以他形晶粒结构为主。磁黄铁矿呈他形晶粒状存在于脉石中,或交代磁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被闪锌矿交代溶蚀边,而形成溶蚀结构。

3.3.2矿石构造:矿区内矿石以稠密条带状构造、团块状构造为主,次为致密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及文象构造。

稠密条带状构造--磁铁矿、磁黄铁矿与透辉石矽卡岩呈紧密条带相间,磁铁矿及磁黄铁矿沿层理面交代,因此,矿石条带往往是相互平行的。

团块状构造--磁黄铁矿呈团块状交代矽卡岩或磁铁矿磁铁矿。

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由致密状磁黄铁矿组成。

稠密浸染状构造―由细粒状磁黄铁矿稠密浸染交代矽卡岩。

3.3.3矿石类型:本矿区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磁黄铁矿作为主要原生矿石,按其矿石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有:稠密条带状矿石、团块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及稠密浸染状矿石。其中以稠密条带状矿石、团块状矿石为主。

根据全区硫ω(S)平均品位15.19%,矿区矿石工业类型应为Ⅲ级品硫铁矿石。

氧化带不发育,根据地表采场资料,氧化深度小于3.0m(沿倾向)。

3.4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是矽卡岩。从矽卡岩的矿物组合来看,由以下三种矽卡岩组成矿体的主要围岩:

①钙铝石榴石矽卡岩: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钙铝石榴石组成。其次为方解石(10%)、透辉石(10%)、石英(5~10%),见少量硅灰石。

②钙铝~钙铁石榴石矽卡岩: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钙铝~钙铁石榴石组成。其次为透辉石(10%)、绿帘石(18%),少量石英、磁铁矿、磁黄铁矿。

③透辉石矽卡岩: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主要成分为透辉石,钙铝石榴石(20~30%)、石英(10~20%),少量方解石、磁铁矿、磁黄铁矿。

矿体内部夹石,主要是由于矿化不均匀,局部含硫量低于工业指标要求的矽卡岩。常见的有钙铝~钙铁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两种。

4矿床成因分析

4.1控矿成因分析

4.1.1岩性、层位的控矿:本区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矿液选择代矽卡岩的结果。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层位,多产于溪口组碳酸岩层内,矿液主要是沿着溪口组碳酸岩层位选择代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局部富集形成矿体。矽卡岩体边缘周围的岩石,仅是微弱的磁黄铁矿化,没有形成矿体。很明显是受岩性、层位的控制。如难于交代的角岩、石英岩及近矿体的蚀变花岗闪长岩,只是轻微的磁黄铁矿化。由此,说明矿液的沉淀富集与围岩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4.1.2构造控矿:从空间分布看,在成矿有利的倒转向斜两翼近轴部的弯曲处,正是矿区内主矿体赋存的部位,矿体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一致,从5线剖面看,矿体形态亦受地层褶皱控制,矿体产于倒转向斜近轴部的两翼,亦构成一个倒转向斜形态。矿体近轴部厚度较大,远离褶皱轴部的两翼上矿体很快地尖灭。由此,可以看出褶皱构造对矿体的分布及其形状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从矿石结构看出,磁黄铁矿体的富集,明显亦受裂隙构造控制。磁黄铁矿主要沿裂隙呈细脉状、团块状地交代矽卡岩,交代作用极不均匀,裂隙发育的矽卡岩,则易被交代富集形成矿体;反之,完整致密块状的矽卡岩,则不易被交代。节理发育的角岩、石英岩被磁黄铁矿充填交代较明显,但不能富集形成矿体。

4.1.3侵入岩控矿:内坑花岗闪长岩体的侵入构造,也受到地层褶皱构造形态的影响。常使侵入体超复于溪口组地层之上,形成弯曲的侵入构造接触带。由于侵入体的超复,从而限制了成矿作用的向上发展,而有利在下伏岩层中,形成缓倾斜的透镜状的隐伏矿体。由此看来,花岗岩体的侵入与矿床的成因也有密切关系。

4.2矿床成因类型分析

从上述资料分析,本人认为本区硫铁矿形成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4.2.1矽卡岩阶段: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以后,部分挥发性物质携带了硅、氧、铁等元素进入围岩,与碳酸岩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

4.2.2磁铁矿阶段:矽卡岩形成以后,继之铁矿液活动交代矽卡岩,形成少量的磁铁矿,未能形成有价值的矿床。

4.2.3硫化物阶段:铁矿液终止后,硫化物开始大量活动,此期生成之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硫化物主要交代矽卡岩及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局部富集处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体。

综上所述,本区磁黄铁矿应为高~中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矿床。

5结语

通过对本区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本区硫铁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层位,多产于溪口组碳酸岩层内;在成矿有利的倒转向斜两翼近轴部的弯曲处,正是矿区内主矿体赋存的部位,矿体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一致。硫铁矿形成经历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硫化物阶段。该矿床应为高~中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矿床。为下一步在这一地区找矿提供了找矿依据。

参考文献

《福建省大田县上矿区硫铁铁矿详细地质报告》,福建省197地质大队,2010.07.